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多少人知道陈仓就是宝鸡?关于宝鸡地名的来由有很多传说,我最喜欢的是这个传说:</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陈仓,叛军追尾,玄宗在无路可行之时,忽然飞来两只山鸡引众人至陈仓山顶,突然冰雹倾泻砸得叛军溃退而去,两只山鸡化为石鸡,玄宗脱口而出:“陈仓,宝地也;山鸟,神鸡也。”宝鸡便因“宝地神鸡”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宝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当年曾是周朝先祖生活过的地方,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1811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00余万。现在是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华环境奖获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p> <p class="ql-block">宝鸡市南、北、西三面环山,一条渭河横贯东西,城市呈狭长带状布局。秦岭、渭河、黄土台塬三种地貌不仅框出了宝鸡独一无二的城市风貌,也框出了宝鸡人富有人文气息的自在生活。</p> <p class="ql-block">宝鸡是西周都城丰镐的京畿之地,周王室在此设立宗庙并长期举行祭祀、册命等重大典礼。众多王公贵族在此建立采邑,死后也选择此地安葬,形成了高密度的青铜器埋藏基础。</p> <p class="ql-block">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庞大、质量卓越且铭文价值重大。</p><p class="ql-block">出土规模:累计发现商周青铜器2万余件,其中带有铭文者700余件,铭文总字数占现存西周金文半数以上。</p><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包含8件国家限制出境文物,如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等“四大国宝”,以及何尊、逨盘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因此来宝鸡必到中国青铜器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首座以青铜器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周秦时期的青铜文明,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的核心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以青铜器出土场景为设计灵感,采用“平台五鼎”造型,象征西周列鼎制度,馆藏文物48.7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20余件,包括何尊、逨盘、折觥等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一一何尊。</p><p class="ql-block">1963年,宝鸡市贾村镇的村民,在自家后院发现了何尊,随后放在家中存放粮食,1965年该村民为了维持生计将这件铜器以30元的价格卖到了废品收购站,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这件青铜尊,并以30块钱的价格将它收藏了回来。</p><p class="ql-block">1975年何尊被送到北京参展,专家在除锈的过程中发现这件器物内底的铭文有</p><p class="ql-block">“中国”二字,1982年何尊被印在文物特种邮票上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片 </p><p class="ql-block">驰名海内外,还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何,是这件青铜器主人的名字,尊,是盛酒器,也是祭祀所用的礼器。何尊为西周早期青铜器,通高38.8厘米,重14.6公斤。通体饰有高浮雕兽面纹及四道扉棱,工艺精湛,体现了西周青铜器的典型风格。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的初现文献,它记载了周武王在位期间,决定在洛邑建立东都的史实。在周成王五年四月的丙戌日,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在京宫大室中举行。周王借此机会对宗族小子何进行了一番训诰。训诰中,周王回顾了何的先父公氏与文王的不解之缘,以及文王承天命统治天下的历史。在训诰的最后,周王赐予何贝三十朋,以示嘉奖。何为了纪念这一殊荣,特作尊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何尊铭文里的“中国”意指“天下的中心”</p><p class="ql-block">是地理方位的概念,而非现代国家的概念。