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长明照古今

春雨

<p class="ql-block"><b> 辛东平</b></p><p class="ql-block"> 清秋时节,天朗气清,风过林梢带几分爽利。恰逢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我们一行数人奔赴阳泉,赴一场与烽火岁月的历史之约。</p><p class="ql-block"> 百团大战纪念馆静卧狮脑山间,四周青松环抱,枝叶间漏下的日光,让整座建筑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息。远望山顶纪念碑,如同一柄出鞘的宝剑直插云霄,秋阳镀在碑身上,泛着冷而坚的光,仿佛仍带着当年的锋芒。我们沿青石阶徐行,脚步声在寂静的山谷里格外清晰,一步一步,似在叩响尘封的历史大门。</p><p class="ql-block"> 王立伟会长缓步上前,指尖轻抚花圈上的鲜红缎带。缎带在他指缝间轻轻滑动,如流水般柔,却在阳光下泛着温润而厚重的光泽——那是鲜血与信念染就的颜色。当全体低头默哀时,山间的风忽然停了,松涛也敛了呜咽,只剩秋叶簌簌飘落,细碎的声响像是天地间为英灵唱起的安魂曲。三鞠躬时,衣袂与空气摩擦出轻微的窣窣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沐着一层肃穆的光,连呼吸都变得轻缓。</p><p class="ql-block"> 我仰头凝望着纪念碑上“百团大战”四个鎏金大字,日光晃眼间,忽然恍了神。恍惚里,耳边似响起震天的喊杀声,眼前闪过夜色中正太路上的破袭火光,还有运送物资的马车铃铛,在风里摇出急促的节奏。那些年轻的面容从历史深处一一浮现:战壕里擦拭枪支的战士,田埂间埋设地雷的民兵,油灯下飞针走线缝制军鞋的妇女……他们的脸庞或青涩或黝黑,眼神却同样明亮,像燃着的火把,透着无坚不摧的必胜信念。</p><p class="ql-block"> 这场景,忽然让我想起乡宁老区的沟壑山川。那里的黄土高坡纵横交错,曾是天然的抗日屏障。老人们总说,当年每到夜晚,山坳里就会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那是乡亲们借着月光为部队磨面、纳鞋底的光。清冽的山泉,曾一勺勺滋润过战士们干裂的嘴唇;崎岖的山道,曾一步步印下支援前线的队伍足迹。如今黄土坡上,当年军民共挖的窑洞仍在,一个个洞口向阳敞开,像一双双沉淀了岁月的眼睛,静静凝视着今日的我们,也凝视着窑洞外日新月异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站在碑前时,秋阳正好。金色的光芒洒在脸上,暖融融的,竟让人觉得像先烈们温柔注视的目光。那一刻忽然懂得,这座纪念碑从来不止是石头砌成的——它是千万战士的热血、无数百姓的期盼,是一代人用信念铸就的丰碑。它屹立于此,是为了把过去刻进大地,更是为了把精神照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时,我们缓步离去。回望纪念馆在余晖中熠熠生辉,琉璃瓦与红墙浸在暖黄的光里,犹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在暮色中守着岁月的记忆。明日方要开会商讨老区发展大计,而今日这场狮脑山之行,早已是一堂最深刻的历史课。那些烽火岁月里的记忆,从不是褪色的过往,它会如这山间的青松,如这碑上的日光,光耀千秋,指引着我们这些后来人,在老区振兴的道路上,一步步坚定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