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柏底头村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南30公里处,静卧于析城山之中,相传其始建于洪洞县大迁徙时代。这座古村落自那时起便扎根山间,历经岁月沉淀,不仅承载着明初人口迁徙的历史印记,更在与析城山自然环境的共生中,孕育出独特的村落格局与生活气息,每一处老院、石板路,或许都藏着当年迁徙先民拓荒安居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村中150多年的垂柳古树见证着村里世代的烟火流转——从祖辈们在树下纳凉话农桑,到孩童们围着树干追逐嬉闹;从旧时村口的送别与归乡,到如今新屋林立的变迁。它的枝丫拂过百年的风,根系扎进故土的魂,每一圈年轮里,都藏着村子的故事、岁月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古树下,藏着一汪清浅的池塘,像是岁月为古村嵌下的一块绿玉。池水映着古树的虬枝与天空的流云,风过时,树影在水面轻轻晃动,连带着池边的野草、石栏都泛起温柔的涟漪。村民们会来这儿挑水、洗衣,孩童们围着池边追蜻蜓、捞蝌蚪,古树的浓荫遮住夏日的暑气,池塘的水声伴着村里的笑语。如今池水依旧澄澈,虽少了往日的喧闹,却仍守着古树与古村的时光,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能在这方水影里,寻到古村的宁静与温柔。</p> <p class="ql-block">古村里的石头房,是用析城山的山石垒砌出的岁月容器。青灰色的石块错缝咬合,屋顶覆着老旧的瓦片,墙面上斑驳的痕迹,是风雨侵蚀的印记,也是一代代村民生活过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个古村落,不仅以千年山水为基,更以文脉为魂,养育出一代又一代杰出高才生。</p> <p class="ql-block">从旧时寒窗苦读的学子,到如今奔赴各地的栋梁,古村的石板路印过他们求学的足迹,老院的窗棂映过他们苦读的灯火。</p> <p class="ql-block">那些从这里走出的身影,带着析城山的沉稳与古村的厚重,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而古村也始终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每一份成长,延续着文脉的薪火。</p> <p class="ql-block">古村中的黄土梯田,是岁月与人力共同镌刻在析城山间的纹路。</p> <p class="ql-block">这些梯田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更与古村的文脉相生相伴:曾几何时,学子们放学后帮着家人在田埂间劳作,梯田的晨光与暮色,也成了他们苦读之外最亲切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如今,梯田依旧四季轮转,用沉甸甸的收成,续写着古村与土地的深厚联结。</p> <p class="ql-block">层层叠叠的田垄顺着山势铺开,黄土的肌理里藏着祖辈们的生计智慧——春耕秋收,丰衣足食。</p> <p class="ql-block">古村的秋日里,最动人的莫过于晾晒在石头房檐下、黄土梯田边的玉米朵。金黄的穗子饱满紧实,裹着浅褐色的外皮,在阳光下泛着暖融融的光,像一串串坠满枝头的“黄金”。</p> <p class="ql-block">老人们会把收割好的玉米辫成串,挂在院墙上、房梁下,让秋风慢慢吹干水汽;孩子们围着玉米堆追逐,偶尔捡起掉落的玉米粒,听它们在手心发出清脆的碰撞声。</p> <p class="ql-block">这满村的玉米朵,是黄土梯田的馈赠,是村民一年劳作的收成,更把古村的秋日装点得热闹又踏实,藏着最朴素的丰收喜悦。</p> <p class="ql-block">屋里的土炕、木窗、石砌的灶台,都保留着旧时模样——曾有老人在炕头缝补衣物,孩童在窗下摆弄玩具,饭菜的香气从灶台飘出,漫过石头墙,飘向村口的古树。</p> <p class="ql-block">丰收日里,最鲜活的画面,莫过于勤劳的村民肩头扛着的那袋粮食。粗布口袋装满刚晒干的玉米,沉甸甸坠在肩头,压得布绳在肩上勒出浅痕,却压不住脚步的稳实——沿着石板路往家走,口袋边角偶尔漏出几粒金黄,落在身后,像撒下一路丰收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古村的田埂边、老院墙角的窝瓜藤爬得满处都是,一个个圆滚滚的大窝瓜藏在绿叶间,橙黄的、墨绿的,窝瓜被摆在石头房的院坝里,一个个挨挨挤挤,像堆起了一座座“黄金小山”,衬得整个古村都满是丰收的敦实与欢喜。