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明:锦江厂不幸陨落的“筑巢引凤”工程

丹景过客(倪同正)

<p class="ql-block">图为锦江厂新都分厂大门</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由于“文革”造成的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断层,昔日的“臭老九”及有技术专长的工人变成了“香饽饽”,纷纷提出调离锦江厂的申请,全厂形成了一股“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大潮。锦江要发展,就得稳住人心,同时也出于有利生产和经营活动发展的考虑,作出了到中心城市去开窗口、办分厂的决策,喊出了“自己救自己”的口号,在当时起到了稳定军心,压住阵脚的作用,这才有了锦江厂接下来十余年的发展和辉煌。</p> <p class="ql-block">锦江油泵油嘴厂新都分厂鸟瞰效果图</p> <p class="ql-block">新都分厂规划</p><p class="ql-block">1984年9月24日,在原副厂长、调研员刘今复的搭桥拉线下,新都县李县长等4人来厂洽谈在新都县联合筹办“油泵油嘴联营公司”事宜,很快,双方于10月12日签署“联营公司”章程。锦江厂的新都开发正式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为了尽快推动这项工作,工厂新增“开发办”这一机构,我同涂怡庄同志先后调任开发办负责人,并于1985年4月开始了征地,共征地188亩,其中生产区115亩,生活区73亩。当时我们是新都县第一家引进来的大厂,县上给予了较多的优惠和便利,指哪征哪,想征多大就征多大。农民也希望我们多征,才好农转非进厂当工人,有的队没征到对我们还有意见。</p><p class="ql-block">厂区与生活区基本上成矩形,两区之间有40米到80米宽的隔离带,生产的噪音就不会影响到生活区的宁静。其位置在新、老城区东南面一公里处,紧邻当时规划中的大件路与新太路交叉点的东南角,厂址选点是综合考虑,以求满足交通、风向、排水、方便生活等诸多要求。</p><p class="ql-block">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对新都分厂的规划,我们力求要做得最好、最完美。为此我们请了两个国内规划设计油嘴油泵厂顶级的设计院来担纲设计,他们是机械部第四(洛阳)设计研究院和机械部第三(天津)设计研究院。之所以请两院来是为了引进竞争机制,并各取所长,以求完美。还请了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总工程师应金华同志来担纲生活区的规划和住房方案设计,一般像我们分厂这样小的小区规划是用不着惊动他这样的专家的,这样做也是为了追求完美。在工厂设计特别是厂容厂貌上,我们提出的要求是超过无锡油泵厂和北京油泵厂,做到全国最好。产量虽然比不上无油,但工厂应是最好的、最美的。总图布置上生产区尽可能满足工艺流程顺畅,并为五年内可能的发展留有余地;要布局合理、方便生产管理,特别是将供应与销售和售后服务相对独立出来,而又要与生产全面联系在一起;要有新产品的研发基地;总的布局上分厂前区和厂后区以及营销区;道路运输做到人货分流、动力电缆下地;要留有足够的绿化美化空间和面积;对风向、供气、供热、恒温、上下水、自备水系统、消防、三废的处理等,都作专项综合考虑和设计;工艺方面不局限现有工艺的框框,尽可能多的采用行之有效的新工艺、新设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强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前提下,给上新的产品预留空间。</p><p class="ql-block">土建方面,根据工艺的需要与可能将装配和偶件尽可能上楼,其他车间采用大厂房,将全厂的生产指挥、技术管理、行政管理、理化、计量以及党、政、工、团全部集中在厂前区的主办公楼内。生活区包括家属住宅楼、单身职工楼、医院、托儿所、中小学、大小食堂、浴室、俱乐部、游泳池、喷泉花园,它们的布局应合理,达到花园式、园林式,美观、大方的标准,要求每栋楼花园要有变化,以防小孩找不到自己的家。</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前在我们规划建设新都分厂时,新都县还只有一个小小的自来水厂,不能满足我们的用水需求,只能搞自供水。我们打了二口深井修了水塔、水池、泵房。