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四川博物院,阳光正洒在流线型的屋顶上,玻璃与石材拼接的外墙映出天空的蓝。几棵棕榈树在风中轻摇,像是在迎接每一位到访的游人。我沿着步道缓缓前行,脚步不自觉地放慢,仿佛怕惊扰了这份宁静与现代交融的美。</p> <p class="ql-block"> 抬头望去,一根斑驳的石柱上挂着“四川博物院”的牌匾,字迹庄重,英文翻译清晰可见。阳光落在石柱的裂痕上,像是把岁月的痕迹也一并照亮。这里不是冷冰冰的陈列馆,而是一座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每一道风化的纹路都在诉说过去的故事。</p> 四川博物院建筑外形独特,令人印象深刻。 <p class="ql-block"> 入口处,游客们排着队,有的低头看手机,有的轻声交谈,脸上都带着期待。建筑顶部的几何图案在阳光下投下整齐的影子,像是一种无声的欢迎仪式。我站在队伍中,忽然觉得,走进这里,不只是参观,更像是赴一场与时间的约定。</p> 室内空间大,光线好。这里包含书画、陶瓷、青铜器、民族文物、工艺美术、藏传佛教、万佛寺石刻、张大千书画、汉代陶石艺术等10个常设展览,还有4个临时展厅,用于举办各类临时展览。 <p class="ql-block"> 大厅宽敞明亮,天花板上的线条如水流般延伸,栏杆上的花纹精致却不张扬。人们三三两两地走着,有的驻足浏览导览图,有的坐在长椅上休息。我穿过人群,脚步轻缓,生怕错过任何一处细节——这空间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艺术品。</p> 主体建筑采用"门、堂、廊“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构成空间序列,主体建筑围绕“T”形的中庭来组织各种功能,地下层为车库及设备机房,底层为文物库房、修理房,二层为展览区,从室外大平台直接进入。展览区分为三层,第1层设有四川汉代陶石艺术展、多功能厅会议接待室;第2层为巴蜀青铜器展厅、陶瓷精品展厅、书画馆、张大千作品展;第3层是藏传佛教文物馆、万佛寺石刻馆、四川民族文物展、工艺美术馆、百年四川馆。 <p class="ql-block"> 抬头望去,阳光从玻璃屋顶倾泻而下,照亮了中庭的每一寸空间。几幅巨大的古代画卷悬挂在空中,山水与人物在光线下仿佛活了过来。游客们在不同楼层间穿梭,有人举起相机,有人静静凝望。我站在中央,仰头看着那幅画卷,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风声。</p> <p class="ql-block"> 墙边一块金色的疏散图吸引了我的注意,路线清晰,箭头分明。火警说明提醒着“拨打119”,却也让我想到,即便在紧急时刻,这座建筑依然在默默守护着每一份文明的痕迹。它不仅是展览的场所,更是安全与秩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一尊青铜雕像静静伫立,人物双手抬起,头冠繁复,神情肃穆。旁边的说明提到《华阳国志》中的蜀王世系——蚕丛、柏灌、鱼凫……这些名字像从神话中走出,带着古蜀国的神秘气息。我凝视着那双眼睛,仿佛看见了千年前的祭坛与火光。</p> <p class="ql-block"> 展台上的青铜器面容夸张,双眼突出,耳饰如翼。它来自三星堆,那个曾埋藏在泥土中的文明。背景墙上挂着相似的器物,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家族聚会。我凑近看,那铜绿不是腐朽,而是时间沉淀下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 一件球形青铜器安放在黑色展台上,顶部的装饰如火焰般升腾,两侧的兽首把手沉默地守护着它。绿锈覆盖的表面像是披着一层古老的外衣,让人不敢轻易触碰。它不说话,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地讲述着过往。</p> <p class="ql-block"> 另一件铜罍呈瓶状,牛首耳清晰可见,标签写着“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我盯着那对牛首,它们不像装饰,倒像是某种信仰的化身。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否也曾这样凝视它,祈求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 墙上挂着一把古剑的结构图,剑柄、剑身一一标注。下方陈列的三把剑,有的锈迹斑斑,有的仍泛着冷光。我想象着它们曾握在谁的手中,又曾在怎样的战场上划破长空。剑不语,但历史在刃上流淌。</p> <p class="ql-block"> 一幅丝绸之路路线图铺展眼前,成都、西安、罗马……一条条线连接起东西方的文明。图中穿插的风景照片,仿佛让我看见驼铃响彻沙漠,商队穿越雪山。这条路,不只是贸易的通道,更是思想与文化的河流。</p> <p class="ql-block"> 一件方形青铜器静静陈列,顶部双龙盘踞,器身凤鸟纹样翩然欲飞。它不张扬,却自有一股沉静的力量。我忽然明白,古人的美,不在繁复,而在那份克制中的庄严。</p> <p class="ql-block"> 一张史前考古分期表挂在墙上,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间被清晰地切割。我看着那些年份,仿佛看见人类一步步从洞穴走向农耕,从火光中走出,点亮文明的灯。</p> 四川盆地西靠青藏高原,北依秦巴山地,东连长江三峡,南临云贵高原,地貌复杂、生态多样、资源富集,远古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迁徙交融,孕育了远古四川的早期文明。 