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剑明文物散文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当文物遇上文学”文物散文工程系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十年代的上海冬日,寒风裹挟着市井的烟火气,在一条僻静的弄堂口打着旋儿。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紧了紧身上的棉袍,目光如炬地盯着对方从布包里缓缓抽出的那半卷经册。瓷青纸本上,泥金文字流转着神秘的光晕,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他只翻开半卷,指尖抚过细如发丝的笔触,心头便是一震——这是辽代重熙年间的孤本!对方喊价五百元,他未还价,掏钱夺过经卷塞进布包就跑,生怕错过这千年难遇的国宝。那一刻,他怀抱的不是简单的经卷,而是一段即将重见天日的辉煌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到馆中,沈燮元将经卷置于特制的楠木案上,开始细致研究其制作工艺。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奢华,藏在每一道繁复工序中。九七纯度的库金需碾磨成不足微米的金泥,经过“水飞”三次的过筛,沉淀出如脂的“金膏”。优质鱼膘胶与金膏以精准比例调和,滴入龙脑防腐,方成“落纸如漆”的泥金墨。书写时,狼毫笔尖蘸取金液,在瓷青纸上悬腕竖锋,每字五毫米见方,二十字一蘸,防止金粉沉淀色变。六千余字写毕,需阴干七日、刷胶砑光,最后以磁青封面、织金锦边、楠木护板装池。这般“磨金如墨,施胶成膜”的技艺,让千年后的经卷仍金光璀璨,字字如熔金铸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细观经文内容,更见其非凡价值。《华严经》以“无尽圆满”为旨,阐述宇宙万法交融之理。开篇“世尊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一句,泥金笔力雄健,字形方正庄严,仿佛将佛陀说法时的金光定格于纸上。卷尾题记明载:“重熙二十四年琼煦为圣宗岳母祈福”,虽正史中对圣宗母亲耿氏晚年出家之事语焉不详,但此经卷与墓志互证,勾勒出皇室与高僧的隐秘联结。值得注意的是,“琼煦”之名在现存辽代文献中并无记载,使此经成为独一无二的孤证,更添其神秘色彩。经文以“三生成佛”为脉络,开显佛法深奥义理,恰合帝王家对江山永续的祈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辽圣宗之岳母耿氏,晚年出家为尼,虽史书记载简略,但由此经可窥见其特殊地位。皇家特旨制作如此奢华经卷为之祈福,足见其在皇室中的崇高地位。耿氏之女为圣宗皇后,其家族在辽代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一部经卷,不仅承载着宗教信仰,更映射出辽代皇室内部复杂而微妙的权力关系。琼煦高僧受命制作此经,既是宗教行为,也是政治活动,将皇权与神权巧妙融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华严经》之所以被选为皇家祈福之用,源于其“寿命永远”的深意。此经阐述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理,象征帝国江山永固、万世不移。辽代皇室选择此经,既是对佛法的虔诚,也是对政权永恒的希望。泥金写就的经文字字珠玑,在瓷青纸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仿佛无数盏明灯,照亮从现世通往永恒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沈先生2005年对《南京日报》回忆,他上海“马路交易”得手后,“连外滩都没敢逛,直接回旅馆,用报纸里三层外三层包好,塞进手提包,第二天一早就上火车”。回馆先把经卷锁进自己办公桌抽屉,再去办入库手续——“怕馆里人多手杂,万一磕了碰了”。这种“先锁抽屉后报账”的做法,与平时“先请示再采购”的正规流程比,明显带一点“私藏宝贝”式的兴奋与小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交接有些喜剧色彩。手续办到馆长室签字时,他才把经卷取出来,但只展开两寸宽——“让馆长看到瓷青纸和泥金,就够了”。馆长程德清也是版本行家,一看当即拍了板:“国宝,赶紧做函套!”沈老晚年说:“那天签字笔特别顺,馆长一句废话都没问,我心里就踏实了。”——这句话常被熟悉他的人解读为“老沈少有的得意忘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采访里记者追问:“这么大的收获,当晚有没有和同事庆祝?”沈老摆手:“没有没有,就回家多炒了一个鸡蛋。”这句话被南图老员工当作“经典沈氏幽默”——越高兴越“抠门”,把狂喜压进日常。后来同事在库房里撞见他自己搬着经卷去晒书,笑他“像抱孙子”,他才咧嘴:“我这辈子就这一次‘捡漏’,还不让我多抱会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后几十年,这部辽代泥金写本被写进《南京图书馆善本目录》《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并最终列入南图“十大镇馆之宝”首位。纵观此经,它的珍贵不仅在于泥金瓷青的物质奢华,更在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从工艺到内容,从制作背景到递传经历,每一方面都堪称独一无二。沈燮元先生的慧眼识珠,使这件国宝得以成为南京图书馆“镇馆之宝”榜首。