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19丨战国简牍韦编三绝

叶老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b></p><h1><b style="font-size:22px;">第十九章 战国简牍韦编三绝</b></h1> 中国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钟鼎和石头上,直至殷商初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极大地束缚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简牍的出现才得改变。简牍是用毛笔书写竹片或木板上的文字。书写于竹片上的称竹简,书写于木板的叫版牍。在纸张发明和推广之前,简牍特别是竹简,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书写材料。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h5> 竹简由竹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长条形,将写字的一面磨光,然后在火上炙干,这道工序叫做“汗青”或叫“杀青”,目的是使其易于着墨和防蠹。简的宽度一般为0.5-1厘米,长度从几厘米到60多厘米不等。每根简上书写的文字数目,少则几个字,多则几十个字。版牍是与竹简同时通行的另一种书写载体。“版”“牍”二字的偏旁都是“片”,意思是“半木”,即用木板制成。一般用于书写不足一百个字的短文,如书信、公文等等。由于它的面积比竹简大,古人也常在版牍上绘制图画或地图。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竹简实例,甘肃简牍博物馆</h5> 竹简始于春秋战国或更早,根据《尚书》“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的记载,当时的人们已经会利用竹简书写,并用绳编连成册,成为载录档案文书、传递信件与编撰书籍的主要载体。由于一块竹简最多只能写几十个字,记载一件事往往需要多块简。人们就用熟牛皮条把这些简按次序串编起来,称之为“册”。“典”则是用手捧着的“册”,意即是一本被尊奉贡上的经典文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册”与“典”,中国文字博物馆</h5> 用竹片制作的文书,除了制作麻烦外,读起来也很不方便,秦皇汉武、孔老夫子都曾深受其苦。那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管理朝政事必躬亲,他每天批阅的各种文件以秦朝的衡器计,重达120斤,折合成现在的重量单位有25公斤,那些竹简垒在案桌上恐怕有一大堆,需要几个人为他翻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批竹简实例</h5> 史书记载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晚年十分爱读《易经》,由于经常翻阅,以至于三次翻断了编连简册的“韦”(熟牛皮筋),这就叫“韦编三绝”,可以由此推想孔老夫子当年读简的劳苦。如果不及时重新穿好断裂的编绳,简册就要散乱成一堆竹片。后代出土的简册,的确有不少出现散乱,或者只留下残缺的部分竹简,使后人理解产生了许多麻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孔子“韦编三绝”,AI绘画</h5> 随着20世纪初的考古拓荒,中国简牍重见天日。据统计,我国迄今共出土30万余枚简牍,种类齐全、序列完整、内容丰富。这些简牍从战国到魏晋跨越千年,贯穿了整个简牍时代,印证了古代文献典籍的真实性。从已出土的简牍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书类,一类是著作类。本章主要讲文书类简牍。 1977年在湖北随州发现战国早期曾侯乙墓,跟随编钟出土了竹简240余枚,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简长72-75cm不等,宽1cm左右,每简字数27个左右,共有6000余字,内容主要是记载葬丧仪式用的车马与兵甲的名称和数量,是战国时代专供下葬用的随葬器物的清单。竹简上所书写的文字为大篆,是比较典型的战国早期的楚系文字,文字书写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点画、构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区别于其他简书的风格特征。 <h5 style="text-align:center;">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湖北省博物馆</h5> 1975年12月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同时出土的还有笔、墨、砚等书写工具。这些竹简长23.1-27.8cm,宽0.5-0.8cm,内文为墨书秦篆,创作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对于研究秦朝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历史及中国书法的历史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北云梦睡虎地外景</h5> 秦墓简书的字形结构已渐渐脱去象形,向符号靠近,省繁就简,变长形为方扁形;笔画刚柔相济,变化多姿,改弧曲为竖直,去连带而呈点势,横画挺平扁长,略带波磔,突破了古文字的形体格调,“展现出隶书的某些特征,为过渡到汉隶创立了基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睡虎地出土的部分竹简</h5> 难能可贵的是,在睡虎地4号秦墓发现了距今2200多年前的秦国士卒黑夫、惊两人遗留下的两封版牍家书。