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城歇个脚

平面镜

<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9:20顺利观看长春航空表演,又避免从齐齐哈尔到长春6-7小时坐车,选择在白城歇个脚。因此选择住宿在白城火车站附近,没想到百元标间还提供早餐,虽然自选品种不多,却满足吃饱干净清爽的基本要求。</p> <p class="ql-block">因为已经买好下午2:24到长春的火车票,所以只能在火车站周边转转,选择徒步距酒店1.4公里的白城历史文化街区看看。沿途经过白城客运站。</p> <p class="ql-block">白城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站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火车头广场</p> <p class="ql-block">就是市民休闲锻炼的路边公园</p> <p class="ql-block">辽北路水塔(2020年市文保)</p> <p class="ql-block">辽北省政府旧址简介</p><p class="ql-block">辽北省政府前身为辽吉行署,1546年6月1日与辽吉省委同时成立。朱其文任行署主任。1947年2月,辽吉行署改称辽北省政府,阎宝航任政府主席,朱其文任副主席。辽北省政府辖区包括今白城地区、松原地区、长春地区部分县区,内蒙古、辽宁部分地域。1948年2月,辽北省政府由白城迁往郑家屯。</p><p class="ql-block">2007年5月,辽北省政府办公旧址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六批省文保。</p> <p class="ql-block">现为白城史馆</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这里,被称为科尔沁草原上的圣城</p><p class="ql-block">白城,粗砺雄浑,空灵旷远。一万年前的残墟明月、八千年前的沙柳炊烟、五千年前的古国文化、三千年前的方国遗存、两千年前的东胡部众、一千年前的辽金政权文化往复洗礼,风俗承接赓续,白城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和草原豪歌的生命意志,嫩江两岸的万顷沃野,成就了多民族锦帽貂裘、挽弓射虎、平冈干骑、击筑放歌的历史大舞台,一种味傲关山、粗豪奔放的地域性格伴随白城人在历史的进程中生生不息,不断彰显着自己文明形成、发展与融合的历史传奇。</p><p class="ql-block">白城干秋,张扬大气,是砥砺后人不断奋进的精神支撑。</p> <p class="ql-block"><b>双塔遗址</b></p><p class="ql-block">双塔遗址位于白城市洮北区德顺乡双塔屯北的一道漫岗上。遗址发掘灰坑6座,灰沟2条,柱洞14个,墓葬30座,发掘出土陶器225件,石器104件,玉器5件,骨器81件,蚌器14件。双塔遗址可分为三期遗存,第一期遗存是嫩江中下游乃至中国东北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之一,出土陶器经鉴定距今约1.1万年。第二期遗存年代约公元前3500-3000年左右。双塔遗址出土的兽面齿形器、双联璧等珍贵文物,充实了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为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013年,该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汉书遗址</p><p class="ql-block">汉书遗址,位于大安市月亮泡镇汉书村。发掘多处半地穴式房屋、窖穴和墓葬,出土石器、陶器、骨器等完整和可复原文物700余件,器物当中有装饰篦点几何纹的简形陶器、彩绘陶壶、红衣陶碗和各类青铜质的刀、扣等各种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此外还出土大量浇铸铜器的石范和陶范。年代最早距今约3850年,是中国东北地区青铜时代代表性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该遗址为嫩江流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和文化谱系树立了重要年代标尺、文化标尺,对研究东胡、鲜卑等族群的源流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该遗址被列为国保。</p> <p class="ql-block">鲜卑古族</p><p class="ql-block">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589年,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在白城地区活动的北方民族是鲜卑。鲜卑是东胡族的后裔,鲜卑人的文化遗存在白城有很广阔的分布面,他们在这里狩猎放牧,繁衍生息。魏晋时期,鲜卑与邻族攻战频繁,遗存多以墓葬形式保存至今。在白城境内,考古人员在很多地方发现鲜卑墓。</p><p class="ql-block">鲜卑族在历史上消亡之后,契丹族代之而起。契丹族是鲜卑族的一支,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即位称帝,建元神册,国号契丹,建都上京临潢(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波罗城)。辽时期是白城历史上的文化繁荣期,不但城址村居星罗棋布,而且几代辽帝都曾巡幸(捺钵)。