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纯粹是一种信念

冷空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澳门冠军赛女单总决赛孙颖莎对王曼昱的那场球,堪称神仙打架,强强对话,精彩绝伦,无论输赢。但细品,曼昱虽在技战术上与莎莎可并列站在当今女乒最顶端,然体力与心态上的差之毫厘,终造成了十遇九败的千里之失。莎莎今晨最新的一条微博写道:纯粹,是我的信念,见证我赛场上每一次高光时刻。是的,高手之争,唯有坚定地坚持着最本真的,享受比赛,发挥出自己最佳状态的稳定和恒定,或许才有机会站上最高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喜看乒乓球比赛,一场不拉,夜半亦追。朋友笑问:为何不挥拍上阵。想想,坦然答曰:没时间。是真的没时间,繁忙的工作,但凡有些许闲暇,宁可静静地看书、写字。友人再劝:打球还可强身健体。笑而不答,经过反复印证的规律和时间利用得最有效,锻炼可于清晨7点之间,一人独享操场的静谧,快走慢跑均可,再加上课间来回巡查,锻炼量足矣。除却太多的爱好,简单纯粹的保持阅读,写作,间或被书中偶遇的一段文字、一个情节激发出创意,形成工作中的一条思路、一个方案,遂成就了极具幸福感的意外之喜,岂不美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一个极其单调乏味的人,除了工作,唯一的喜好和乐趣,以及大把时间交付的,便是读书,且大不认同“书非借而不能读也”之类的论调,不管是什么渠道、方式,但凡能引发点丁阅读兴趣,便毫不犹豫买来,大多会认真细致且毫无章法的在书上圈点批注,因为批注随意,所以书也绝不外借,造成的结果是书越来越多。牛东工作时,曾写过一篇文章,专门描绘了狭长的办公室兼卧室的小房子里,如何安顿书籍的小故事,被恩师赵武荣老师看见,收入了四中沧浪文学社当年的优秀文章选集当中。后来有了自己单独的办公室和书柜,便不大为藏书费神,回县城工作时,光书便装了好几大箱,记得当时还找了雪儿爸爸的货车帮我运回。局里的办公室属集体办公,文件柜也大都满满当当,不可能再有多余空间供我置书,拉回来的书,便进行了分类,值得收藏或自己还要查阅的置于家中,其余的便打包送回老家,总之一本都舍不得遗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环境和场景变了,但读书的喜好没变,似乎比原来更多了整顿的读书时间,于是不断新添书的归置便又成了问题,记得很清楚,到局里大约三两月后,便在网上购置了一个不大,恰好放在自己办公桌里面靠墙位置的书架,是万老师帮我组装完成的。四年时间,再换科室后,这个书架也已不能安放我的友人们啦,于是看中了那间不大规则的办公室里,不晓得作何使用的不足60公分的柱子间距,在网上订制了一个宽58厘米,高一米八的书架,小伙伴们齐心协力安装完成后,发现不光合适还无比巧思,且称得上一道风景,瞬间让办公室多了一抹书香,一丝惬意。从局里再回学校工作时,最大的家当还是书,满满的四个大箱子,搬下三楼,再搬上二楼,若非孩子们身体强壮,当真不是个容易的活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来校第一学期,有大量的空间需要熟悉,有悠久的历史需要追溯,有铺天盖地的任务需要决断并立刻执行,那一年的阅读任务稍有迟滞。一切进入常态后,便如饥似渴地再次开启了一周一本、一月一篇的读写规律,不光自己读,也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带动老师们与孩子们阅读活动。校园的空闲区域,打造出了舒适、美观的开放读书角,有节奏的组织老师们共读和分享活动,有节点的组织学生们开展读书分享或展演活动。我对校园最美的遐想是:校园应充盈着人文、雅致的书院气,教育教学应充溢着高贵、博学的书卷气,师生身上应流淌着墨香盈盈,优雅知性的书生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回到“纯粹”的话题,刚刚合上由张艺谋口述,方希完成的《张艺谋的作业》一书,完整地表述了这个从陕西咸阳国棉八厂出发的青年工人,从开始的抄写、学摄影、背诗词,到放手一搏,找路径破格录取,在大学时代标新立异的作业练习,再到自学导演并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电影人……这是积累的过程,也是他奋斗的过程,更是人们口中他抓住了机会的过程。张艺谋对机会的解释是:你没有办法辨别什么是机会,没有人能长一双慧眼,看到机会的来临。