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河南省博物馆(十)

罗乐乐

<p class="ql-block">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河南省博物馆,探寻一个虽存续短暂却在陶器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北齐。这个仅存在27年的北方政权(公元550年—577年),在南北朝纷乱的风云中悄然绽放,其陶瓷艺术却如流星划破夜空,熠熠生辉。漫步于展厅之间,每一件陶器都仿佛低语着那段被时光掩埋的历史。此行不仅是一次观展,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我对晋、北齐、隋三朝陶器的演变脉络有了更深的认知与感悟。</p> <p class="ql-block">北齐“绿釉香薰”静静伫立于展柜之中,宛如一缕凝固的异域芬芳,诉说着北朝工艺的巅峰造诣。它以白釉或黄釉为底,局部施以浓翠欲滴的绿釉,复色交融,釉层厚润,自然形成的冰裂纹如岁月的细语,悄然爬满器身。部分香薰采用绞胎技法,将不同色泽的胎土巧妙拼接,幻化出水波荡漾、木纹流转的奇幻肌理。器身饰以莲花纹——佛教圣洁的象征,又融入忍冬纹、联珠纹等中西亚元素,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共生。镂空炉盖轻巧通透,香气可袅袅逸出;高柄底座便于手持,彰显贵族生活的精致奢靡。这不仅是焚香之器,更是北齐“薰衣剃面”风尚的缩影,每一道工序皆凝结着匠人的心血,映照出阶级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北齐陶罐,尤以白釉绿彩者最为惊艳,堪称唐三彩的先声。白釉绿彩三系瓷罐(高12.5厘米),胎质洁白坚实,釉面清透如玉,在乳白底釉之上,绿彩如墨泼洒,灵动飞扬,彻底打破了汉代以来对称规整的装饰传统。这一创举,为唐代绚丽多彩的釉陶铺就了第一块基石。另一件黄釉绿彩四系刻花罐(高23.5厘米),通体披覆铅黄釉,肩部莲瓣与忍冬纹交相辉映,腹部双弦纹与卷草纹婉转流动。覆莲四系盖罐则造型端庄,直口溜肩,四耳对称,腹部刻划十二瓣仰莲,线条饱满,静穆中透出庄严之美,尽显北齐陶瓷融合工艺与信仰的匠心。</p> <p class="ql-block">北齐“青釉荷叶罐”以其流畅的造型与精妙的刻花技艺,令人驻足良久。这件高24.3厘米的四系罐,整体仿若一片舒展的荷叶,肩部两横两竖四系稳固实用,腹部曲线柔美自然,完美诠释了实用性与艺术美感的和谐统一。系间以圆规精准刻划出圈纹与花瓣纹,规整中见灵动;腹部三周弦纹带之下,鸭戏清波、树影婆娑与斜线三角纹巧妙组合,画面生动,富有生活气息。胎质坚硬致密,内外施釉,内壁满釉,外壁半釉,釉色清澈透亮,如初春湖水,映照出北齐刻花工艺的高超水准。</p> <p class="ql-block">北齐“绿釉杯”的代表作——白釉绿彩长颈瓶,1971年出土于安阳范粹墓,是北齐武平六年(575年)的珍贵遗存。此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温润如玉,颈部与肩腹交接处,一道翠绿彩带如泼墨挥洒,色彩鲜明,与素雅白釉形成强烈对比,开创了中国瓷器釉彩装饰的先河。其侈口、细颈、鼓腹、浅圈足的造型,简洁而挺拔,弦纹勾勒出优雅的轮廓。作为目前所见最早的白釉绿彩瓷器之一,它不仅被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更是研究中国白瓷起源与釉彩技术演进的无价之宝。</p> <p class="ql-block">“白釉绿彩长颈瓶”静静陈列,通体白釉泛青,纯净细腻,腹部一侧垂落的翠绿彩带,如一道凝固的春水,色彩对比鲜明,极具视觉冲击力。这种白地施绿彩的工艺,是中国陶瓷由单色釉迈向彩釉时代的重要里程碑。瓶身造型庄重饱满,侈口细颈,鼓腹收足,线条流畅,胎质细白轻薄,几近透光,展现了北朝制瓷工艺的精湛。作为约公元575年的早期白瓷代表,它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格局,为唐三彩的辉煌埋下伏笔。此瓶出自北齐将领范粹墓,墓葬等级高而随葬品稀少,更凸显其稀有与尊贵。</p> <p class="ql-block">北齐“红陶牛”以写实的雕塑语言,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出行风貌。