</p><p class="ql-block">白城位处辽上京东北,是契丹核心区域的边缘地带,霍林河、洮儿河、嫩江流贯全境,西北森林,西南、中部和南部都是草原,其间还有众多河汉、泡沼和季节性河流,极适游牧。契丹由起家时的八大部,发展成二十部,标志着契丹族势力的扩大。辽建国时,耶律阿保机将其所在的迭剌部,分为五院部和六院部两大部,在辽朝早期时,今天的白城就是两大部活动的主要区域。</p> <p class="ql-block">辽朝政治制度</p><p class="ql-block">捺钵制度是契丹族游牧、渔猎文化在辽朝政治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契丹辽文化最典型、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制度。捺钵按照一年四季安排,即“四时捺钵”,分为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又称”春水”“秋山”“夏凉”“坐冬”。《辽史》记载从太平二年(1022年)辽圣宗第一次来白城一带捺钵至辽天庆五年(1115年)近百年时间里,每年正月到3月间,辽帝都到今白城“捺钵”。此间凡军国大事、接待外国使节等也都在这里进行,因而白城成为辽朝春季的政治中心。</p> <p class="ql-block">1022年,辽朝在白城设立长春州,州城在今洮北区德顺乡城四家子古城。辽的行政管理大体分道、府(州)、县三级;州分等设置,从高到低依次为: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刺史州。长春州属节度使镇守的州,隶上京道。长春州是白城最早有史记载的政权设置,长春州城也是白城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是当时北方除辽五京之外最大的城市,奠定了白城从辽中期到金朝、蒙元和明朝中期四百年间区域中心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城四家子城址——辽长春州州治</p><p class="ql-block">长春州城(城四家子城址)于1039年建成。古城平面呈平行四边形,城墙为夯土板筑,西墙、南墙破坏严重,保存较好的东墙长1364米,北墙残长1224米。据此推测,城址周长5748米,总面积约176万平方米。古城开四门,外设瓮城。城墙高5~7米,墙基宽20~27米,墙顶宽1.5~2米,有角台(角楼)、马面(敌台、墩台)残存27座,墙外城壕两重。城址规模与辽上京的皇城接近,是当时北方除辽五京之外最大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古城地表遗存遍布全城,其丰富程度在东北地区旷野型城址中十分少见。城内有13组封闭院落和至少6处单体建筑。从出土的龙首构件、凤首纹雕砖、黄绿釉琉璃瓦等遗存推测,建有皇家宫殿建筑群,以及衙署、兵营、军器库、学堂、商铺、作坊、平籴[d1仓(粮仓)、寺院等。</p><p class="ql-block">城四家子城址2006年被列为国保</p> <p class="ql-block">城四家子城址考古发掘成果概况</p><p class="ql-block">2013-201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白城市博物馆,对城四家子城址进行了为期四年系统性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总发掘面积约辽代磉墩基址4500平方米。先后对城墙、辽代建筑基址外包砖城门、城内建筑基址、主干道以及城外墓葬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发掘。通过四年的主动性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对城址的基本格局和功能分区均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确了城墙、城门、城内建筑址的营建方式和时代。</p><p class="ql-block">址建筑发掘区域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辽天庆四年(1114),阿骨打举兵反辽,女真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天庆五年(1115)定国号大金,建元收国。天辅元年(1117)金太祖阿骨打攻取长春州和泰州,辽国大门洞开,长春州成为金灭辽基地。从1117年金军占领长春州,到1213年蒙元军队占领金泰州近百年时间里,城四家子古城先后经历了长春州、长春县、(新)泰州等建置变迁。</p> <p class="ql-block">12世纪初,当南宋与金议和,暂罢刀兵而隔淮水对峙时,北方草原蒙古族正在崛起,1206年,铁木真被拥戴为大汗,获“成吉思汗“称号。1213年,成吉思汗进攻金国,派一弟哈萨尔和四弟斡赤斤占领金泰州和长春州,并建诸多新城,白城一带成为斡赤斤封地的一部分。元政府平定乃颜叛乱后,设置隶属辽阳行省的机构,历州、府直到泰宁路,行政权力不断扩大,经济、文化、交通不断发展,成为元朝东北草原的一个重要中心城市。</p> <p class="ql-block">元初史料即有泰州和泰宁路的记录,因斡赤斤家族封地而未设政权机构。后将泰州改州为府,又升府为路,“仍置泰宁县“隶辽阳省,元代白城渐入中央行政管理轨道。元代驿路通达各地,途经白城驿路上设多处驿站,是元政府通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元朝被推翻后,元顺帝北遁荒漠,在明朝军队尚未进入东北之际,残元势力企图再起,元帝封纳哈出为辽阳行省左丞相,率众数十万屯金山,以通榆为大本营,集势膨胀。明廷为剪除纳哈出羽翼,政治攻心与军事力量并进,1387年,纳哈出最终出降,白城从此纳入明朝辖域。