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言】上世纪60年代初,我进入大学时,王迪浔老师曾为我们班讲授“病理生理学”大课。他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剖析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与发展过程,讲课通俗易懂、逻辑清晰,极大勾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80年代初我回母校,在病理解剖学教研室工作——我们与王老师所在的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不仅曾同楼办公、合并为一个教研室,后来研究生招生学科也统一审定为“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学科”。90年代起,我开始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国家课题研究,老伴也调入卫生部呼吸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工作。这段时间里,我们二人有幸得到王迪浔老师的亲临指导与培养,我也成为重点实验室的一员;老师还推荐我担任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委员。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同样在重点实验室完成相关课题,他们的毕业论文答辩,也多次请王老师评审、主持或参与。如今王老师已95岁高龄,仍坚持学习,真正践行了“活到老学到老”。我俩常有交流和互动,近期去𡈼老师家,发现一本杂志上王老师写的刊头专文,发表于《生理科学进展》杂志的刊头专文《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这篇佳作值得医学生、教师及广大科学工作者阅读学习。 特此予以转载! 谨祝王老幸福快乐、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吴人亮2025年9月20日同济病理</p> <h3>我国著名病理生理学专家𡈼迪浔教授</h3> <h3>1990年代与王迪浔老师和沈关心老肺在北京参加课题鉴定合影</h3> <h3>2000年代与𡈼老师在贵阳参加全国病理生理学年会</h3> <h3>王廸浔老师主持我的研究生论文答辩会后合影留念</h3> <h3>生理科学进展利头专文《就是这么走过来的》</h3> <h3>编者按<br>王迪浔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病理生理学专家,1930年出生于南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授,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与科研半个多世纪。主编《人体病理生理学》,曾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暨武汉市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卫生部呼吸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一生致力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机制的探讨研究和中国病理生理学科的建设。如今已93岁高龄仍坚持执笔撰文,文中他还提出的一些独到的想法,字字珠玑启人深思。高山仰止,他对科研的执着热爱以及谦逊的精神值得后辈们学习和景仰。</h3> <h3>我80岁以后就完全脱离了教学科研,所以只能写几个老故事。<br><br>为什么学医?<br><br>1949年解放后,我正好高中毕业,一心想考自己喜爱的大学理科,父亲却要我考医科,说我的曾祖父曾为清朝御医,祖父也是当地名医,而父辈五兄弟姐妹却无一人从医,希望我学医后再向祖父学中医,搞中西医结合。如果我坚持要考理科就考南昌大学的理科(我父母都在该校任教),如果考医科可去上海考名校,南昌当时只有一个医专。我答应去上海考医,心想如果学医总没兴趣再想办法转理科。在上海医学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联合招生的英文考卷上有一道题问为什么要学医?我的回答是:我的母亲曾因病长期卧床非常痛苦,我可爱的小林因急性传染病送南昌医院一去不返,医生从事的是救死扶伤崇高的职业,现代医学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所以我想学医。这是我决定考医后真实的想法。<br>我考上了同济大学医学院,第一学年人体解剖学和药用植物学等课程,很多要死记硬背的名词,实在提不起兴趣。第二学年生理学讲授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及调节机制很有意思,特别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实验狗每次喂食前先敲铃,多次后只敲铃就会引起狗的唾液和胃液分泌,这是条件反射的作用。