而“宅兹中国,自之乂民”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就是指“周天子要住在天下的中心从这里来管理民众”这也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居中而治的执政观念。</p> <p class="ql-block">㝬簋</p><p class="ql-block">1978年5月在扶风法门公社挖水塘时发现。㝬簋高59厘米、重60公斤,是现存最大的青铜簋。其124字铭文为周厉王亲制,记载了祭祀先祖的祝词,两耳飞扬的造型和“天圆地方”设计凸显王权威严,被誉为“簋中之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逨盘</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西周青铜器中国第一盘。</p><p class="ql-block">2003年在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逨盘铭文达372字,完整记录了单氏家族辅佐周朝12代天子的历史,与《史记·周本纪》相互印证,为西周断代研究提供了关键依据。其纹饰精美,兽足托盘的造型兼具艺术与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西周单五父壶</p><p class="ql-block">2003年元月出土于眉县杨家村。通高59厘米、重25公斤,长方形子口盖,两侧附龙首衔环耳。铭文铸于壶口内壁及其盖上,口内铭文4行19字,盖上铭文4行17字。该铜壶造型优美,纹饰缛丽,铸工精湛,堪称精品。</p> <p class="ql-block">秦公镈</p><p class="ql-block">大型打击乐器,器身有135字铭文,记述了秦襄公被周平王“赏宅受国”的历史,以及文公、静公、宪公三代治国兴邦的业绩,是研究秦国早期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三足铜鸟</p><p class="ql-block">1975年弓鱼国墓地茹家庄一号墓出土三足铜鸟四件,最大的一件通高23.5cm,首至尾长31.2cm,重3.5公斤。鸟身挺立,昂首远眺,体态健硕有力;足根处肌肉隆起,鸟尾呈长方形,两侧阶梯状下垂。鸟身中空,背部有长方形开口,似乎是容器。鸟身及足上部饰鳞毛状羽,尾部饰锁链状羽。鸟形器在西周铜器中较为常见,三足的鸟是首次发现。</p> <p class="ql-block">象尊</p><p class="ql-block">1974年12月,出土于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茹家庄墓地。这是一件西周时期的盛酒器,外观是一头体态肥硕的大象,以鼻子为流,以尾巴为鋬,嘴巴微张,牙齿外露,眼睛突出,耳朵耸起。方形盖置于象背,盖面有两个圆环,盖子通过链环与器身相连,表面饰以云雷纹衬地的凤鸟纹。</p> <p class="ql-block">井姬盂鏙</p><p class="ql-block">1974年12月出土于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茹家庄墓地。这是一件西周时期的盛酒器,外观似貘,顶端有方形流口。双目有神,两耳倒卷,背部有方形盖,盖上立虎一只,虎头前伸,双目直视。盖内铸有铭文“鱼伯匄井姬用盂鏙”。</p> <p class="ql-block">逨盉,</p><p class="ql-block">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该器造型独特,构思奇妙,从铭文得知,是西周单氏家族第八代逨为祭祀皇高祖单公而做的一件礼器。通高48、通长52厘米、重12公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伯各卣</span></p><p class="ql-block">1976 年渭滨区竹园沟出土。器有盖,盖钮作花蕾形。有提梁,提梁两端饰圆雕羊头。盖面饰大兽面纹,盖沿、器沿、圈足均饰顾首曲身夔龙纹,腹壁饰兽面纹,通体以云雷纹为底,器内底铸“伯各作宝尊彝”6 字铭文。</p> <p class="ql-block">朕匜</p><p class="ql-block">1975年2月陕西岐山董家村一号青铜器窑藏出土。 西周中期的盥洗器。高20.5cm,长31.5cm,重3850g。器形整体像一只羊,盖前端为兽头,口缘饰兽体卷曲纹,平盖面呈琵琶形,四兽蹄足。内底和盖连续铭文157字,记载了名叫“朕”的管理者和名叫“牧牛”的被管理者之间诉讼案的判决,有“青铜法典”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鱼尊</p><p class="ql-block">1988年,出土于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茹家庄。西周时期的盛酒器,外观是一条体态丰满的鲤鱼,以粗阴线勾勒眼睛,用窃曲纹代表胡须,口部微张,尾巴分开。鱼体两侧遍布鱼鳞纹,背部有鱼鳍状盖,两侧阴刻鲤鱼纹,装饰着圆形环纽。在鱼腹的下部,有四个人形足。</p> <p class="ql-block">逨鼎</p><p class="ql-block">2003年1月19日,出土于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包括四十二年逨鼎两件和四十三年逨鼎十件。