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大63研究所:“三变”催生的一堂出彩课,毕可弟

鲁霞客充能桩

<p class="ql-block">国防科技大学六十三研究所,拥有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国家和军队级高层次人才引领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先后获国际、国家和军队(省部级)科技奖160余项。</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9日上午,我应邀到国防科大六十三研究所授课。这堂课一个月前就约定了计划,到之后临时出现了“三变”,研究所用一场充满变数却精彩纷呈的课堂实践,诠释了“变则通,通则久”的管理哲学。</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时间之变,彰显的是刚性制度下的人文温度。</b>当王主任得知我授课次日需返回丹东参加战友孩子的婚礼,当即协调任所长将授课从下午调整至上午,张副所长也同步调整了既定活动安排。这种看似细微的调整,实则是军队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实践。《易经》有云:“变通者,趋时也。”在军事科研单位严谨的日程表上,为个人事务预留弹性空间,不仅没有影响工作,反而通过这种尊重与关怀,让授课者带着感动投入准备,为课程效果奠定了情感基础。这种“刚性框架+柔性调整”的管理艺术,如同研究所擅长的通信抗干扰技术,在固定频段中保留自适应空间,才能实现信号的稳定传输。</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内容之变,体现的是需求导向的精准赋能。</b>原定面向党委班子和机关的课程,临时扩大至各科室领导,任所长特别要求增加领导能力与人生感悟的分享。我打破了原有备讲稿,采用脱稿形式“掏心窝子”交流,最终收获了听课者“眼里的光”与认真记录的积极反馈。这种转变背后,是对科研单位管理需求的深刻了解,在通信装备模块化、数据工程等专业领域攻关的团队,更需要领导力与人文素养的滋养。正如中国航发组建“铸心”党员突击队攻克技术难关的实践所证明的,科研突破不仅需要专业能力,更需要团队凝聚力与精神动力。当授课内容从理论宣讲转向实践经验分享,知识传递便突破了单向灌输的桎梏,形成了双向共鸣的良性互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方法之变,展现的是教学相长的生动实践。</b>张副所长临时增加的互动环节,让课堂从“讲台中心”转为“问题导向”;任所长带头谈感受的举动,更打破了层级壁垒,营造出平等交流的学术氛围。随后三位同志的提问直击工作痛点,我的回应则紧扣实际、靶向施策,让每一次问答都成为破解难题的“钥匙”。</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问:</b><b>“当前机关工作中普遍存在‘忙闲不均’现象:能力突出的干部承担任务愈发繁重,而能力有待提升的干部却较少获得参与工作的实践机会,最终导致人力资源效能难以充分释放。想请教您,该如何精准破解这一难题,真正实现人岗适配、高效履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答</b>“这类情况在机关工作中较为常见,破解的核心在于‘精准用人、搭台赋能’,关键需做好两方面工作。<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其一,科学分配任务,以事促能:</b>坚持‘急事用长、缓事补短’的原则。对于紧急且重要的核心任务,优先交由能力突出的干部负责,确保高效保质完成,避免延误关键工作推进;对于时限宽松、难度适中的常规任务,则有意识地安排给能力待提升的干部,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补齐短板,从根本上避免‘闲者愈闲、忙者愈忙’的恶性循环。<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其二,主动为部属铺路,护责提气:</b>作为领导干部,既要为下属‘压担子’,更要‘给机会、护信心’。例如,带领年轻干部或能力待提升的干部向首长汇报工作时,若汇报内容得到认可,可及时补充说明:‘这项工作主要由某某同志牵头推进,他在过程中投入了大量心思,工作做得扎实细致’,帮助下属在领导面前建立良好印象;若工作推进中出现疏漏,领导要主动承担责任,一句‘这件事是我前期交代不够细致,后续我们会及时调整优化’,既能有效保护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也能让他们更敢放手干事。说到底,‘守护下属成长、维护团队合力’,是领导者应有的担当与格局。”</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问:</b><b>“作为科研单位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我们日常工作中既要抓好党建工作,又要全力服务科研主业,常常会面临‘如何平衡、如何融合’的难题。想请教您,基层党组织该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有效发挥政治功能,真正把政治工作做深做实、融入科研全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答:</b>“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党在科研一线的‘党代表’,党代表代表党干什么?<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一,代表党把准科研方向。