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国的佛光(文物散文)——扬州博物馆南唐小金佛

格致古社

●何剑明文物散文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当文物遇上文学”文物散文工程系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7年里的一天,扬州一金铺老板手中拿着一小块异形金牌佛像,正要点火将其熔化。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人抢步上前,从老板手中抢过金牌。原来此人是考古队员,他听说邮电职工宿舍建设工程中挖到古墓,有人将一件金佛像拿走了,赶紧追了过去。这是一座南唐国墓葬,其中这件金器是仅重17克、薄如蝉翼的南唐金佛像,高不过三寸,宽仅二指,却承载了一个这个江南国所在时代的精神重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这尊袖珍金佛,首先因承唐而浸润着盛世佛国的气象。虽诞生于五代乱世,却完整延续了大唐佛教艺术的魂魄。自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归来,佛教在大唐步入鼎盛,长安城内慈恩寺、大兴善寺香火缭绕,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俯瞰众生,敦煌莫高窟壁画里飞天漫舞,就连寻常百姓家也多设佛龛,晨钟暮鼓间满是对佛法的尊崇。彼时的佛像,皆带着盛世独有的雍容大气:佛面圆润饱满如满月,肉髻高耸如云团,螺髻纹路清晰规整,仿佛凝结着万千信众的虔诚;结跏趺坐于覆仰莲台之上,莲瓣饱满舒展,每一道弧度都透着安稳;衣纹流畅自然如流水,垂落间似有微风轻拂,袈裟上錾刻的珠纹细密均匀,光泽流转间,仿佛还能听见盛唐梵钟穿越时空的余响。</p><p class="ql-block">这尊金佛的姿态,更是复刻了长安七宝台造像的精髓——七宝台曾供奉无数金银佛像,皆以“庄严华贵”为魂,而这尊南唐金佛虽体量小巧,却将那份盛唐佛造像的气韵拿捏得恰到好处。佛身比例匀称,双手结印稳如磐石,眉宇间不见丝毫局促,反倒透着一种历经盛世沉淀的从容。即便身处五代的烽火中,它依然以细微的纹路、温润的光泽,诉说着对大唐佛国盛世的追慕与眷恋,让后人得以从方寸之间,窥见那个“佛音遍天下”的辉煌时代。</p><p class="ql-block">这尊袖珍金佛,更因南唐崇佛之风的炽盛而愈发精致,却也暗合了“崇佛过度”的隐忧。南唐烈祖李昪登基后,便以“兴佛”为治国之策,不仅“广施田宅以饭僧”,还下诏免除寺院赋税,一时间江南佛寺遍地,僧侣数量骤增;中主李璟更是痴迷佛法,常召高僧入宫讲经,甚至不惜耗费国库打造金铜佛像;到了后主李煜,崇佛之风更是登峰造极——他不仅在宫中建造十余座佛寺,让嫔妃宫女皆穿僧衣诵经,还亲自为僧侣削发,每逢佛教节日便大肆施舍,国库钱财多流入寺院。</p><p class="ql-block">在这般狂热的崇佛风尚下,能工巧匠以0.02厘米的极薄金片为材,施以模印、锤鍱、錾刻等复杂工艺:金佛背屏呈尖拱状,如莲瓣初绽,周边环绕着缠枝折花纹,花叶脉络以细如发丝的线纹錾刻,连花瓣上的纹理都清晰可见;佛身两侧的细孔如星点排列,既显精致,又暗藏平衡之巧。这般工艺,需工匠屏息凝神,耗费数月方能完成,若非对佛法的极致虔诚,断难有如此耐心;可过度崇佛也让南唐陷入困境——僧侣不事生产却占有大量土地,国库空虚却仍在佛事上大肆挥霍,为王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p><p class="ql-block">这尊袖珍金佛,终究因五代乱世的苦难而染上悲悯之色。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战火不断,到了中主李璟时期,尤其是后主李煜在位时,北方的宋朝日益强大,南唐逐渐处于弱势。为了表示对宋朝的臣服,李煜时期自降国号,不再称“唐”,而改称“江南国”,以示不再是与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的政权,而是偏安江南的地方政权。江南虽暂得安稳,却也难逃乱世阴影:苛捐杂税日益繁重,百姓为躲避战乱流离失所,常有饿殍倒在路边;盗匪横行乡间,农户辛苦种出的粮食被抢掠一空,孩童因缺粮而啼哭不止;即便在相对繁华的扬州,也能看到衣衫褴褛的流民蜷缩在墙角,为一口吃食苦苦哀求。</p><p class="ql-block">这般乱象,也刻进了金佛的眉眼间——它虽承唐风,却已无盛唐佛像的自信超然:低垂的眼睑似在凝视世间苦难,微抿的唇角少了几分庄严,多了几分无奈;就连衣纹的弧度,都透着一丝紧绷,仿佛在承受着乱世的重压。它不再是大唐那般“普渡众生”的宏大象征,而是成了乱世中百姓的精神寄托——或许曾被某位流民贴身携带,在饥寒交迫时摸一摸金佛的轮廓,便能多一分活下去的勇气;或许曾被某位妇人供奉在家中,祈祷远方的丈夫能从战场上平安归来。这尊金佛,早已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承载了无数百姓对安稳生活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金佛何尝不是南唐的写照?它偏安江南一隅,如金佛般“袖珍”,却在乱世中守住了一方文化净土;它文化鼎盛,诗词、绘画、工艺皆达到巅峰,如金佛般“精致”,李煜的词、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天水碧”的染织技艺,皆成后世典范;可它又命运多舛,北有强宋虎视眈眈,内部因崇佛、奢靡而国力衰退,如金佛般“悲悯”,最终难逃亡国之命。