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构八大寺院--阁院寺

殷谓:所以…

<p class="ql-block">在我国古建筑中,有八座现存于世的辽代木构建筑,即“八大辽构”之说。</p><p class="ql-block">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封建政权,雄踞北方200多年,先后与中原的五代、北宋和西北地区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相对峙。受到唐宋影响,辽代崇信佛教,广建佛教建筑。这些辽代建筑多承袭唐和五代的建筑风貌,并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比起同期受南方影响、风格偏秀丽的北宋建筑,保留了更多晚唐北方建筑的特点。但毕竟千年已逝,保存至今的辽代寺院凤毛麟角,学界公认的有八座辽构,它们分布在辽宁、山西、河北、天津。</p> <p class="ql-block">阁院寺文殊殿始建于辽应历十六年(公元966年),由辽代武定军节度巡官李存菀为其父李彦超祈福而建,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其官式建筑风格体现了辽初对唐代营造法的继承与创新,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阁院寺没有大雄宝殿,只有一门(山门)一殿(文殊殿)一楼(藏经楼),文殊殿建立在高约1米的高台上,殿前出月台,四周有矮墙。</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当心间上方悬“大智文殊”的牌匾,说明此殿供奉的是文殊师利菩萨,我们习惯称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是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道场在山西五台山。</p> <p class="ql-block">最吸睛的是文殊殿的门窗,据考证这里集中了辽、金、元、明、现代各个时代的木刻窗棂,就像一个历代窗棂展台。堪称“中国古窗棂博览馆”,其中两块辽代菱花格子窗棂尤为珍贵,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菱花格子窗棂。</p> <p class="ql-block">来文殊殿必须要看看它的门窗,因为这里有全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完好且仍在使用的菱花格子窗棂。</p> <p class="ql-block">这块辽代的木窗棂,它不但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完好、仍在使用的菱花格子木窗棂,被称为木雕孤品,而且上面所刻的梵文,竟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像极了。</p> <p class="ql-block">当心间横披窗中央的窗扇:是工艺最为精美的横披窗。上半部是交错的金刚铃,交错的空隙处有交错的金刚杵和净瓶,下半部则是交错的十字杵。雕得非常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最右边米字型是金代的,中间是元代的,左右两侧是明代的,下方的方格则是民国年间的。</p> <p class="ql-block">阁院寺东南角有一口大钟,钟高1.6米,口径1.5米,重约2吨。钟口部分铸6个钟耳,钟身铸铭文,有汉、梵两种文字。据钟身铭文记载,此钟铸于辽天庆四年(1114年),是为皇帝和公主祈福铸造的,是中国现存唯一有明确记年的辽代大钟,因钟铭文中有“飞狐”字样,被称为“飞狐大钟”。</p> <p class="ql-block">河北涞源地处太行山、燕山和恒山三山交会处,古称"飞狐",在抗战时期的1940年,此地是著名的百团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在涞源阁院寺的后院至今保存有三块碑刻,这三块碑是抗战时期日本人留下的,而且碑文作者都出自一个叫小柴俊男的人,小柴俊男当时是侵华日军住涞源的警备司令,阁院寺保存的三块碑刻的碑文就是其做的。分别是文庙碑、“长恨歌”碑和“赞勋歌”碑,由当时的伪县长刘承瑞建刻。本来石碑的事很少为世人所知,而且散落各处,后经过文物部门人员的不断寻访和努力,终于回到文管所院里,使这段历史重见天日。这里我只找到了“长恨歌”碑和“赞勋歌”两块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