</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7日,柏底头古村格外热闹——在外打拼的游子们带着对故土的惦念回到村中,一场温暖的返乡慰问活动在此展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游子们手拎着米面油、被褥等慰问品,沿着熟悉的街巷走访村里的老人与困难家庭。走进石头房院落,他们握着老人的手唠家常,问身体、问生计,听老人讲古村近来的变化;看到院中晾晒的玉米、墙角爬着的窝瓜藤,又忍不住回忆起儿时在田埂间玩耍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阳光洒在古树虬枝上,映着游子与村民相谈甚欢的身影,满是故土难离的温情,也让这座百年古村在春日里多了份别样的暖意。</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7日的柏底头古村,不仅有游子归乡的温情,更有多方力量共筑的暖意——此次返乡慰问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与文艺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让这份对古村的关怀更显厚重。</p><p class="ql-block"> 当地政府部门提前对接村里需求,不仅协助游子们梳理慰问对象名单、筹备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还派工作人员到场帮忙,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送慰问品,同时倾听村民对古村发展的想法,把基层服务落到实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艺界知名人士也带着诚意而来,为乡亲们演唱了《上党邦子》,还有人用镜头记录下慰问的暖心瞬间,让古村的烟火气与这份善意被更多人看见。多方力量的加入,让这场游子返乡活动不再是简单的探望,更成了连接故土、政府与社会力量的纽带,为这座百年古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村民们在春日里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牵挂与关怀。</p> <p class="ql-block">除了归乡的游子,还有一群格外鲜活的身影——那是游子们带着的孩子。这些在城市里长大的小家伙,第一次踩上古村的道路,眼中满是好奇。阳光下,孩子们的笑声与古村的犬吠、鸟鸣混在一起,游子的乡愁有了新的寄托——他们的孩子正用一双双新的眼睛,认识这片养育了自己父辈的土地,让古村的故事,在新一代的心里悄悄埋下种子。</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柏底头古村,总被山里的雾轻轻裹住。雾从析城山的沟壑里漫出来,先是绕着黄土梯田的田垄转,把层层叠叠的田埂晕成淡墨色;再顺着石板路往村里飘,给石头房的青灰瓦顶笼上一层薄纱,连墙上挂着的玉米串都变得朦胧起来。雾中的古树像披了件白衫,虬枝在雾气里若隐若现,偶尔有鸟鸣从雾里传来,却辨不清声音藏在哪根枝桠间。村民早起挑水的身影,在雾里成了淡淡的轮廓,水桶晃出的水声,倒比平时更清亮些。待太阳慢慢爬高,雾才会一点点散开——先露出石头房的窗棂,再显出土梯田里的禾苗,最后让整座古村在晨光里渐渐清晰,只留些许雾气在古树梢头,像给古村系了条轻柔的丝带。这山间的雾,把古村的岁月都揉得慢了,走在雾里,仿佛连时光都跟着变得柔软,让人忍不住轻放慢步,怕惊扰了这份藏在山水间的静谧。</p> <p class="ql-block">柏底头古村像被一圈青山轻轻环抱着,这些山是析城山的余脉,青黛色的轮廓从早到晚都透着沉稳——清晨被薄雾缠裹时,山尖藏在云里,只露出半腰的松树,像披了层淡绿的纱;正午阳光洒下来,山石的纹理、山间的灌木丛都清晰起来,连崖边的野花都亮得晃眼;到了傍晚,夕阳给山尖镀上金边,山影慢慢拉长,把古村都拢进温柔的暮色里。村民们世代靠着这青山生活:春天去山里采野菜,夏天在山间的泉眼挑凉水,秋天捡落在山路上的野果,连盖房子的石头、烧火的柴薪,都来自这满山的馈赠。青山也守着古村——挡住了外面的风雨,留住了山里的雾气,让黄土梯田能常年滋养庄稼,让石头房里的烟火气,在山的怀抱里安稳了一年又一年。走在古村的石板路上抬头望,青山总在不远处,像一双沉默的眼睛,看着古村的日出日落,也看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生息。