</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人们或许会忘记汉唐元明清的宏大叙事,却始终忘不了南唐——忘不了李煜“垂泪对宫娥”的真心,那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道尽了亡国之痛;忘不了大小周后的绝世风华,周娥皇创《风华羽衣曲》残谱,周女英为李煜谱写《邀醉舞破》,皆成传奇;忘不了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奢靡与忧思,画中丝竹声仿佛还在耳边,却藏着文人对王朝命运的焦虑;更忘不了那流传千年的鹅梨帐中香,香气里满是南唐的浪漫与哀愁。南唐虽小,却以文化征服了时间,正如这尊金佛,以方寸之躯,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审美与精神。</p><p class="ql-block">如今,这尊金佛静卧在博物馆中,依然保持着结跏趺坐的姿态。它见证过南唐的繁华与衰落,经历过千年的埋葬与沉寂,如今被陈列在玻璃展柜中,接受着现代目光的凝视。每当灯光掠过那些细如发丝的錾刻纹路,仿佛还能看见南唐的月光洒在秦淮河上,听见后主在小楼中吟哦:“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那声音里的思念,与金佛的温润光泽交织在一起,跨越千年,依然动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金佛无言,却诉说了一切。17克的重量,承载的是一整个时代的文化基因——有大唐佛国的雍容,有南唐崇佛的狂热,更有乱世百姓的苦难;8.7厘米的高度,树立的是中国艺术史上永不倒下的审美标杆,它证明了“小”也能承载“大”,“精致”也能拥有“力量”。</p><p class="ql-block">一江春水向东流,带着南唐的思念流向久远,而这尊袖珍金佛,就是那思念的具象——它让我们记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曾有一个王朝,以文化为铠甲,以浪漫为武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它也让我们懂得,真正的珍贵,从不在于体量的大小,而在于是否能承载时代的精神,是否能跨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这尊南唐金佛,便是如此,永恒而珍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作者为江苏散文作家;江苏省委宣传部报刊文学奖散文一等奖获得者(同时获奖者:汪曾祺、朱苏进、杨苡、艾煊、忆明珠、叶庆瑞、夏坚勇);高校历史学教授;我国司法“文物鉴定”资质机构江苏格社艺术品鉴定评估有限公司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江苏省文物保护学学会创会副会长。由我国老一辈著名散文家刘白羽题写书名的《苏中船家》散文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南京大学学报》《东南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省社科院《学海》《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学术专著《李氏南唐国史论稿》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u>💖“当文物遇上文学”评论员点评:</u></i></b></p><p class="ql-block">散文《江南国的佛光》以1997年扬州南唐金佛的抢救性发现为引,用细腻笔触串联起文物、历史与文化,在方寸金佛的微光中,照见南唐王朝的兴衰与五代乱世的悲欢,是一篇兼具历史厚度与文学温度的佳作。</p><p class="ql-block">文章最妙处在于“以小见大”的叙事巧思。作者未从南唐宏大历史切入,而是聚焦“仅重17克、薄如蝉翼”的金佛,将其拆解为“承唐气象”“崇佛精致”“乱世悲悯”三重特质。写“承唐”时,以长安佛寺、龙门大佛作衬,让金佛的圆润莲座、流畅衣纹成为盛唐佛国的微观缩影;谈“崇佛”时,既详述烈祖、后主的兴佛之举与0.02厘米金片的精湛工艺,也点出“僧侣占地、国库空虚”的隐忧,辩证呈现王朝狂热信仰背后的危机;述“乱世”时,更以流民饥寒、盗匪横行的百姓乱象,映现金佛眉眼间的悲悯,让冰冷文物有了承载众生苦难的温度。</p><p class="ql-block">文中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的融合亦堪称典范。作者身为历史学教授,对南唐国号更迭、李煜词章、《韩熙载夜宴图》等史实的引用精准严谨;同时以文学笔法赋予金佛“见证者”身份——它曾被流民贴身珍藏,曾映过秦淮河的月光,如今在博物馆灯光下与后主词章隔空对话,让千年历史有了可感的叙事线索。</p><p class="ql-block">结尾处,作者将金佛重量与时代重量、文物高度与审美高度相勾连,点出其“承载文化基因、树立审美标杆”的价值,更以“一江春水”呼应李煜词韵,让全文在历史的怅惘与文化的敬意中收束,余味悠长。</p><p class="ql-block">若说微瑕,便是部分历史背景叙述稍显繁复,偶有冲淡金佛主线之嫌,但整体而言,文章以文物为钥,打开了南唐历史与文化的大门,让读者在佛光流转间,读懂一个王朝的浪漫与哀愁,堪称“让文物活起来”的散文范本。</p> 文物名称:南唐小金佛 用散文为文物名品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