黑夫和惊二人是兄弟。信件从他们当时的驻地淮阳(今河南淮阳)寄到了他们的家乡安陆(今湖北云梦),收件人是他们的长兄衷(也就是睡虎地4号秦墓的墓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代士兵黑夫在版牍上写家书,AI绘图</h5> <p class="ql-block">黑夫用版牍书信写道:“我们马上就要投入淮阳之战了。战事不知要持续多久,所以给我们的钱也别太少了。收到信后请马上给我们回信,一定要告诉我们,官府给我们家封爵的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们说一声。大王说只要有文书就不会耽搁……”</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睡虎地出土的黑夫版牍家书(局部)</h5> 2002年,在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的的一口古井中发掘出3.8万枚、书有20多万字的秦朝简牍。里耶位于湖南省武陵山腹地,湘、鄂、渝、黔四省市在此交界,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里耶”系土家族语,即“拖土”的意识,就是开垦耕耘土地之意,由土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从渔猎转向农耕而得名。里耶秦简纪年完整、资料详实,数量超出此前所出土秦简的总和,还原了中国首个大一统王朝运转的真实面貌。这批秦代简牍,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0年)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是我国最为丰富、最为珍贵的秦代原始公文档案。它是继兵马俑以后秦代考古的又一惊世发现,蕴涵着巨大的学术价值。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发现里耶秦简的古井</h5> 里耶简牍形制多样,常见长度23cm,宽窄不一,有的宽达10cm或长达46cm。大部分文字字体属于秦隶,从小篆演化而来,和湖北睡虎地秦简的字体相似,犹存篆法隶变之势。其内容多为秦洞庭郡迁陵县的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包括户口登记、土地开垦、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津渡、邮驿管理、奴隶买卖、司法文书、刑徒管理、祭祀先农和相关政令文书,是秦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里耶版牍文书示例</h5> 在里耶秦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最完整的数学乘法口诀表,口诀表还涵盖了二半而一这样的分数运算,为世界算术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实物资料,这说明中华民族发明乘法口诀表比古埃及早了600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再一次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里耶秦简中的乘法口诀表,里耶秦简博物馆</h5> 里耶古井还出土了秦代书信实物,其中一枚写有“迁陵以邮行洞庭”7个古隶文字,相当于现在所使用的邮签。这枚简上的“酉阳丞印”就是当时人们在发送信函时用胶泥盖在封口上的一个印记,相当于今天使用的密封条。这是当时官方传递信函所必须的一个程序,能够保证邮件安全送达目的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邮差记录。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里耶秦简“迁陵已邮行洞庭”,里耶秦简博物馆</h5> 秦朝在要塞、渡口等重要场地设有关卡,称为“关津”。出入关卡必须出示通行凭证,不同人员持用的证件不尽相同,严禁无证及持用非法证件者出入。符就是其中一种常用的通关文书,这枚简就是符,上面记录了持有人的个人信息。大意是说,轮番戍守的士卒,城父县成里人名产,身高七尺四寸,肤色黑,年龄为31岁,三十四年(前213年)六月十一日,县尉奉迁陵守丞曾经命令而签发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关文书符,里耶秦简博物馆</h5> 里耶简中有一组十二枚保存非常完整的简牍,记载了12名阳陵男子因触犯法律而被判处罚金或以钱代刑,因无钱偿还,改用服劳役抵偿,被遣往洞庭郡迁陵县充当戍卒,阳陵县司空腾依照公文程序发文催讨。其中有一名叫小欬的人罚金为钱11211,按照当时人工作一天的报酬是8个钱计算,他要服役近3年11个月,说明了当时秦朝法律的严酷。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追讨欠款案,里耶秦简博物馆</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