</p> <p class="ql-block">柏底头古村的山沟里,藏着几条羊肠小道,是祖辈们用脚步踩出来的“生命线”。路面窄得只容一人过,有的地方铺着零散的石板,有的干脆是黄土路,雨天会积些泥水,晴天则落满松针与野果的碎屑。小道一头连着黄土梯田,春天农民扛着农具顺着它去播种,秋天背着满筐的玉米、窝瓜沿它下山;另一头通向山深处的泉眼,村里老人常提着水桶走在道上,脚步慢却稳,水桶晃出的水声在山沟里格外清楚。偶尔还有孩童沿着小道跑,去山里采野莓、追蝴蝶,笑声顺着小道飘进村里,与石板路上的犬吠、屋檐下的鸡鸣混在一起。如今小道两旁的灌木依旧茂密,偶尔会有游子回来,沿着它往山里走,踩着父辈曾走过的泥土,看路边的野草、崖上的山花,仿佛还能看见儿时跟着大人上山的自己。这条不起眼的羊肠小道,没刻过名字,却藏着古村与青山最久的联结,也记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痕迹。</p> <p class="ql-block">风掠过古树的枝叶,阳光洒在她们年轻的脸上,大石头被晒得暖融融的,像承托着古村的过去,也托着后代们的期待。她们的话语里,有对故土的牵挂,更有让古村焕新的决心——这份在老石头上萌发的展望,终将变成让古村越变越好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圣王坪风景区位于柏底头古村几公里处析城山顶部,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交界,属中条山森林公园一部分,与著名的中条山圣王坪东西想望,故又称东坪。总面积8.51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88米,主峰四面如城,有东、西、南、北四门。</p> <p class="ql-block">圣王坪的中心是娘娘池和汤王庙。娘娘池位于山顶草甸的低洼处,周围环以几座长满牧草的山丘,也有人称之为汤王池。池水清澈如镜,波澜不惊,无论天旱还是雨涝,不涨不落,水深难测,如同海水一般幽暗,略有咸味,池内水草丛生,鱼虾无数。据《乐史寰宇记》记载,“析城山顶有汤王池相传成汤祷雨处”。这里原先是一个很大的独龙窝。自成汤来坪祷雨应灵,落下一场大雨,雨水都集于这独龙窝,水位上涨成为一个美丽的天池湖泊。传说当年汤王娘娘随汤王析城牧马,常沐浴于池水,梳妆打扮于池边,游乐散步于池旁,汤王池成为娘站在山丘顶部,可以看到娘娘池基本呈圆形,而它附近的一个小池则呈月牙状,真好似析城山的日月潭,又酷似一大一小两只眼睛。</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圣王坪就是一个天然牧场。每年清明至夏至之间,圣王坪周边乃至全县的牛羊都在这里休养生息。最多时有近千头牛,上万只羊。每年清明节过后,牛羊上坪,农历五月十二,圣王坪汤王庙会,羊群离坪。</p> <p class="ql-block">圣王坪旧石器遗址于2022年5月至8月由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多家机构发掘,共发现四处遗址地点,其中第1、2地点出土石制品494件,记录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较高海拔地区的活动情况。</p> <p class="ql-block">如今,太行一号公路经过多个古村,柏底头古村就是其中之一。柏底头古村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南部山区析城山东麓东岭,太行一号公路过境该村。此外,太行一号公路还经过被誉为“太行第一村”的浙水民俗村、有着近500年历史的茨沟营村、藏于太行山腹地浊漳河畔的榔树园村等多个古村。</p> <p class="ql-block">若您自驾穿行太行一号公路,千万别错过途中的柏底头古村——不妨拐进岔路,来这座藏在析城山怀里的古村落走一走。您可以踩着被岁月磨亮的石板路,看青灰色石头房错落排布,墙头上挂着的玉米串还留着秋日的金黄;去古垂柳树下的池塘边坐一坐,听村民讲老树下的故事;若赶上农时,还能看见黄土梯田里的绿意,或是山沟里的羊肠小道延伸向青山深处。这里没有喧嚣的商业化,只有古村的烟火气与太行山水的沉静。走累了,不妨跟村口纳凉的老人聊聊天,听听古村的过往,感受这份藏在太行一号公路旁的岁月温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京眼界人像摄影工作室出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欢迎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