以后学到病理学,讲授疾病中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及其机制,使我感到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学科也是理科,是医学中的理科,我决心就学医了。</h3> <h3>为什么跳槽?<br><br>1955年从中南同济医学院毕业,面临毕业分配,我填写的志愿——病理生理学科,这是学习苏联在我国医学院新建立的学科,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疾病中的病理生理变化(代谢与机能变化)及其发病机制的学科,这是我在医学中最感兴趣的学科。<br>分配方案中我却是去沈阳一军工厂的卫生院当医生。我服从分配去了沈阳,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诊治疾病。卫生院没有化验室,病人所有化验检查都得去大医院,既费时间又花钱,我建议在本院建立化验室,自己培养了化验员,很多化验项目自己能解决了,使病人能得到更及时的诊疗。针灸疗法在理论上我知道一些,但没实践过,我就先在自己身上扎针,有把握了才给病人扎,有些病人反映疗效不错。有一天人事科找我,说报社转来一封我厂工人的信,说我给病人扎针时要看书,这是把病人当试验品。我承认当自己对某个穴位的位置记不清时曾查阅书籍核对,这是对病人负责,不是在病人身上做实验,科长给我的是鼓励。年终工厂评劳模时的候选人中有我,但最后没通过,因为我提出了调动工作的请求。由于厂不大而医生相对多了,我每天能看的病人人数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允许我追求理想调到病理生理学科工作。我的申请厂里不同意,工业部也不批准,我只好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汇报了我的工作情况,以及我对病理生理学科的爱好和要求调工作的愿望,很快厂里就收到总理办公室来文,同意我调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工作。1956年我回到母校中南同济医学院,进了新建的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直到退休。<br><br>为什么上课要提问?<br><br>文化大革命末期复课期间,有一张大字报说我上大课时提问是对学生搞突然袭击。第二天上课时我作了解释,我说如果你要去武汉大学不知道怎么走,我带你去,你很轻松地走到了,可是下回你可能还是不会走。如果我是让你自己动脑筋查明白要乘什么车,在哪里上车,哪站下车,是否要转车等?你走一趟就记住了。课堂提问就是要你们思考问题,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此后学生不反对课堂提问了,同济医大报上有一学生的文章谈到他对我大课提问从害怕到喜欢的转变过程。<br>教学实验课的目的曾被认为主要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和学习实验方法,我认为同样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当实验出现与理论不符的异常结果时,不一定是实验的失败,应当去寻找出意外结果的原因,也许是个新发现值得研究。我们还曾在实验课中安排一次《科研设计》要求每个学生自找一个研究题目,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作一个设计,上课时报告,由大家提出改进意见,选一个最好的,实验室创造条件按该设计做一次实验。<br>我们从80年代就开始组织学生科研小组因材施教,报名的学生很多,选上的是各大班学有余力的优秀生,从选题、科研设计、进行实验到写成论文,每小组有一位老师辅导,有些论文还曾获得大学生优秀论文奖。<br><br>我们的科研<br><br>为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要组织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攻关研究,我们医学院两个附属医院的呼吸内科和基础医学院的病理、病理生理、生理及生化学科参加,基础与临床相结合。1992年成立卫生部呼吸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br>作为病理生理学科,我们选择了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作为主攻方向,因 慢性呼吸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呼吸功能障碍使肺缺氧引起肺动脉收缩反应(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形成肺动脉高压,后者加重右心负荷可导致右心衰,最后病人可能死于低张性缺氧和循环性缺氧引起的肺心脑病。可见 HPV 是呼吸系统疾病发展中极重要环节,其机制非常复杂。