深井打出后,发现水质中的铁元素含量高达允许值的上限,锰元素已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因此请了专业施工部门,作了除铁、锰设施的设计,并在连续几年的年度施工工程预算中作了上报,但这项水工程直到我98年退休都未批准实施,到如今我们仍旧每天吃着富铁、锰超标(锰对人体有毒、有害)的自来水,这的确是件憾事。</p> <p class="ql-block">图为锦江厂厂部大楼</p> <p class="ql-block">图为偶件车间</p> <p class="ql-block">图为机加工车间</p> <p class="ql-block">图为装配车间</p> <p class="ql-block">图为机修车间和工具车间</p> <p class="ql-block">图为热处理车间</p> <p class="ql-block">图为加油站</p> <p class="ql-block">图为空压站</p> <p class="ql-block">图为经营大楼</p> <p class="ql-block">图为供水塔</p> <p class="ql-block">图为单身宿舍(前左)和职工食堂(后右)</p> <p class="ql-block">两次补办征地手续</p><p class="ql-block">要办企业就得占用耕地,新生事物开始是没有章法的。作为体改县的新都县政府只能根据省领导的一些讲话精神,大胆解放思想,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即从1984年元月到1985年6月,为办社队企业就占用2700余亩良田,县上批过的2100余亩,未经批的600余亩,我厂已用围墙围起来的188亩,仅仅只是县上批准的办社队企业用地,挂在锦江油泵厂联营公司和零件分厂两块牌子下。县上当时就告诉我们,若以办国营厂的名义来征地,他们只有3亩的权限,但以开窗口、联办社队企业的名义要地,权限就可扩大到上百亩,因为谁也没有限制社队企业能办多大?</p><p class="ql-block">为此,厂里在征地前也走访了市计委,回答是:与地方联办企业是可以的,但要分清明确产权比例等。这一政策上出现的空白也仅出在那么短暂的时期中。显而易见,土地大量失控,必须严格管起来。</p><p class="ql-block">1985年12月30日中央发205号文件,狠刹全国乱占乱批土地歪风,重申各级政府审批土地的权限,即县上3亩以下,市里3~10亩、10亩以上报省里,要对不合理的已占或未用的耕地进行退耕,确属合理的要补办审批手续。我们征得的188亩属新都县越权批地。进入1986年新都分厂的规划已完成,基建也已全面铺开,退路已没有了,只能走补办审批手续这条路。经与县上商量,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以“七五”技改新建生产设施以及老厂危房改造项目为由,在新都开窗口建分厂,由联营公司划拨99.40亩土地,另外88.60亩仍由联营公司(属社办企业)背着,农转非问题暂时由县上包下来不提,考虑到这样去补办审批手续相对要容易些。尽管如此,操作起来难度仍旧十分之大。占地99.40亩的分厂,加班加点,纸上谈兵:生产区、生活区、产品结构、工艺流程、前方后方、分几个车间、动力、环保、消防等等,几天就可划出来,但是项目中的老厂危房改造,需要原设计单位——洛阳四院和机械部基建司报批,还有巨大的项目,自筹资金在哪里?都未落实,由于查办的风声越来越紧,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顾不得那样多,六月初就开始跑起来。</p><p class="ql-block">回忆起来也增长见识,按当时的流程,首先将我们的申请报告、办厂资料送县上,县上审批后转送成都市村镇建设办公室(在温江),他们不问三七二十一,说我们是先斩后奏,按80号文件规定,首先罚款,每亩2000元,再说审批和划红线。由于我们态度很好,认罚,并作耐心地说服工作后签了意见:与新都城市建设规划无冲突,环保无影响,同意定点,上报到成都市建委。建委主任苏弯奕是由规划设计院新调上任的女官,是个大忙人。我厂这件事需由她提出初步意见后,经市府三秘交由三人领导小组,即管规划的黄副市长、市规划设计院刘院长和她共同审批。这三人要凑在一起也决非易事,一个月能有两三次就不错了,我们只好等。同时找厂里认识这三人的同志作了些事前拜会,言明我厂的苦衷,取得他们的谅解。</p><p class="ql-block">8月1日得知我们的申请已通过,估计8月5日转到省府,6日追到省府秘书处,一位姓曾的老师告诉我们已转省建委。7日拜会省建委规划处胡志雍处长,他个子不高,科班出身,年龄与我们相仿,已谢顶,戴副眼镜,办事一个钉子一个眼。他说已看过我们的资料,提出点意见:第一是6700平方米的“七·五”技改建筑项目为何改在新都,不在彭县?