</b>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核心,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主题党日等活动,不仅要引导干部职工‘学进去’,更要推动大家‘用起来’,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的科研动力,确保单位建设方向不偏、科研队伍立场坚定。<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二,代表党建强基层组织。</b>建强班子凝聚力,重点将民主集中制落到实处,尤其是在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敏感事项(如评奖评优、职级晋升、项目分配等)上,建议采用‘两次会议法’——第一次会议仅围绕评选标准、资格条件展开研究,不涉及具体人选,先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从源头避免‘先定人再凑标准’的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严格对照既定标准筛选推荐人选,全程公开透明,最大程度减少主观因素干扰,让班子决策更具公信力。<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三,代表党汇聚科研合力:</b>政治工作绝不能‘空对空’,必须紧紧围绕科研任务发力。比如在重大项目攻关时,通过成立‘党员突击队’、开展‘技术比武’等活动,充分调动全员科研积极性;日常工作中,主动关注科研人员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大家能心无旁骛搞科研。这就如同钢筋支撑混凝土结构——政治工作看似‘无形’,实则是稳住科研队伍、推动科研突破的‘核心支撑’。”</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问:</b><b>“管理保障工作头绪繁杂、涉及面广,且对系统性要求极高,日常很容易陷入‘疲于应付、忙而无功’的困境。想请教您,该如何理顺工作思路,既能避免无效忙碌,又能切实提升管理保障工作层次,做到服务精准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答:</b>“管理保障工作的核心是‘管到位、理清楚、服好务’,要摆脱‘忙而无序’的困境,关键需管在“四理”,推动工作从‘忙事务’向‘抓关键’转变。<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是管在‘真理’。</b>坚持依法治管、科学管理,所有工作举措推行前,都要先对照政策法规‘过一遍’,既不搞‘土政策’,也不打‘擦边球’,确保管理工作合规有序,避免因政策偏差导致‘忙而错’。<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是管在‘情理’。</b>管理并非‘硬卡硬压’,需讲究张弛有度。比如在外训、重大任务攻坚等特殊时期,在严守原则底线的前提下,可适当调整考勤管理、后勤保障等细节(如延长食堂供餐时间、增加物资补给频次),用‘人情味’化解工作压力,反而能稳住队伍、提升整体效能。<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是管在‘心理’。</b>保障工作首先要‘保心’,需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谈心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与心理压力;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开展辅导讲座,主动帮助大家疏解焦虑、调整工作状态,避免因心理问题影响工作成效。<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是管在‘生理’。</b>把‘吃、住、行、练’等基础保障工作做细做实,比如优化食堂菜品搭配、维护更新文体设施、保障宿舍居住环境,让干部职工能‘吃好饭、睡好觉、练好身’。基础保障到位了,队伍才有充足精力与干劲投入工作,这是管理保障工作的‘基本功’。说到底,管理保障工作要从‘被动响应需求’转向‘主动靠前服务’,平时多梳理工作清单、多预判潜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脚下有路’,才能真正摆脱‘忙而无序’,把服务精准送到大家心坎上。”</p><p class="ql-block">这种即时回应、直击痛点的互动模式,让课程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升华为实战化的问题解决,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也让“方法之变”成为这堂出彩课的点睛之笔。</p><p class="ql-block">回望这堂三次变数的课程,三个变化实则指向同一个核心,在军事科研单位的管理实践中,应变能力本质上是制度弹性与人文温度的共振。时间调整体现管理温度,内容调整反映需求精度,方法调整彰显互动深度。研究所在发展历程中多次转隶,这种善于应变、精准施策的能力,让其始终保持技术领先。在国防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僵化的管理模式注定难以适应电磁频谱般复杂多变的挑战。唯有将制度的刚性与人文的柔性有机结合,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点,才能让每一次调整都成为提升效能的契机,让每一次互动都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六十三研究所的这次“三变”实践,不仅变出了一堂成功的课程,更展现了新时代军事科研单位高质量发展的管理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