牛首高昂45度,双目圆睁,脖颈强健,四肢如柱,尾部自然下垂,整体姿态沉稳有力,肌肉线条分明,蹄节清晰可辨。泥质红陶模制而成,通体先施白衣,再以红、黑、黄彩描绘细节,虽部分彩绘已斑驳,仍可见昔日华彩。头顶小孔原用于安插木质犄角与耳朵,牛背上清晰的人字形轭,表明其为牛车配件,生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车马出行”的风尚,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与交通工具的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北齐“黑褐釉四系罐”以其挺拔的造型与精妙的施釉工艺引人注目。高14厘米,直口微敛,广肩设四桥形系,下腹内收至平底,轮廓刚劲有力。四系对称分布,孔径均匀,口底直径仅差1.4厘米,更显器身挺立。釉色尤为独特:上半部黑褐色釉层厚约0.3毫米,泛着金属光泽;下半部渐薄至0.15毫米,过渡为茶褐色,自然晕染。暗红胎体满施黑釉,口沿处釉厚积成深褐环带,底足垂釉均匀无瑕,充分展现了分段蘸釉技术的成熟与工匠对火候的精准掌控。</p> <p class="ql-block">北齐“陶骆驼”昂首嘶鸣,双峰耸立,体态矫健,线条流畅,通体施以黑、白、红彩绘,虽历经千年,风采犹存。驼峰高耸,四肢强健,驮载着丝绢、水壶、食物等物资,细节逼真:驮囊捆扎紧密,货物以木排支撑,甚至可见毡架与驼铃,生动再现了丝绸之路上商旅跋涉的艰辛场景。其写实的风格与丰富的细节,不仅是运输工具的写照,更是北齐时期中原与西域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鲜活见证,驼铃声仿佛仍在历史的风沙中回响。</p> <p class="ql-block">北齐“青釉莲花八系瓷尊”(高36.4厘米)是佛教艺术与陶瓷工艺完美融合的杰作。长颈之上饰以兽面与团花,腹部则以双层覆莲瓣为主体,上层莲瓣间点缀团花,下层搭配菩提叶纹,层次分明,繁而不乱。肩部对称分布四组桥形系,共八系,兼具实用与装饰之美。通体施青釉,不及底足,釉色青中泛黄,为典型北朝青瓷。匠人综合运用贴塑、模印、刻划等技法,使莲瓣立体饱满,菩提叶纹飘逸灵动,整器庄重肃穆,宛如一座微缩的佛国圣坛。</p> <p class="ql-block">“灰陶武士俑”威武雄健,高约53-54.6厘米,采用分模铸造,头身组合而成。头戴盔,身披甲胄,甲片以朱砂填缝,黑线勾边,形成鲜明的“朱黑相间”彩绘风格,正是“明光铠”的典型特征——胸前圆护为金属片,阳光下熠熠生辉,故称“明光”。左手持饰有浮雕兽面的虎首纹盾牌,右手似握兵器,足蹬战靴,立于马蹄形台座之上,整体气势逼人,生动再现了北齐武士的威严形象与军事文化的刚健之风。</p> <p class="ql-block">“绘彩执盾陶武士俑”(高53厘米)面相独特,国字脸,八字眉上扬,双目圆睁,嘴角却含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威严中透出喜感,呈现出“不怒自威”的独特气质。身着朱黑彩</p> <p class="ql-block">“绘彩陶马”,陶马为泥质灰陶模制而成,长52厘米、宽14.8厘米、高33厘米,1989年出土于青邱堌堆。马首微昂,立鬃修躯,四肢与躯干连接处设四凹槽,臀尾有圆孔,通体施白陶衣,以褐红彩绘鬃毛、眼睛、辔头及马鞯。马鞯纹饰精美,以朱红曲尺纹为边饰,云气纹用朱、黑线条勾边,内填白彩与紫彩,线条流畅柔韧,配色均衡。 ‌</p> <p class="ql-block">北齐“陶仪仗俑”展现了北齐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交融特征。陶俑体态壮硕,面颊饱满,具有鲜卑游牧民族特征,同时服饰融合汉化元素,如笼冠、宽袖襦裙等‌。仪仗俑姿态庄重,细节刻画精细,如明光铠的弧形圆护、盾牌铺首等,兼具军事写实性与雕塑艺术性‌。</p> <p class="ql-block">北齐“黄釉扁壶”是1971年出土于安阳范粹墓的北齐时期重要文物。扁壶仿西域皮囊壶形制,上窄下宽,两肩各有一系孔,颈肩饰联珠纹。壶腹模印胡腾舞场景:中央舞者反首腾跳于莲花台座,两侧伴奏者持琵琶、横笛等乐器,人物均呈西域特征(深目高鼻、戴蕃帽等)。 壶腹两面对称分布舞蹈场景,采用模印工艺,人物线条简洁动态,杏仁状边框勾勒画面。