缺乏交代;第二,市经委所批的新都分厂是个空壳,没项目,没投资,为何用99.40亩土地?没说清、不完整。第三,新都要用99.40亩土地已属基建范畴,不属技改,应由计委下文,缺乏手续,总的来说你们这东西漏洞百出,我不能批,真是一盆冷水淋在我们头上。他所提的三点完全击中我们的要害,到此我们才发现我们是仓促了一些。没法,该补办的手续就补办,该跑部里计委、设计的就去跑,补项目、补批文,另外我厂向机械厅作了汇报,请王厅长亲自去省建委找杜主任做工作。言明补办征地手续实属倒装程序,地在一年前就征了,并已用了,都是花国家的钱,加之当时我厂刚由部里下放到省里,又由市代管、属大型国营企业。全国面临发展经济的大好形势,省市对像我们这样的大厂寄予了厚望,支持工厂的扩大与发展。在杜主任亲自过问下,我们又补充了项目批文、证明文件。8月18日我们拿到了建分厂的99 .40 亩土地补办的批文。</p><p class="ql-block">中发205号文件的执行,抑制了各地滥占耕地的势头,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88年我国各级相继成立了国土局,强化土地监管。3月初,成都市国土局召开所属各县国土局长会议,下达本年度工作任务:第一,进一步狠刹乱占地、乱批地的歪风;第二,清理遗留问题,合理用地的尽快补办手续;第三,对典型的违法行为追究其经济、行政直至法律责任。在会上还点了某些三线搬迁厂的名,并说新都引进的厂多,耕地占用是大户,为市里重点清查对象,气氛再次变得紧张。由于县上自顾不暇,希望各厂自己找门路设法“突围”,我厂尚有88.60亩需补办手续,还有90个农转非指标需报批。</p><p class="ql-block">我厂从1984年来新都划地,同时联营公司成立,当年就出产品,单独对外销售。1985年开始作分厂的规划,86年基建全面铺开,并完成了热处理、机修工具两个单位建筑,厂区道路、水塔、绿化已初具规模,生活区宿舍也已动工,做到了边基建边搬迁边生产,这一成果引起了四川省三线办主任王瑞的高度重视。在他直接管辖的三线搬迁企业个个都是经国务院批准,立了项,给了经费的军工企业。他们正在那里按照程序定点、征地、等待资金到位、基建材料到手,操着正步,按部就班地走,工厂的影子在哪还看不到。他感慨锦江厂不等不靠,积极进取的精神,把我们树立成自筹资金,进行三线调整搬迁的典型。同时也引起了省市有关领导的重视,另一方面当我国“七.五”规划提出发展轻型汽车柴油化、要上VE泵项目,省市全力支持并定点我厂。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为VE泵立项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将我厂“七.五”技改由原970万元最后增加到2200万元,并作为三线调整项目拿到新都实施,经市、省最后报部和国家计、经委批准这一项目。再加上处理老厂三线遗留问题,危房改造、自筹资金、异地重建几万平方米的生产、生活设施的批文也搞到手,这样较好地解决了批地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1986年6月中旬开始进行第二次补办征地手续,由于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开始还比较顺利,8月初遇到一个始料不及的难题,几乎使这项工作无法进行下去,那就是农转非的问题。后来方知省政府办公厅分管国土局的副秘书长王能典,早在4月份就发话:补办征地手续的一律不办农转非,说情也无用,直接原因是中央给四川吃返销粮的指标根本就不够用。省国土局彭处长跟我们说,只要你们把王秘书长的工作做通,我们就继续往下办,省政府的衙门难进,王大秘书长的面也见不到。于是我们采取迂回战术,利用手中的王牌,省市都希望我们上VE泵,以带动省内10多家军工企业有活干,征地办分厂正是为VE泵立项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经省计经委包主任、机械厅王厅长把此事通到主管经济的马琳副省长那里,经上层做工作,王秘书长才松了口,同意将我厂征地的农转非作为“两法”公布前的特案来处理。</p><p class="ql-block">在省秘书处办文的过程中又出了新的插曲,说我们项目用地与原征地单位不统一,县上为何没有向省政府作检查?你们打的报告都是向各级国土局,而不是政府等等,将我们的报告打回省国土局,叫他们要严格重新审查、把关。于是我们只得从下至上忙了好多天,重新行文,修改报告,更换新的各级批文,最难的是求新都县李县长,为我们的事向省府再次写出深刻的检查。在省府下文前叫我们落实三件事:一、缴罚款,这叫交学费;二、缴土地占用税,共58.90万元;三、90人的农转非粮油差价补贴费,每人按2100元上缴,上述事办妥后,十月初我们拿到了补办手续和农转非的批文。