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我遇到了一个对于我毫无负担的讲书专栏,今天就把周老师讲的两本毛姆的书分享给你们。<div><br></div><div>看看你们读下来感觉如何?</div> <font color="#b06fbb"><b>文盲发财记<br></b></font><br>我今天想跟你分享一个短篇小说,出自英国作家毛姆的笔下,小说的题目叫做《教堂司事》,写于1929年。所谓“教堂司事”,是西方教堂里的一个低级职位。<br><br>我先花一点时间,给你讲一下《教堂司事》的大致情节。<br><br>话说有一位叫做福尔曼的教堂司事,他在圣彼得教堂工作了十六年,兢兢业业,受人尊敬。最近,教堂新来了一位牧师,很像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那一类“新官上任”的领导,什么事都喜欢插上一嘴,生怕你不知道他水平高、能力强。<br><br>某一天,牧师把福尔曼叫来。福尔曼一开始并未在意,因为牧师甚至还先夸了他几句,说什么“今天的洗礼很顺利呀,先生”“您刚把小娃娃抱起来,他就不哭了,真有趣啊”之类的话。<br><br>你懂的,“欲抑先扬”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还不如赶紧说“但是”。果然,牧师话锋一转,跟另外两位教堂执事一道,很快就切入了正题。你看,这不就等于是单位的班子主要成员找人谈话,事情肯定不会太小。<br><br>这时候,福尔曼有点觉察出不对劲来了。毛姆写道:“他毕恭毕敬地站着,没有一点卑躬屈膝的感觉。得到教会的职务之前,他当过仆人,不过雇主都是上等人,他的仪态和举止也都完美无缺”。而且,在教堂工作的这十几年里,他的“行事老练果断,气度沉稳自若,个人品德也毫无瑕疵”。<br><br>牧师也肯定了福尔曼的工作业绩,认为他尽职尽责,并无过错。但是,你看,终于还是说到了“但是”,牧师说:“但是就在前几天,我得知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情,觉得有义务告知两位执事。我非常震惊地发现,你竟然不识字。”<br><br>福尔曼并不觉得尴尬,他回答说,上一任牧师就知道这件事,而且认为并不要紧。那位牧师甚至说:“在他看来,这世上的人就是读书读得太多了。”<br><br>福尔曼还辩解说,不识字完全不碍事,报纸上的新闻,看一眼图片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己的老婆识字,要写信的话还可以代笔。<br><br>可是,牧师仍然坚持,圣彼得教堂不可以任用一个大字不识的教堂司事。他们要开除福尔曼。但并非绝不能通融,前提是,给福尔曼三个月时间,得从头学起,完成识字的目标。<br><br>福尔曼一口回绝,提出自己愿意辞职离开。这一刻,他还是有不少失落,心情有些沉重,突然很想抽上一支烟,让自己好受一些。不巧的是,他身边没有带烟,附近居然还没有一家店是卖香烟的。<br><br>这一下子启发了福尔曼,他猛然意识到,如果在这里开一家卖香烟、糖果之类的店,生意肯定会很好。两天之后,福尔曼租下一家店铺,化身为卖香烟、报纸的小店主。而且不出所料,生意非常好,在他的周到打理下,十年后,已经开了十多家店铺,利润非常丰厚,每个星期都要去银行存钱。<br><br>故事讲到这里迎来了高潮。有一天早上,福尔曼去银行存钱,柜员对他说,经理想要见他,跟他谈谈投资的事情。福尔曼并不拒绝,问题在于,需要签字的几份转让授权书,他压根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br><br>银行经理发现眼前这位财主不识字,大为惊讶地感叹说:“您事业成功,财富惊人,但是大字不识?我的上帝啊,好家伙,要是您识字的话,现在指不定能成什么样啊。”<br><br>毛姆在结尾处写到,福尔曼气度高贵的脸上露出一抹微笑:“我可以告诉您答案,先生。我会是内维尔广场上的圣彼得教堂的司事。”<br><br>故事讲完了。<br><br>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福尔曼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他觉得自己只是儿时错过了学习的机会,但并不妨碍自己成为一个独立且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事实也证明,他还能在其他领域获得更大的成功。<br><br>当然,毛姆写福尔曼的成功,绝对不是在宣扬读书无用论。我的看法是,<font color="#b06fbb"><b>他更像是肯定了一种人生的态度,只要你不低看自己,通过努力,就能狠狠地打那些狗眼看人低者的脸。</b></font>其中的讽刺意味,还要多过励志。 <b><font color="#b06fbb">有所敬畏</font></b><br><br>福尔曼的故事让我想到了电影《朗读者》故事里的主人公汉娜。汉娜和福尔曼可以说是完全处在两个极端。<br><br>汉娜曾经是纳粹集中营的看守,在教堂火灾事件中,汉娜和同事拒绝打开着火教堂的门,导致300名犹太女性被烧死,仅1人幸存。