黄釉莹润透亮,呈现玻璃质感,装饰与造型浑然一体。 ‌</p> <p class="ql-block">北齐“绘彩陶女舞俑”,舞俑多呈站立或舞蹈姿态,服饰以窄袖襦衣、高腰束胸长裙为主,肩披帔帛,裙腰高系于胸际,锦带垂落,展现飘逸感‌。北齐时期可能延续此类风格,但具体细节需结合实物考证。发饰与妆容‌:头梳平髻或盘髻,脑后插梳,面部施朱彩,黑发红唇,体现当时女性妆容的精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齐“绘彩陶坐姿伎乐女俑”是一组极具艺术与历史价值的文物。女俑呈跽坐姿态,长裙铺地,裙腰高束胸际,裙带垂于腹前或腋下,外罩绿彩上襦,肩披帔帛,展现典型的北齐女性装束‌。统一梳盘粗髻,脑后插梳,黑发朱唇,面部为长方形轮廓,细节刻画生动‌。</p> <p class="ql-block">晋代“青釉鸡首瓷壶”,壶身呈丰肩鼓腹形态,肩部两侧置桥形系与曲柄,颈部设鸡首流,另一侧设曲柄,形成十字交叉结构。这种设计既符合功能需求,又兼具装饰性。通体施青釉,釉面自然开片,口沿、鸡首眼部及柄部以褐彩点缀,形成青釉与褐彩的对比效果。褐彩技法打破了单色釉的沉闷感,增强了视觉层次。 ‌</p> <p class="ql-block">晋代“黑釉二系罐”,直口、短颈、圆腹、平底,肩部对称装饰半环形双系,整体造型简洁实用‌。胎质细腻呈红褐色,通体施黑釉,釉层厚薄不均,底部露胎处可见支烧痕迹,釉面常伴有开片现象‌。黑釉色泽深沉,部分因釉料含铁量高(如德清窑釉料含8%三氧化二铁),高温烧制时形成垂流效果,底部釉层堆积,呈现从黑至浅褐色的渐变‌。双系设计便于提携,符合实用需求,此类器型从晋代延续至唐金时期,成为黑釉瓷的经典样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代越窑“青瓷羊插器”,是西晋至东晋时期越窑青瓷的代表性作品。羊形器多呈跪卧姿态,昂首张口,双角卷曲环绕于耳后,颌下胡须清晰,背部饰对称线条纹,腹部刻划羽翼纹,臀部贴附短尾,整体造型浑圆丰满‌。胎体浅灰色,质地坚致细腻,通体施青绿釉,釉色莹润,部分器物采用褐色点彩技法装饰,打破单一色调,增添艺术活力‌。因“羊”与“祥”谐音,古人视其为吉祥物,寓意“三羊开泰”“孝顺谦和”等美德,符合传统审美价值观‌。多作为随葬品,寄托对逝者来世安康的祈愿,反映六朝丧葬文化中的祥瑞观念‌。头顶圆孔用于插放蜡烛或香支,兼具实用性与仪式感‌。羽毛纹、篦花纹等细节刻画细腻,部分器物以褐色点彩点缀眼周、口鼻,增强立体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晋代越窑“青釉印花高足盘”,空心喇叭状高足挺拔优雅,增强器物稳定性,为北朝至隋代流行形制‌。内外施青釉,外壁半截釉,足底露胎,胎体呈砖红色。釉色偏黄,属安徽淮南窑典型风格,反映越窑系地域工艺差异‌。高足盘始见于北朝,隋代盛行,常见于壁画与绘画,体现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越窑青瓷胎质细腻,釉层均匀,东晋时期已发展出成熟工艺‌。该器融合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是研究晋代越窑及淮南窑技术交流的重要标本‌。盘呈浅式设计,直口微撇,线条流畅,兼具实用性与审美需求‌。盘心坦平,刻划双周弦纹并饰以印花图案,展现匠人精细雕刻技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盛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隋代墓葬,1959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文物。乐舞俑群体‌:生动还原了隋代宫廷乐舞场景,2021年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舞蹈节目直接汲取其艺术灵感。 ‌胡俑‌:白陶制成,深目高鼻的胡人武士形象,身着窄袖长袍与长筒靴,反映中外文化交流。 ‌伎乐俑‌:六人组合,手持琵琶、竖箜篌等乐器,还原宫廷乐队“坐部伎”形象。 ‌</p> <p class="ql-block">“白釉瓷盖罐”,罐体呈侈口、短颈、圆肩、鼓腹、平底造型,通高29厘米,口径10.5厘米,整体曲线饱满端庄。通体施白釉,釉质匀净光润,胎质细腻,呈现隋代白瓷“透光”特性。