<h1>美篇号:20325267</h1> <h1>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231号,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h1><div><h1> 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而得名。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省汉中的勉县(</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沔县</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但目前最有影响的是成都武侯祠。</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恵陵。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恵陵、汉昭烈庙合并一处。</span></h1></div> <h1>武侯祠大街</h1> <h1>武侯祠大门前,参观的游客纷至沓来,热闹非凡。</h1> <h1>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2年刘备惠陵的修建。经历朝历代发展,今天的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唯一 一座纪念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蜀汉英雄的君臣合祀祠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授牌“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h1><h1> 武侯祠现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占地15万平方米。</h1> <h1> 武侯祠大门有金字楷书匾额“汉昭烈庙”,刘成勋书。汉即蜀汉,刘备死后谥号“昭烈皇帝”,表明这里是祭祀刘备的庙宇,而人们都称它为“武侯祠”。说明了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以及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崇敬。</h1><h1> 刘成勋(1883-1944),字禹九,四川大邑县人,民国四川省省长兼川军总司令。</h1> <h1>武侯祠大门对面的照壁</h1> <h1> 武侯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大门内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两侧各有一碑廊,这是西侧的明碑</h1><h1> 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刻立,张时彻撰文,高登立石。</h1> <h1> 其中最大的一通在东侧碑廊内,唐代"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h1> <h1></h1><h1>唐碑</h1><h1> 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刻立。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代名相裵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镌刻。其文章、书法及镌刻极为精湛,被誉为“三绝碑”。</h1> <h1> 武侯祠的二门,门上主匾为“眀良千古”,由时任四川提督军门吴英题写于康熙四十五年。其“眀”为目字旁,这不是错别字,用现在的解释叫异体字,“眀”在这里表示内心清明,心眼相通,所以是目字旁。</h1> <h1>穿过二门,前面就是刘备殿。</h1> <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刘备殿(昭烈庙)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门上匾额有“业绍高光”四个大字,为清人完颜崇实撰书。意为:刘备继承和发扬了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的帝业。</span></h1> <h1> 殿内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高3米,仪容丰满庄重,耳大垂肩。</h1><h1>刘备(公元161—223年)</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字玄德,涿郡涿县(河北涿州)人。汉末起兵,逐鹿中原,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后世称“蜀汉”。伐吴兵败,病逝于白帝城(重庆奉节),谥昭烈皇帝。塑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备像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北地王刘谌像。</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在魏国邓艾率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他的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span></h1><h1> 刘备像侧原有其子蜀汉后主刘禅像,因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丧权辱国,宋真宗时被四川地方官撤除,后来就没有再塑。</h1> <h1> 刘备殿后是一座过厅,挂有“武侯祠”匾额,</h1><h1>其它匾额及楹联厅内随处可见。</h1> <h1> 过厅中还有1984年11月26日,李先念参观武侯祠时,题写的匾额“武侯祠”。</h1> <h1> 穿过过厅,前面就是诸葛亮殿,大殿正中悬“名垂宇宙”匾额。</h1> <h1></h1><h1>名垂宇宙</h1><h1> 注释:垂,流传;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h1><h1> 说明:诸葛亮名满天下。清康熙帝十七子果亲王书</h1> <h1>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攻心"联:</h1><h1></h1><h1>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h1><h1> 不审视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h1><h1> 说明:这是一幅著名的治世名联,涉及内涵典故甚多,存在多种不同理解。</h1> <h1> 正殿内供奉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塑像上方有“静远堂”匾额。