<br><br>在审判的法庭上,其他人指认关于火灾的“值班报告”是汉娜所写。汉娜为了掩饰自己不识字的真相,不惜替人背锅,揽下了所有的罪名,甘心入狱,终生监禁。<br><br>在当时的汉娜心底,承认自己是文盲,是比背负残害犹太人的罪行更大的耻辱。<br><br>关于《朗读者》的这个故事,我当年在看电影和原著的时候,给出了一个可能稍嫌过度解读的看法,那就是,<font color="#b06fbb"><b>汉娜终生保住自己不识字的秘密,背后隐藏着一种古老的神秘主义敬畏。</b></font><br><br>那是对文字的敬畏。<br><br>中国人有句老话,出自于《淮南子·本经训》。那句话是这么说的:“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换成大白话,仓颉创造文字之后,天上下起了小米,连鬼都在夜晚不停地哭泣。背后的意思无非是说,人类造出文字来,泄露天机,因为文字里有超越鬼神、超越时间的力量。<br><br>所以,我对《朗读者》这个故事设定的解读是,古往今来,总有那么一些人,妄图通过各种手段,掩盖自己的所作所为,甚至是滔天罪恶。如果说他们也有所畏惧的话,史官的据实直录,大概多少会造成一些压力。<b><font color="#b06fbb">汉娜对于文字的敬畏,大概是纳粹罪行在面对历史审判时的一种隐喻。</font></b><br><br>事实上,只要了解中国自古以来的史官传统,就不难明白这个逻辑。<br><br>《左传》里有个非常著名的故事,说是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也就是齐国的史官记录说:“崔杼弑其君。”<br><br>这位杀掉君主齐庄公的崔杼是当时的一个权臣,他当然很不高兴,强迫着太史改一个说法,太史不同意,被杀掉了。换了他的弟弟当太史,也坚持要照实写,又被杀掉。再换了另外一个弟弟,仍然坚持。崔杼终于无可奈何,放弃了改写史书记载的念头。<br><br>而在同时,还有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了两位太史被杀的事情,带着竹简准备去接任,哪怕掉脑袋也不怕。直到听说已经如实写下来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回去。<br><br>《左传》里的这段故事,一直被传为美谈。历史是人书写的,而书写历史的工具文字本身,天生就有某种神圣性,不容亵渎。<br><br>讲到这,我觉得得给你读读《左传》的原文:“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br><br>我建议你打开文本读一下,又简洁,又有力,翻译成大白话,味道差了不是一点半点。我觉得,这也是文字的另一种魔力,是讲述替代不了的魔力。 <font color="#b06fbb"><b>文字压人</b></font><br><br>说回《朗读者》。<br><br>我的解读并不是空穴来风,作家葛亮在中译本的序言里,也说过类似的意思。<br><br>他指出,宁愿认下不属于自己的罪,也要掩饰自己是文盲的真相,是汉娜人生的逻辑。“她一生的罪感,起初来自掩饰。掩饰的是自己与文明之间的鸿沟。不惜卑微地退缩、企图泯然于众人。但当她学会了读写,却清晰地发现,自己更为深切的罪”。<br><br>书里写到,汉娜识字之后,阅读了大量犹太人幸存者关于集中营的书,还有不少纳粹战犯的罪行记录等等。而且,在汉娜自杀之前,她还把所有的积蓄都留给了一位犹太女作家,这位女作家正是判汉娜有罪的那场大火唯一的幸存者。<br><br>葛亮在序言中点出了其中的隐喻,汉娜最后的行为,是向德国“二代记忆”的记录者所表示的忏悔与救赎。<b><font color="#b06fbb">而这一切,以“无知”开始,以“文明”结束。</font></b><br><br>我解读一下,很显然,汉娜宁可背锅入狱的初衷,是对文盲身份的羞愧,而一旦当她能够读懂文字所记录的历史真面貌,这种羞愧转而变成了对罪恶的耻感,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赎罪之举。<br><br>讲到这里,我又要回到最开始的毛姆小说了。<br><br>尽管从表面上看,《教堂司事》是个带有明显戏谑笔调的喜剧,不像《朗读者》那么严肃,甚至透露出一丝庄重的宗教气息。但本质上,这两个故事有着类似的内核——<b><font color="#b06fbb">文字是神圣的,但取决于什么人在操弄文字。</font></b><br><br><b><font color="#b06fbb">两个故事里的文盲各有各的高贵之处,</font></b>福尔曼的高贵,在于他不屈从于世俗的偏见;汉娜的高贵,在于她勇敢面对自己的过失。<br><br>明白了这一点,你会感受到《教堂司事》暗藏着深刻的讽刺。<b><font color="#b06fbb">文明与否,不能用是否“文盲”来衡量。</font></b>“文盲”不足耻,那些以“文明”之名实施的暴行,才是“文明”之耻。 不知道你是否如我一般,喜欢周老师的文字和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