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边石缝中的生命

爱乐

<p class="ql-block">我的家在杨公堰边,每天早晚都要沿着堰边来回走几趟。堰坎是由许多红条石砌成的,条石与条石之间,缝隙纵横,却成了生命的舞台——黄桷树、蒲公英、青苔,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草,在这里扎根、生长。九月的阳光斜斜地切过堰坝,将那些嵌在石缝里的生命照得透亮。它们不像田野里的稻穗那样饱满,也不似园林中的花木那般娇贵,却以最倔强的姿态,在裂缝与石壁间书写着自己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蒲公英的根须像细密的银丝,紧紧攀附在冰冷的石壁上。它们不需要沃土,只需一缕风、一滴露,便能将淡黄色的花朵举向天空。我曾见过一株被踩折茎干的蒲公英,断裂处渗出乳白的汁液,像是它无声的泪,可没过几天,断口处竟又冒出一簇新芽。这种近乎执着的生存智慧,让人惊叹: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往往并存,而真正的力量,在于从创伤中重新站起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黄桷树的根系更令人惊叹。它们从石缝中钻出,像粗粝的绳索,牢牢缚住条石。暴风雨来临时,整座城市都在摇晃,可那些黄桷树只是微微低垂,待风雨一过,又昂首挺立,仿佛从未被撼动。它们的根系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一种宣言:即便环境再恶劣,生命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与蒲公英的柔韧不同,黄桷树的坚韧更显刚毅,它的根系像战士的盔甲,将岩石紧紧包裹,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p> <p class="ql-block">青苔是最沉默的诗人。它们无需土壤,仅靠空气和微弱的阳光,就能在石壁上铺开一片翠绿的绒毯。蚂蚁、瓢虫、甚至偶尔路过的蜥蜴,都在这里找到栖身之所。这种看似卑微的生命形态,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微型生态系统。青苔的存在打破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传统认知:它不追求高度,不争夺空间,却以最谦卑的姿态诠释了存在的意义。原来,生命最动人的地方,不在于占据多少空间,而在于如何让每一寸存在都充满价值。</p> <p class="ql-block">城市里的我们,总在追逐完美的生活——宽敞的房子、稳定的工作、光鲜的外表。可堰边石缝中的生命却告诉我们:真正的茁壮,恰恰诞生于残缺与困境。就像那棵中空的古树,躯干早已腐朽,可新枝仍从裂缝中抽出,向着阳光生长。它的伤痕不是耻辱,而是勋章,证明它曾与风雨搏斗,却从未放弃。</p> <p class="ql-block">站在堰边,我忽然明白:人生如石缝,裂缝不是终点,而是光的入口。那些看似逼仄的角落,往往藏着最坚韧的生命力。愿我们都能如石缝中的蒲公英、黄桷树、青苔,在逆境中扎根,在裂缝里开花,把每一寸艰难,都活成自己的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