你只能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往往是准备之后你做了临时性的选择、不知深浅的决定,正是这些准备,让你的各种选择和决定改变了命运。等你若干年后回过头看,你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次抓住的,就是机会。这便是张艺谋的纯粹,不知结果也不问结果,一味自律到苛刻,用功到常人无法想象的一天只吃一顿饭,只睡三五小时的准备,才完成了“导演是个手艺人”的积淀。他以为自己对于摄影书籍的抄写、摄影过程的专注、工间背诵的古诗词、大学时便开始关注所学专业之外的其他……都是我们这个有着匠人的传统,对匠人和匠人的手艺有着无比敬仰的国度里,研磨自己手艺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日得到一个关于“一定要读书”更有力量的论述。大多数人以为读书就是往脑子里装知识,就像往仓库里堆货物一样,其实不对,真正的读书,是在重新塑造你大脑的神经网络,让你的思维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当别人还在思考本题本身时,你已经可以跳出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便是大量阅读的结果,和天赋无关,和坚持有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代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量阅读会让大脑发生三个物理变化,第一,增强左右脑连接,阅读需要左脑处理文字,右脑理解意境,经常阅读的人两个半球之间的连接更强,思维更灵活。第二,增厚前额叶皮层,这是负责抽象思维和决策的区域,读书多的人这个区域明显更厚。第三,扩大海马体,这是负责记忆和学习的区域,爱读书的人海马体体积更大,这些不是比喻,是真真实实的物理改变,就像你天天举哑铃胳膊会变粗一样,天天读书,大脑也会变粗,更神奇的是,这种改变会让你获得一种认知降维打击的能力。作者给了一个典型极有说服力的案例:曾国藩,我们都知道他并不聪明,甚至有些笨,秀才考了七次才过,但他一直坚持每天读书写日记,从不间断,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变了,别人看到太平军造反,想的是怎么打仗,曾国藩想的是为什么造反?造反背后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别人看到洋人入侵,想的是怎么赶走他们,而曾国藩想的是洋人为什么强大,我们为什么落后?这便是元认知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从考证过这一科学原理的真实性,但依着自己的成长经历和阅读经历,无比相信坚持的力量。于是在开学典礼上,告诉我的孩子们:要相信阅读的力量,因为阅读会给你们方向;要相信运动的力量,因为运动能给你们能量;要相信坚持的力量,因为坚持会给你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颖莎的纯粹让我们知道,纯粹从来不是未经风雨的稚嫩,而是在历经赛场的胜负跌宕、承受万众瞩目的压力后,依然愿意用澄澈的目光聚焦每一场球,用炽热的初心对待每一次对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艺谋的纯粹让我们知道,纯粹从来不是与世隔绝的孤绝,而是在尝过生活的咸涩后,依然愿意用简单的心看待复杂的世界,用真挚的热爱对抗岁月的磨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国藩的纯粹让我们知道,纯粹从来不是不谙世事的单纯,而是历经宦海沉浮、洞悉人性复杂后,依然坚守内心准则的清醒执着。从来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脱,而是“认清生活的复杂后,依然选择坚守准则”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我,更希望孩子们知道,纯粹从来不是不谙世事的懵懂,而是见过电子屏幕的缤纷诱惑,听过外界声音的纷繁嘈杂之后,依然可以用专注的目光紧盯书本里的每一个知识点,用坚定的脚步追逐心中的每一个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