</p> <p class="ql-block">明朝为加强对东北地区西部的管辖,1389年设置兀良哈三卫,即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最初隶属于大宁都司,1409年改隶奴儿干都司。泰宁卫是三卫之首,治所在城四家子古城。城四家子古城也是当时东北亚“海西西陆路“草原古丝绸之路上的最大集散地之一。以泰宁卫为根基而形成的科尔沁部,对蒙古东部明清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兀良哈三卫设置后,明朝皇帝为了有效地管辖和笼络这些新归附的蒙古王公贵族及东北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又开辟了一些其他驿路,以确保”使命往来”及转输奴儿干各卫缴纳的“岁贡“和朝廷赏赐“布帛”诸物及时到位。其中“海西西陆路”草原古丝道的最大集散地之一,就是泰宁卫。</p> <p class="ql-block">1636年3月,漠南蒙古科尔沁等十六部四十九个台吉齐聚盛京(今沈阳),共奉皇太极为正统继承者,是自己的君主。皇太极设蒙古八旗、划分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实行盟旗制,强化对蒙古地区的管理。蒙古贵族在今白城境建公王府和郡王府,设家族墓地。清代晚期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科尔沁地区全面放垦。随着人口增多,洮南府和大赉厅先后设立白城地区迈入近代门槛,满蒙走入残阳夕照。</p> <p class="ql-block">“北不断亲“是清朝巩固满蒙政治关系的战略性措施,满蒙之间保持了长达三个世纪的通婚,以联姻来笼络蒙古各部首领,用“姻好”巩固政治上的“盟好”。据统计,仅科尔沁六旗与清朝皇室联姻就达163人次,其中,下嫁科尔沁部公主、格格106人次,迎娶科尔沁部之女57人次。目前,白城境内发现的大安后宝石、通榆兴隆山两座墓葬遗址,就是下嫁科尔沁部的清朝皇室公主陵寝。</p> <p class="ql-block">清代双塔与莲花图庙</p><p class="ql-block">清代,白城一带建有大小寺庙50余座。清代双塔为典型藏式喇嘛寺塔建筑,位于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距城四家子古城不到2千米。双塔所在的莲花图庙遗址是建于清代崇德年间(1636-1643)的寺庙,也是葛根庙的前身。第一、第二、第三世葛根活佛均在此庙讲经。</p><p class="ql-block">1748年,乾隆皇帝亲赐莲花图庙为“梵通寺”。1795年,主持梵通寺的罗卜僧却德尔和阿旺散布丹两位大喇嘛圆寂,为其举行藏传佛教最高形式的塔葬,故在庙门前建两座舍利塔。东塔安放罗卜僧却德尔,西塔安放阿旺散布丹,皆高12米,相距23.8米,名为“保安塔”,后人称“双塔”。</p> <p class="ql-block">清朝初期,清政府在蒙古王公封地推行封禁政策,不允许汉人入蒙地开垦,以维护蒙古王公的统治。1902年,清政府宣布取消对蒙地”封禁”政策,推行“放垦蒙地”“移民实边”,大批山东、河南、直隶(今河北)等地民众涌入,掀起“闯关东”热潮。1902年10月,科尔沁六旗获准招民垦荒,并在郑家屯(今双辽市城区)设立札萨克图蒙荒行局;1903年,行局迁至双流镇(今洮南市城区),札萨克图郡王乌泰修建行局办公署——天恩地局,负责放荒征税与蒙旗事宜。到1905年,洮南、靖安、开通、安广等县和大赉直隶厅共丈放荒地1076.68万亩。</p> <p class="ql-block">民国成立后,白城政权仍沿袭清朝体制,主要机构是设在白城的洮辽镇守使公署。这一时期,白城经历了平息乌泰叛乱、四洮铁路建成通车.中村事件等几个重大事件,几个重要人物吴俊升、阚朝玺、张海鹏、万福麟等相继驻在白城。中共白城地下党组织也于此时期成立,为民族解放不懈探索。随着日伪时期的结束,中共辽吉省委、省政府在白城地区开辟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迎来解放曙光。</p> <p class="ql-block">白城地处内蒙古草原地带,经济与民生的传统生业是畜牧业,白城设治之初,境内几乎没有工业,民国成立前后,这里才有了零星的民间手工业作坊。1908年,白城地区开始出现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烧锅、磨坊、油坊等。中华民国初年,由于颁布了一些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法令,白城地区的工商业也开始有了初步发展。</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白城,地处四省毗邻要冲,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这期间,既有蒙古贵族背离祖国的叛乱,又有重要铁路线路的通车;既有密杀日本间谍引起的风波,又有抗日义勇军在白城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共党组织在白城秘密成立,中共满洲省委在白城建立通讯站,白城历史至此掀开了新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进出东北地区西部的重要通道——洮昂铁路</p><p class="ql-block">洮昂铁路(洮南至昂昂溪)是张作霖为沟通奉天(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交通,向日本借款而修筑。该路不但是四洮铁路的延长,而且与昂齐(昂昂溪至齐齐哈尔)铁路可以截断中东铁路(沙俄为了掠夺中国、控制远东而修建的一条铁路),直抵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具有重要政治、军事和经济意1919年,满铁勘查洮南至齐齐哈尔线路,以放弃开海线(开原一海龙)铁路借款权为条件,取得洮昂铁路借款权,以1292万元巨资"承包”该路修建。”