成都平原“宝墩文化”的出现,拉开了四川盆地文明发展的序幕,象征着权力的礼仪性建筑和礼器使祭祀成了当时重要的社会集体活动,古蜀文明曙光初现。三星堆文明便是继此之后,逐渐在成都平原崛起,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早期城市,使古蜀文明在青铜时代最终成为长江上游的文明中心,与黄河流域的其他早期文明并辉,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p class="ql-block"> 一幅遗址形成示意图描绘了七千年的变迁:狩猎采集、洪水掩埋、村庄兴起……每一层泥土都藏着一段故事。我想到,我们脚下的土地,或许也曾埋着某个不知名的灶台,或是一段被遗忘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一座茅草屋顶的古代民居模型静静立在展柜中,泥墙木柱,简朴却坚固。它不像宫殿,却更贴近生活。我仿佛看见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讲述着属于他们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 另一座建筑模型旁有木质栅栏,茅草屋顶在灯光下泛着暖光。背景墙上的地图与文字,讲述着古代城市的布局。我忽然觉得,那些远去的岁月,并未真正消失,它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p> <p class="ql-block"> 一张遗址平面图详细标注了“竹骨泥墙”的结构——卵石堆积、基槽、圆竹护壁……这些术语背后,是古人对居住的智慧。他们用最朴素的材料,筑起了最坚实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的割据形势图上,曹操、袁绍、孙权的名字交错分布。长安、洛阳、荆州……每一个地名都曾是风云际会之所。我看着那纷乱的势力线,仿佛听见了战鼓与谋略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 一块石砖上刻着东汉武库的模样,朱雀立于屋侧,武器架上横放着戟。它像是一张古代的“照片”,记录下那个时代的军事日常。那一刻,历史不再是文字,而是看得见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一座复杂的古代建筑模型层层叠叠,雕刻精细。参观者围在展柜前,有人低声惊叹。我站在一旁,看着那飞檐与斗拱,忽然明白,古人的建筑,不只是遮风避雨,更是对天地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一件东汉陶楼模型出自成都双流的墓葬,瓦片与雕刻清晰可见。它曾是墓主人生前居所的缩影,如今却成了我们窥见过去的窗口。生死之间,竟由一座小楼连接。</p> <p class="ql-block"> 另一座陶制建筑模型内有小人雕像,仿佛正在生活。屋檐下的装饰细致入微,连窗棂都清晰可辨。我笑了——原来千年前的人,也讲究“采光”与“景观”。</p> <p class="ql-block"> 一组建筑模型陈列在展台上,飞檐翘角,斗拱交错。灯光柔和地洒下,每一道木纹都仿佛在呼吸。它们不是死物,而是凝固的时光,是匠人指尖流淌出的诗。</p> <p class="ql-block"> 陶制建筑模型形态各异,有的高耸,有的低矮,内部甚至有家具与人物。它们安静地排列着,像一座微缩的古代城市。我蹲下身,仿佛听见了市井的喧闹与孩童的笑声。</p> <p class="ql-block"> “天府由来”四个字在深色背景上格外醒目。文字讲述着秦汉时期四川如何成为“天府之国”。我读着,忽然觉得,这片土地的富饶,不只是自然的恩赐,更是无数代人耕耘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一块砖雕上刻着飞檐与门楼,凤凰展翅于上方。它曾是某座古建筑的一部分,如今却成了博物馆里的艺术品。凤凰依旧,只是它守护的屋檐,早已化为尘土。</p> <p class="ql-block"> 几匹陶马昂首而立,有的似在嘶鸣,有的低头沉思。背景的战车剪影让整个空间多了几分肃杀之气。它们曾是战场上的伙伴,如今却成了静默的守望者。</p> <p class="ql-block"> 一幅丝绸之路地图铺展眼前,从长安到罗马,路线蜿蜒如河。我盯着那些城市名,仿佛看见商旅在沙漠中跋涉,驼铃声穿越千年,依旧回响在耳边。</p> <p class="ql-block"> 一组陶鸭、陶鹅、陶鸡排列在展台上,姿态自然,羽毛清晰。它们不是战场上的勇士,却是生活里的常客。我笑了——原来古人也爱这些家禽,甚至为它们塑像。</p> <p class="ql-block"> 一件长方形陶制水塘分隔成两区,里面放着工具。它可能是灌溉用的,也可能是陶匠的作坊。我看着它,忽然觉得,文明的起点,往往就藏在这些最平凡的器物里。</p> <p class="ql-block"> 一块吉言砖上刻着“富贵昌,宜宫堂,意气扬……”二十四字篆书工整有力。它曾是某人对生活的祈愿,如今却成了我们了解古人智慧和理想的实证物。</p> 隋唐一统天下之后,四川环境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丰富多元,繁荣的成都有了“扬一益二”之美誉。时至五代十国,前蜀、后蜀的统治者孜孜求治,促进了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成就了四川独特的文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