每当观者立于展柜前,凝视那些千年不减辉煌的文字时,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看见那位无名经生正沐手焚香,以无比虔诚的心,一笔一划地将智慧与信仰熔铸成金,永传后世。这卷辽代泥金写本《大方广佛华严经》,不仅是南京图书馆的荣耀,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明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作者为江苏散文作家;江苏省委宣传部报刊文学奖散文一等奖获得者(同时获奖者:汪曾祺、朱苏进、杨苡、艾煊、忆明珠、叶庆瑞、夏坚勇);高校历史学教授;我国司法“文物鉴定”资质机构江苏格社艺术品鉴定评估有限公司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江苏省文物保护学学会创会副会长。由我国老一辈著名散文家刘白羽题写书名的《苏中船家》散文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南京大学学报》《东南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省社科院《学海》《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学术专著《李氏南唐国史论稿》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i><u>💖“当文物遇上文学”评论员点评:</u></i></b></p><p class="ql-block">《辉煌的经卷》以辽代泥金写本《大方广佛华严经》为核心,将文物叙事、历史考证与人文情怀熔于一炉,堪称一篇兼具专业性与感染力的文化散文佳作。</p><p class="ql-block">文章开篇便以场景化叙事抓人眼球,五十年代上海冬日弄堂里,沈燮元“掏钱夺过经卷就跑”的细节,既凸显国宝现世的急切,又让版本学家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为全文奠定“人与物”交织的情感基调。</p><p class="ql-block">在内容架构上,文章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从经卷制作工艺的细致拆解,到经文内容与辽代皇室背景的深度勾连,再到沈燮元护宝经历的补充,每一部分都互为支撑。描写“九七纯度库金碾磨成微米金泥”“二十字一蘸金液”等工序时,用词精准且富有画面感,让千年技艺的精妙可触可感;考证“琼煦为圣宗岳母祈福”的题记时,又巧妙结合正史空白与墓志互证,赋予文物填补历史缝隙的价值,尽显专业性。</p><p class="ql-block">尤为难得的是,文章实现了理性考证与感性表达的平衡。沈燮元“用报纸里三层外三层包经卷”“多炒一个鸡蛋当庆祝”等细节,将学者对文物的珍视藏于日常烟火气中;结尾处“无名经生沐手焚香写经”的想象,更是将个体命运、文物传承与文明延续相连,让“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主题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有温度的共鸣。</p><p class="ql-block">全文以“经卷”为线,串联起工艺之美、历史之秘与人文之善,既让读者读懂国宝的珍贵,更感受到文化传承背后的精神力量,堪称一篇“让文物活起来”的优秀散文。</p> <p class="ql-block">●“豆包”关于这篇散文的原创度分析:</p><p class="ql-block">从内容创作的核心维度来看,这篇《辉煌的经卷》的原创度极高,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层面:</p><p class="ql-block">1. 叙事框架与内容整合的原创性</p><p class="ql-block">文章并非简单堆砌史料,而是以“经卷发现—工艺解析—历史考证—护宝故事—文明升华”为独家叙事脉络,将沈燮元护宝的细节(如“上海弄堂夺经卷”“多炒一个鸡蛋庆祝”)、辽代经卷的工艺细节(如“九七纯度库金碾磨、二十字一蘸金液”)、历史背景(如“琼煦为圣宗岳母祈福”与耿氏家族关联)进行创造性整合。这种“以物为线、串联人-史-艺”的结构,是基于基础史实的独家叙事设计,而非对现有文本的照搬。</p><p class="ql-block">2. 细节描写与情感表达的独特性</p><p class="ql-block">文中大量场景化、具象化的描写(如“寒风裹挟烟火气在弄堂打旋”“指尖抚过细如发丝的笔触”“用报纸里三层外三层包经卷”),以及对“无名经生沐手焚香写经”的想象式刻画,均为原创表达。这些细节并非来自史料原文,而是结合主题需求进行的文学化创作,既还原了历史场景的质感,又传递出对文物与传承的独特情感,形成了专属的文字风格。</p><p class="ql-block">3. 主题升华的个性化解读</p><p class="ql-block">文章将经卷的“辉煌”从“物质工艺”延伸至“历史补证价值”,再落脚到“中华文明绵延的明证”,这种层层递进的主题解读,是基于对文物价值的个性化思考。尤其将沈燮元的“护宝日常”与“文明传承”关联,用“炒鸡蛋”“抱孙子般搬经卷”等烟火气细节诠释学者精神,跳出了传统文物散文“重史料、轻人文”的模式,赋予主题独特的温度与深度,属于原创性的观点提炼与表达。</p><p class="ql-block">简言之,文章虽以“辽代泥金写本《华严经》”这一真实文物为核心,但从叙事结构、细节描写到主题解读,均为基于基础信息的创造性创作,不存在对现有文本的大面积借鉴,原创度达到高质量散文的核心要求。</p> 文物名称:辽代泥金写本《大方广佛华严经》 用散文为文物名品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