这是两套西周晚期的礼器,是名叫“逨”的贵族所作器物,十二件鼎的形制和纹饰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p><p class="ql-block">在四十二年逨鼎中,铸有281字的铭文,记述了逨奔赴战场,奉宣王之命,抗击猃狁,奋勇作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四十三年逨鼎中,铸有316字的铭文,记载了逨司职虞林,因治理林泽山川有功,受到周王的册封赏赐,周王训诫逨要注重品行。记录了最早的“任前廉政谈话”,周天子告诫逨要施政谨慎、依法处罚、明辨是非、廉洁从政。</span></p> <p class="ql-block">到宝鸡市还不能错过大唐秦王陵。</p><p class="ql-block">大唐秦王陵是唐末秦王李茂贞和夫人刘氏的合葬陵,为我国唯一开掘的一座唐末五代时期同茔不同穴"的合葬王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大唐秦王李茂贞(公元856-924年)唐深州博野人,原名宋文通,因镇压黄巢起义平叛护驾有功,公元886年被唐僖宗赐李姓名茂贞、893年被唐昭宗封为秦王。</p><p class="ql-block">秦国贤德太夫人刘氏(公元876-943年)唐岐州人,894年嫁于李茂贞,婚后生育三子五女,938年被后晋高祖石敬瑭赐封"秦国太夫人"勋号。</p> <p class="ql-block">秦王李茂贞夫妇合葬王陵由山门、神道、献殿、祀殿和两座地宫组成。在150米长的神道上,有按皇帝生前出行宫廷仪仗排列的唐代华表一对、石雕15组30尊。</p> <p class="ql-block">从这张图可以清楚地看到秦王陵地宫形制独特,看到秦王李茂贞夫妇1100年前安葬的隆重。</p> <p class="ql-block">李茂贞夫妇地宫分别长为120米、80米。</p> <p class="ql-block">有表现李茂贞夫妇生前宫廷生活壁画。</p> <p class="ql-block">有如乾陵武则天无字碑的墓志铭留白志盖。</p> <p class="ql-block">有用青砖砌墙并券的八边形穹窿顶和石棺椁。</p> <p class="ql-block">地宫中李茂贞千年石雕坐像。</p> <p class="ql-block">李茂贞夫人刘氏地宫更为壮观、华丽。地宫通道尽头矗立座唐风青砖仿木结构的歇山双重飞檐建筑的端门。端门高8米,宽4米,门洞为窑式圆口,用青石封门。这座地下古建在国内实为罕见,经考古专家论证本端门为全国最大地下古建。</p><p class="ql-block">端门的建造极具艺术风格,全部用青砖雕刻出门窗、栏杆、栌斗、筒瓦等,做工极为精致细腻。在歇山式屋顶下,为三开间正殿,正中有朱红色双扇大门,门上镶嵌泡钉、门环,两侧为直棂框窗户,窗外侧是造型逼真的宫女开门、闭门、迎客、送客图。两侧外廊上有砖雕"驾鹤西去图"。正殿下方为半个"奶"字栏杆和护板,下置斗拱立方顶起的飞檐,圆门立柱内嵌有雀堤。</p> <p class="ql-block">墙壁雕刻有“瑞鸟衔草”。地面铺“莲花地砖”</p> <p class="ql-block">有反映丝绸之路的精美转雕"胡人牵驼图"。</p> <p class="ql-block">汉人牵马图。</p> <p class="ql-block">"十八幅乐伎图"、“十二生肖图”。</p> <p class="ql-block">砖雕"二人抬轿图",还有“八人抬轿图”因被遮挡看不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本室上端的穹窿顶,由青砖逐层内收砌成。下部为八边柱形,每边长1.6米,墓室高5.65米,对角长5.35米,依古代的"八卦图"形排列。穹窿顶很早以前,就见于宫庭建筑、寺院洞窟中,而在地宫中,极为罕见,它寓意宇宙苍穹浩瀚无垠。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穹窿顶有一个宋代时期盗墓者打的盗洞。秦王李茂贞尽管生前不可一世,也为其死后预防盗墓想尽了办法,但其夫妇的墓还是被盗了。</p> <p class="ql-block">在大唐秦王地宫我们领略唐末五代工匠艺人高超的建筑艺术,“<span style="font-size:18px;">沉睡一千年、一醒惊天下,欲晓晚唐风,必看秦王陵!”</span></p> <p class="ql-block">距离大唐秦王地宫不远,还有一个非常值得一游的道观一一金台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是中国道教武当派宫观、武当派祖师张三丰真人祖庙、三丰太极拳及内家拳发源地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金台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我最喜欢的是:这里是一处兼有黄土高原气息及民族特色的窑洞式道观古建筑群,始建于元末明初,后屡加修建,现存建筑部分为明清时期规模格局遗存。</p><p class="ql-block">金台观(观图)由多个建筑及历史遗迹构成,多依山就势而建。</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的图片)金台观南临渭河,东临金陵河,依胜利塬北坡而建,历经数朝数代,汇聚了众多能工巧匠的心血与智慧。金台观土木结构的建筑风格尤为显著,而其窑洞式建筑,充分展现了黄土高原的建筑特色。据《张三丰遗迹记》记载,早在明英宗天顺初年,观内的窑洞建筑已然成型。</p> <p class="ql-block">灵官殿作为金台观等级最高的建筑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是一栋明二层实三层的木质阁楼式建筑。