</h1> <h1>诸葛亮(公元181—234年)</h1><h1> 字孔明,琅邪阳都(山东沂南)人。受刘备三顾,献身辅佐,联吴抗曹,治国安民,南征北伐,为贤相典范。234年病逝于伐魏前线,葬陕西勉县定军山。谥忠武侯。塑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h1> <h1>诸葛瞻(公元227—263年)<p> 字思远,诸葛亮之子。工书善画,官至行都护、卫将军。263年魏将邓艾攻蜀,他率军御敌战死。塑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p></h1> <h1></h1><h1>诸葛尚(?—公元263年)</h1><h1> 诸葛亮之孙。263年邓艾率领魏军攻蜀,他随父抗敌战死,时年不足二十岁。塑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h1> <h1> 诸葛亮殿后背面游人少了许多,得以拍下了大殿的全景。</h1> <h1>殿后墙壁上的石刻</h1> <h1>诸葛亮殿后就是“三义庙”</h1><h1> 三义庙纪念桃园三结义,初名三义祠,位于成都市提督街,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1998年,因城建需要三义庙迁建到武侯祠内。建筑构件、匾联等均采用原物。现三义庙由拜殿、大殿和两廊组成。大殿内塑有刘、关、张的塑像。</h1> <h1>三义庙拜殿上方高悬“三义庙”三字匾额</h1><h1> 匾额两侧有楹联: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犹同伴;合义合,战义战,自昔铭勋匪异人,意为:刘、关、张三位异姓兄弟追求同生共死,至今依然相伴相随,享受后人祭祀的香火;因“义”而聚合在一起,也因“义”而战斗,从古自今荣誉和功勋都属于为正义而战者。</h1> <h1> 拜殿近前有楹联:丕著勋名,一代君臣扶社稷;重兴土木,全川士卒仰威名。 意为:刘、关、张君臣毕生奋斗都为重整山河,功勋和声誉显赫于世;全四川的将士都景仰他们的英名,故重修了三义庙。</h1> <h1> 大殿中部三间靠后墙处设神龛,内有塑像:刘备居中,高2.8米;东为关羽、西为张飞,均高2.6米。刘备神龛上方高悬“神圣同臻”四字匾额。</h1> <h1>刘备(公元161—223年)</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古代帝王中以“任惠爱民”著称。《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关、张结义为患难与共的异性兄弟。</span></h1> <h1>关羽(?—209年)</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骁勇善战,威震华夏。《三国演义》中描写他过五关、斩六将,历经艰辛,回归刘备麾下,被誉为古代“忠义”的典范。民间尊为武圣人、武财神。</span></h1> <h1>张飞(?—221年)</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战勇猛,诚贯金石。他只身立于长板桥头,喝退了曹操追击的大军。后代以他为猛将的代名词。</span></h1><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拜殿东西墙边还有八通青石画像碑,白描,均为刘、关、张三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据明崇祯雄飞馆工刻本精镌合刻三国水浒全传插图,孟秋所刻。</span></h1> <h1> 张翼德怒鞭督邮 </h1> <h1>云长延津诛文丑</h1> <h1>关云长义释曹操</h1> <h1>玄德进位汉中王</h1> <h1>关云长刮骨疗毒</h1> <h1>关云长单刀赴会</h1> <h1>玄德智取孙夫人</h1> <h1>张翼德义释严颜</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诸葛亮殿西侧是刘备墓,史称"惠陵"。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与武侯祠之间有红墙夹道相连。</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图为进入“汉昭烈陵”大门后,陵墓前的神道。</span></h1> <h1> 墓前门楼匾额为:“千秋凛然”。意为:千秋百代,凛然如生。</h1> <h1>这是陵前墓碑</h1> <h1> 墓碑后便是刘备墓。封土高十二米,墓墙周长一百八十米。《三国志》载: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八月刘备葬于惠陵,甘、吴二夫人亦先后葬于此。</h1> <h1>明良千古—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合展</h1><h1> 展览通过“乱世浮沉·以待天时”“君臣共济·蜀汉立国”“兴复汉室·鞠躬尽瘁”三个部分,以三国史事为轴,刘备诸葛亮生平为魂,君臣鱼水之情为展眼,在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寻找动人心魄的叙事角度,在文物缺乏的历史时段中探求符合逻辑的物证关系。既有刘备半生创业的艰难、武担山称帝的鼎盛到夷陵之战兵败的遗憾,也有诸葛亮从隐居南阳、出山扶主、南征北伐到星落五丈原的传奇人生,填补了国内尚无刘备、诸葛亮两位历史名人特展的空白。</h1> <h1> 进入展厅迎面是刘备与诸葛亮站立塑像,君臣中间“明良千古”四个金色大字非常醒目。</h1> <h1>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逆流而上的时代。</h1><h1> 日月旋转的宏图野望,沧海横流的英雄豪情,那么多闪烁着智慧与生命之美的个体,在星汉灿烂之下,播扬激荡昭彰的人生理想,逐鹿中原,酝酿着权利分合的秩序重构。在这段洪波涌动历史河流中,刘备于诸葛亮二人相逢于乱世,风云际会,托付于家国远志。君明臣良,厚相结纳,忠信节义,一时无双,于临危之际信义想托,于险阻之中肝胆相照。浮光掠影间麈尾轻扬,揽江山,听风雨,他们共叙经纬,他们挥剑指北,他们山水跋涉,他们长揖作别。</h1><h1> 明月昭昭,君臣义,长风起兮,鱼水契。</h1> <h1>刘备身份档案</h1> <h1>诸葛亮身份档案</h1> <h1> 成都武侯祠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博深,三国历史虽短,却非常精彩。三国文化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军事文化的高度结合,计谋诡诈中分慈惠宽严,刀光剑影下见忠义仁孝。武侯祠的匾额对联也集中地反映了这一主题,深受广大游客喜欢和称道。</h1> <h1><br></h1> <h1><i>摄影、编辑、制作:</i></h1><h1><i>银杏叶(雷庆)</i></h1><div><br></div><h1>2025年7月4日拍摄</h1><div><br></div><h1><b>谢谢您的浏览观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