</p><p class="ql-block">先后两次补办征地手续,李伯华被返聘借到开发办,与我们一起来办这件事。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展示了他的攻关才能。他能以多张面孔对付不同地位的官员和办事人员,像牛皮糖一样紧紧地贴上你,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公文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作为已退休的老同志,头发花白,背已微驼,走起路来气喘吁吁,但说起话来,起点都拔得很高,给人第一眼印象是来了一位阅历不凡的老干部,令人肃然起敬,这就为在补办征地手续中减少了障碍,提高了效率。</p> <p class="ql-block">图为李百华(左一)、蔡贵钧厂长(左三)、何宗孝(右一)出席厂部技术引进工作汇报会议。</p> <p class="ql-block">图为本文作者厂副总工程师胡先明(右一)在新都分厂油嘴车间向外商介绍精密磨床的性能</p> <p class="ql-block">到1998年底,我对征地所发生的费用做了一个尽可能全面的统计。</p><p class="ql-block">征地面积:生产区114.847亩,生活区72.911亩,总计:187.758亩。</p><p class="ql-block">1、征地补偿费:187.75万元。</p><p class="ql-block">2、征地配套费:指当时已发生的土地使用税和征地手续费及罚款费,共计20.70万元。</p><p class="ql-block">3、搬迁费:3.88万元。</p><p class="ql-block">4、青苗赔偿费:9.60万元。</p><p class="ql-block">5、土地登记、丈量、环保测评费:3万元。</p><p class="ql-block">6、搬迁农电、恢复排灌系统:3.49万元。</p><p class="ql-block">7、赔偿修复道路、支持村办小学、托儿所:4.17万元。</p><p class="ql-block">8、90人农转非粮油补差:20.70万元。</p><p class="ql-block">共计:征地费:307.69万元</p><p class="ql-block"> 平均每亩:1.638万元</p><p class="ql-block">现在新都已纳入成都市区,辖区内的地价已涨成天价。2003年锦江厂破产时,我厂所在地段每亩已卖到40万~50万元,2006年位于厂区后面的一块土地,以每亩200万元的价格拍卖成功。</p> <p class="ql-block">图为原锦江厂厂长刘汉生(左七)在退休回沪前到新都分厂参观,并与分厂建设人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b><i>当初锦江人历经千辛万苦,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巨资,当然其中大头是贷款,还有企业享受政策、免税,让利的返还资金,但也还有不少是企业自筹。锦江人还为建分厂进行过集资。总之勒紧裤腰带、经历八年多的奋斗,在新都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漂亮工厂,她凝结了许多锦江人的聪明才智和心血,为此使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i></b>分厂也曾是许多锦江人的希望所归,但事与愿违,分厂建成后仅在1993年对偶件车间的一半——油嘴和相关的一点热处理进行了象征性的搬迁,这之后对于搬迁就毫无声息。近五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与之配套的公用设施及一万平方米的新办公大楼,实际上仅仅用上了十分之一,从此就开始闲置在那里睡大觉,把它作为引进外资钓大鱼的诱饵,以及争取三线免税政策的砝码。</p><p class="ql-block"><b><i> 1995年,由于VE泵项目的落空,职工在等盼中一年年过去,新房子一年年变成旧房子,就这样直至破产。最后以低得离谱的价格卖了出去,行文到此,笔者忍不住要拍案发问,谁是败家子?一个个该负什么责任?! </i></b></p><p class="ql-block"> 2007年4月于新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胡先明 男,1938年生,1971年由无锡油泵油嘴厂支内来厂。高级工程师,曾任开发办主任,副总工程师,1998年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