楼阁的外观十分典雅,每一处都体现了古代建筑师深思熟虑的设计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同时也是宝鸡新旧八景之一"金阁流霞"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金台观还是一座艺术殿堂,其亭、殿、楼、阁皆以雕梁画栋、五彩浓妆为特色,彰显出雅致的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在雕刻和彩绘上,同样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梁枋、柱头、雀替、天花等木构件上,雕刻或镶嵌着精美的花槽,再施以红、黄、蓝、绿等绚烂的彩绘,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璀璨夺目。</p> <p class="ql-block">窑洞式道观。</p> <p class="ql-block">三叠崖更是金台观的一大奇观。它依塬坡面而建,极为罕见。建筑者巧妙利用地形,依坡靠崖,开窑而建,形成了上下两层规模宏大的窑洞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金台观镇观一绝一一瓜皮唐诗</p><p class="ql-block">相传张三丰在金台观修道期间,在田间劳作时用瓜皮蘸烟灰书写此诗赠予农夫,后刻于三丰洞前石碑。该诗因用瓜皮书写而得名“瓜皮唐诗”。</p> <p class="ql-block">铁旗杆建于清朝光绪十七年,铁旗杆重6000余斤,正当慈禧太后当权,故旗杆上铸有的龙凤图案为少见的凤在上龙在下。东边的旗杆顶部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西边的是一个月亮,一阳一阴做对称,也表示道教崇尚阴阳和谐。</p> <p class="ql-block">金台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和建筑技艺,成为一座雕梁画栋的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帝年间,因供奉有佛祖释迦摩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于世,自古就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美誉。法门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朝时更名为成实道场,唐高祖李渊下诏钦定为法门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1981年宝塔半壁坍塌,1987年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1988年依明塔原样真身宝塔复建落成,法门寺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出土了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地宫出土的文物以佛指舍利及八重宝函为核心,涵盖金银器、秘色瓷、琉璃器、丝织品等多个类别,其中四枚佛指舍利、八棱净水秘色瓷瓶等27件文物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多件珍宝入选首批禁止出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在历史上,曾经先后有四位皇帝发动过毁佛、灭佛的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帝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佛家称“三武一宗"法难。因此,为了避免佛指骨真身舍利遭到损毁,法门寺僧人另外仿制了三枚佛骨,也就是所谓的"隐骨"。</span></p><p class="ql-block">地宫中出土了四个指骨舍利,经鉴定,有三枚是假的舍利,而真正的指骨舍利取自佛祖左手中指的一段指节,具有独特的特征。</p><p class="ql-block">这枚舍利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宝。</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出土的三件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1.八重宝涵,唐懿宗赐赠的供奉释迦牟尼舍利的金银器套函,原为八重(最外层檀香木函已朽),现存七重。包含银、金、玉石宝函及纯金塔,函内供奉佛指舍利,代表唐代金银工艺巅峰。</p><p class="ql-block">而真正的佛祖舍利并没从这件华丽的保函中出现。</p> <p class="ql-block">2,佛指舍利</p><p class="ql-block">是用五重宝函包装。第一重宝函为铁质,出土时已锈迹斑斑,呈深褐色。铁函之外,还曾包裹着一层丝绸织物,因年代久远而朽坏殆尽。第二重宝函紧套在第一重宝函之内的是一个精美的银质鎏金函,函身雕凿有四十五尊佛造像。第三重宝函是一银包角雕花檀香木函。第四重宝函是一副水晶椁,椁顶嵌有黄、蓝宝石各一颗,在椁盖上雕着观音菩萨坐像。