承包‘费作为满铁对中华民国的贷款,条件是中华民国需“聘用“满铁人员为顾问和职员。该路1925年5月动工,跨越嫩江时将哈尔葛桥(木桥)加固变成铁路桥(即江桥抗战的嫩江桥),在洮南城东门外设洮昂铁路局,在洮安(今洮北区)城东南设白城子车站。1926年7月全线竣工,1927年7月正式通车,成为进出东北地区西部的重要干线。</p> <p class="ql-block">洮昂铁路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在白城的军用机场</p><p class="ql-block">因侵华日军第七飞行旅团长期驻扎在白城子(今洮北区),所以北大岗(平台)被建为军事基地。侵华日军在白城先后建立了六处军用机场。镇西侵华日军机场旧址位于今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境内,于1938年1月修建,面积约10平方千米,仅直径20米的大型飞机库就有20个、并有与之配套的弹药库。其内有指挥部、飞行员宿舍、兵营,四周有碉堡和高射炮阵地,是东北沦陷时期侵华日军在白城到呼伦贝尔一带规模最大、机库最多、设施最全的军用机场。1945年8月,侵华日军为销毁侵华罪证,自行炸毁部分飞机库、弹药库和其他军事设施。</p><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飞机机库</p><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格纳库</p> <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在白城军用机场的今昔</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9日零时,大批苏军飞机飞越中苏边境,对驻扎在哈尔滨、长春和吉林等大城市的侵华日军进行轰炸和攻击。同时,苏军也轰炸了侵华日军驻白城镇西、平安镇以及洮儿河谷地带的五叉沟、德伯斯等地的军用机场,这时已不见侵华日军飞机起飞迎战。8月15日,在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夜晚,居住在镇西一带的中国居民忽然听到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紧接着爆炸声响成一片,爆炸声整整响了一天一夜,飞机场上空浓烟密布。3天后浓烟散去,人们来到机场,这里已是人去机空。昔日戒备森严,中国人不许走近的军用机场,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如今这里已经辟为白城市侵华日军罪证遗址和警示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镇西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p><p class="ql-block">第七飞行旅团营房(指挥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辽北省政府办公旧址</p><p class="ql-block">辽北省政府办公旧址位于白城市洮北区新华街道办事处新华社区明仁南街177号,东北沦陷时期修建,红色二层砖瓦结构建筑,为日伪时期四洮铁路独身寮。东北解放战争初期,曾为辽北省政府办公地。新中国成立后,为白城铁路运输法院、白城铁路运输检察院办公楼。2007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保。</p><p class="ql-block">日伪时期四洮铁路独身寮</p><p class="ql-block">白城史馆(辽北省政府办公旧址)</p> <p class="ql-block">辽吉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打地界碑”群雕</p> <p class="ql-block">街区西式牌坊</p> <p class="ql-block">中共辽吉省委旧址陈列馆(维修闭馆)</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门口群雕</p> <p class="ql-block">从护院花墙伸手进去拍两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街区几乎没有游客</p> <p class="ql-block">市井民俗铜雕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对的是一所小学。</p> <p class="ql-block">在文化街区旁的菜市场品尝了东北特有小吃:“酸菜白肉血肠”。虽然吃不惯,但也算入乡随俗吧!</p> <p class="ql-block">用2.5小时快餐式了解白城历史文化,从城市门户一窥这吉林省地级市的面貌。</p><p class="ql-block">下午2:45特意购买从白城到长春的软座城际列车Z5006次,体验一下软座的舒适。票价77.5元(硬座车50.5元)。据说这是小红书推荐的一趟开往长春的特色列车。必须坐一次!</p> <p class="ql-block">镇赉:白城市镇赉镇;莫莫格:位于镇赉的自然保护湿地。</p><p class="ql-block">列车以莫莫格湿地命名,旨在突出吉林省最大湿地,莫莫格湿地是白鹤等珍稀鸟类迁徙的关键驿站,每年吸引大量候鸟在此停歇。列车命名既体现地域特色,也通过交通纽带作用提升公众对湿地保护的关注。 ‌</p> <p class="ql-block">车厢内不仅软座价格空间大、车窗玻璃大、还有阵阵香气飘飘。身心舒适度绝对超值。</p> <p class="ql-block">晚上六点半终于到了长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