采用覆钵形盖与罐体组合设计,完整保留了隋代墓葬器物组合特征。胎体厚重但修胎规整,敲击时发出金属声,显示巩县窑白瓷“透光瓷”的烧制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p> <p class="ql-block">隋代“白釉龙柄象首瓷壶”(1959年安阳张盛墓出土)是北方白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标本。壶流以象首为形,象耳贴附壶身,高扬的象鼻构成流口;对称侧为龙首形柄,龙口衔盖,龙背拱起作鋬手,造型融合动物仿生形态与实用功能‌。盘口高撇,束颈丰肩,椭圆形腹下收,饼形足外撇,肩部饰四组或八组条状系。釉色乳白,积釉处泛浅青或微黄,施釉不到底,胎质略粗,体现隋代白瓷从青瓷向成熟白瓷过渡的技术特点‌。象首与龙柄面部刻画精细,生动传神,附加装饰繁缛,展现隋代制瓷工艺的创新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隋代“白釉剪刀”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且为隋代白瓷中的实用器代表‌。剪刀整体呈交股式,双股交叉处有铆钉固定,与现代剪刀形制相似,但更显古朴。作为隋代白瓷中的生活用具,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反映了当时工匠对日常器物的创新设计。胎质细腻,通体施白釉,釉色莹润,体现了隋代白瓷成熟的烧制技术。剪刀边缘锋利,制作工艺精细,展现了隋代陶瓷匠人的高超技艺。 ‌</p> <p class="ql-block">隋代“白釉黑彩兽面镇墓兽”,兽面镇墓兽通高56厘米,呈蹲坐状,双目圆睁怒视,兽耳竖立,四肢关节处饰有黑或褐色釉彩。背部保留未施釉的素胎区域用于承托其他随葬品,底座为梯形台状。 ‌主体施乳白色透明釉,眼珠、耳轮、鼻子及四肢关节处用黑或褐色釉彩点缀。眼珠部位采用点染工艺形成瞳孔效果,耳轮与鼻翼用褐釉勾边,四肢关节处呈放射状晕染。 ‌</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彩人面镇墓兽”是隋代墓葬中具有代表性的镇墓明器,195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张盛墓。兽身人面,大耳粗眉,两眼圆瞪,鼻部上扬并饰以八字胡和三绺短须,面部表情狰狞威严。背部附冲天戟,肩部有带状羽翅,通体施白釉,仅头顶、眉毛、眼珠等部位以黑彩点缀。</p> <p class="ql-block">隋代“白釉瓷武士俑”(张盛墓出土),武士俑头戴垂耳兜鍪,面部颧骨突出,双眉倒竖、双目圆睁,面部塑造兼具写实与夸张手法。身着明光铠,胸甲分左右两片,肩部覆兽首披膊,腰束双扣革带,下身着宽口缚裤,足踏覆莲座。右手原执兵器(器物已失),左手扶按腰带,双腿直立呈威严姿态。 ‌通体施透明白釉,釉层厚度约0.2-0.5毫米,釉色白中泛黄或局部闪青,积釉处呈现青瓷特征。胎体采用高岭土混合石英砂制成,烧成温度达1150℃以上,莲座雕刻三层仰莲纹,形成立体浮雕效果。 ‌</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彩侍吏俑”是隋代(公元581-618年)陶瓷艺术的代表作。高72厘米的瓷俑采用圆雕与线刻结合的工艺,胎体坚致,施白釉并局部用黑彩装饰。俑身束发戴冠,双手按剑立于覆莲座上,造型威严端庄。通体白釉泛黄或泛青,釉面开片。黑彩用于冠、发、眉、剑鞘、腰带等部位,形成黑白对比,增强立体感。这种技法被称为“白釉黑彩”,是北方白瓷早期使用黑彩装饰的重要实例,对后世磁州窑风格发展有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在河南省博物馆中,观赏两晋、北齐、隋朝陶器,让我收获了一场视觉盛宴,这些陶器确实是中国古代工艺的瑰宝,尤其是北齐时期的彩绘陶俑和隋代的三彩釉陶,它们的色彩运用和烧制技术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北齐陶器以青釉、黄釉为主,釉色温润,纹饰简洁却充满力量感;而隋代陶器则开始出现更丰富的色彩组合,比如绿、黄、褐等釉色的搭配,为后来的唐三彩奠定了坚实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