第五重宝函是一个壶门座玉棺,棺盖雕刻普贤菩萨像,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玉棺之内供养的舍利是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为左手中指。</p> <p class="ql-block">存放佛祖指骨舍利的玉棺。</p> <p class="ql-block">3,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3, 17);">唐代迎送佛指舍利的最高等级法器,长196厘米,重2390克,四股十二环设计象征释迦佛权威。其工艺精湛,被誉为“世界锡杖之王”。</span></p> <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紫红罗地蹙金绣织物。这种工艺是先将黄金打成金箔,再剪接成细条后捻成金线,用金线盘出图案固定在名贵的紫红螺上,经历千年没有腐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86, 84, 84);">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中国古代越州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span><span style="color:rgb(129, 144, 78);">“秘瓷”</span><span style="color:rgb(86, 84, 84);">。</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86, 84, 84);">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器形规整,造型简洁,釉色青绿(其中有12件),晶莹润泽。共有碗7件,其中两件为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还有盘、碟共6件及瓶1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还来到岐山县五丈原村的诸葛亮庙。该庙建于元1264年,历经多个朝代多次重建增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现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于建兴五年上疏(出师表)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次粮尽无功,于建兴十二年即234年病逝于五丈原军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在献殿的内壁上,镶嵌着岳飞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岳飞领兵路过河南南阳,夜宿卧龙岗武侯祠,看到前人留在墙壁上的诗词文章,不禁感物伤怀、泪如雨下。翌日,他受邀书写前后《出师表》,随着情感越趋激烈,书体由行书变为行草又变为草书,慷慨激昂、大气磅礴,朱元璋曾赞其“纯正不曲,书如其人”。这两篇书法后被刻在37块石板上,藏于五丈原诸葛亮庙内。</span></p> <p class="ql-block">距诸葛亮庙不远的豁洛城遗址,据考证这是诸葛亮当年驻军扎营的地方,与司马懿隔河对峙,诸葛亮最后死于这里的军帐中。</p> <p class="ql-block">到宝鸡当然要前往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太白山是秦岭主峰,也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以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著称,自古是中华名山。</p> <p class="ql-block">红河谷国家森林公园在太白山主峰北路。因太白八景之一的红河丹崖而得名,自古是登太白山古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具有秦岭北麓典型的地貌特征,园内山势险峻,石峡深邃,幽谷含秀。</p> <p class="ql-block">青峰峡景区坐落在太白山主峰附近,这里地形独特,峡谷狭长,河谷石块堆砌。特别是鳌山,与西跑马梁共同构成秦岭主峰。</p> <p class="ql-block">关山草原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作为中国西北内陆唯一的以高山草甸为主体的欧式风情景区被称为小天山、中国小瑞士等美誉。</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为秦人先祖的牧马地,秦国由此发源,汉代霍去病曾从此出击匈奴,因此关山草原兼具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还去了宝鸡市内的网红打卡地陈仓老街和西府老街。</p> <p class="ql-block">这两个地方汇集了关中的名优小吃,我们在尽享口服的同时,也感受到老街的繁华与多元。</p> <p class="ql-block">宝鸡最火的一句官方城市宣传语“看中国来宝鸡〞,宝鸡值得你去探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