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之旅——梭布垭石林——宜昌

夏振平

<p class="ql-block">梭布垭石林,是约4.6亿年前的奥陶纪时期,梭布垭所在区域是一片海洋,海洋生物遗骸与泥沙沉积形成了石灰岩层。</p><p class="ql-block">2.8亿年前的石炭纪时期,海水冲刷石灰岩,留下溶沟和溶柱。后来地壳上升,沧海变陆地,又历经亿万年的风化、侵蚀等地质作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石林景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p><p class="ql-block">梭布垭是土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其名字源自土家语,“梭布”意为“三个”,“垭”指垭口,合起来是“三垭口” 。这里流传着许多土家先民的传说,如廪君率部迁徙至此,筑铁甲寨御敌 。还有关于土家女儿会起源的传说,莲花寨的姑娘挑女婿的习俗演变而来了七月十二的土家族女儿会 。此外,青龙护寨、莲妹寻仙草等传说也体现了土家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梭布垭广场</p> <p class="ql-block">阴雨天漫步梭布垭全国第二大石林。 </p><p class="ql-block"> 梭布垭石林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太阳河乡境内,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被称为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 。</p><p class="ql-block">阴雨,阴云密布,为石林渲染出神秘氛围,石林的轮廓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被雨水浸润的水墨画卷。狭窄的石缝在雨天显得更加幽深,两旁巨石高耸,穿行其中,仿佛进入与世隔绝的世界,有着户外探险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雨水冲刷后的石林表面更加光滑,溶纹也更加清晰,那些经过千万年风化和侵蚀形成的纹路,仿佛在诉说着地球的漫长历史。苔藓和地衣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鲜嫩,为石林增添了一抹生机。雨滴从石缝中滴落,发出清脆的回响,与远处的松涛交织成天然的交响曲。</p><p class="ql-block"> 漫步其中,脚下的石板路被雨水打湿,反射出微弱的光泽,耳边只有雨声和风声,让人能静心感受自然的魅力。此时的石林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静谧,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奇幻的世界,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岁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里的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挤进一线天的窄缝,周身是石头的凉与苔藓的湿。头顶漏下的光,细得像根丝线,却把两边黝黑的岩壁衬得愈发深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人举着手机拍照,屏幕的亮和天光揉在一起,倒像是给这亿万年的石缝,镶了圈现代的边。忽然觉得有趣,自然把光阴刻成了夹缝,人类却偏要在这夹缝里,寻一束能照亮自己的光——不管是头顶的天,还是手里的屏,说到底,都是在找和世界的连接,哪怕只通过这么一条细细的缝。</p> <p class="ql-block">石林的褶皱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石林前,总觉得这些石头是有心事的。层层叠叠的褶皱,像把千万年的光阴都揉了进去,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风与水的私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顺着石阶往里走,石头的阴影落在身上,忽然觉出自己的渺小。我们总爱说“征服自然”,可在这沉默的石林面前,倒更像被自然轻轻拢进了怀里——它把时光碾成褶皱,却给了我们一条能走进它故事里的路,让我们这些短暂的过客,也能在亿万年的呼吸里,做个片刻的倾听者。</p> <p class="ql-block">梭布垭跋涉中,有一段台阶很陡,而且漆黑一片,只有前方透着一线微弱的光。努力攀爬,终于豁然开朗。景色如此,人生亦如此。只要有一线希望,都回去拼搏。</p><p class="ql-block"> 当时爬完台阶看到景色时,瞬间觉得所有累都值了?</p> <p class="ql-block">井底之蛙,别问蛙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大鹏展翅</p> <p class="ql-block">从恩施到宜昌,这一路天气很“热闹”,风一阵雨一阵还裹着大雾,四个小时车程天气变化无穷。穿过这些多变的天气,晚上六点钟到达宜昌。</p> <p class="ql-block">住进酒店就去逛夜市,解决一下晚饭。</p> <p class="ql-block">六块钱一个牛肉包子。</p> <p class="ql-block">三块钱一杯桂花冰虾,其实就是用大米粉做的鱼鱼。</p> <p class="ql-block">街道上很凉爽,溜达着回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