<br>我们建立了整体实验、离体肺灌流实验、血管条张力实验、和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我们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发表科研论文一百多篇</h3> <h3>以下为我们部分的研究内容和成果。<br>一、肺血管与脑血管缺氧反应差异的机制<br>缺氧使肺血管收缩(HPV)却使脑血管扩张(HCVD)。研究血管活性物质在血管反应中的作用,主要材据该血管活性物质的抑制剂对血管反应的影响,如缺氧时交感神经兴奋,用&受体阻断剂会减弱大鼠白<br>HPV 和增强其HCVD,而B受体阻断剂则无影响,说明缺氧时交感神经兴奋通过Q受体收缩肺血管和扩引脑血管,即介导HPV和调节HCVD。<br>我们的实验证明,在缺氧时:<br><br> 1. 感觉神经肽释放增多使肺血管和脑血管舒张;<br><br> 2. 一氧化氮生成增多扩张肺血管和脑血管;<br><br> 3. 环氧合酶代谢产物前列腺素扩张肺血管却收缩脑血管;<br><br> 4. 脂氧合酶代谢产物白三烯收缩肺血管而扩张脑血管;<br><br> 5. 活性氧介导HPV而对HCVD无明显影响;<br><br> 6.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能减弱大鼠HPV却对HCVD无明显影响。<br>以上结果提示:用脂氧合酶抑制剂、活性氧清除剂和ATP敏感钾通道开放剂可降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而无加重肺性脑病的副作用。<br>我们在国内首先开展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HIF-1)的研究,发现肺动脉内皮细胞缺氧可诱导环氧合酶-2基因表达,用突变型Epo 3'端增强子证明缺氧可通过HIF-1使COX-2、VEGF、TXA2等基因表达。<br>二、慢性缺氧使HPV钝化的机制<br>长期高原的HPV会减弱,从而减少高原病的发生。我们检测了11名2个月内来自高原的居民和11名平原居民的HPV(用肺血流因流波幅H的变化作指标,缺氧时肺动脉压升高使其管壁顺应性下降,血管容积搏动的幅度降低致H减小;以吸入10%的氧5分钟后H减小的百分率作HPV的指标)高原居民组的HPV明显低于平原居民。<br>为了研究高原适应性HPV钝化的机制,我们在西宁进行了高原动物鼠兔与平原动物Wistar大鼠的对照实验,因为鼠兔肺动脉极细无法做血管条张力实验,故用肺组织条代替。因缺氧使肺血管收缩而支气管扩张,故可用肺组织条收缩代表肺血管收缩。实验发现:<br><br> 7. NOS抑制剂L-NAME增强HPV的作用在鼠兔中比Wisar大鼠强;<br><br> 8. 环氧合酶抑制剂消炎痛使HPV增强的作用在鼠兔中较小;<br><br> 9. Kv阻断剂4-AP减轻HPV的作用在二者中无明显差异。<br>结果表明高原动物鼠兔HPV的钝化中有一氧化氮生成增多的作用。进一步平原大鼠实验表明:<br><br> 10. 整体实验中注射L-精氨酸800毫克以增加NO(nitric oxide)的生成可降低大鼠的HPV;每天注射300毫克则可减轻慢性缺氧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肌肥大。<br><br> 11. 培养的肺动脉内皮细胞(PAEC)实验:急性缺氧使PAEC的eNOS mRNA的表达及NO的生成增多,而经慢性缺氧条件下培养六代的PAEC在复氧后再急性缺氧,其eNOS mRNA的表达增加得更多,故使HPV钝化。<br>三、降低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方法的研究<br><br> 12. 内皮素反义寡核苷酸<br>内皮素(endothelin, ET)是一种血管活性多肽,是体内最强的长效血管收缩因子,可能在高血压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病中起介导作用。我们一位博士生曾针对内皮素前体基因设计并合成了反义寡核苷酸三个片段,用于培养的内皮细胞后发现,有两个片段能抑制内皮素生成,抑制率分别达60%和40%,而相应正义和非特异寡核苷酸则无此作用。该成果已于1994年申报后获国家发明专利。<br>进一步大鼠整体实验,发现慢性肺动脉高压下丘脑中内皮素含量显著增高,经侧脑室注射内皮素反义寡核苷酸后,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显著下降,表明内皮素作为中枢神经介质在HPV中起介导作用,内皮素反义寡核苷酸能起到基因治疗作用。<br><br>脉壁增厚,还可减轻由被动吸烟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br>(2) 大鼠用固定悬吊法复制应激性高血压,营养合剂灌胃28天鼠比盐水灌胃鼠体动脉压和外周阻力明显较低,而两组心输出量无明显差异。<br>(3) 人志愿者服此营养合剂1个月后,用肺阻抗血流图法测得HPV明显减弱,吸烟增强HPV的作用也明显减弱。<br>营养合剂无副作用,价格便宜,具开发前景。<br><br> 13. 营养合剂<br>饮食中有些成分在实验中能降低HPV,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因营养不良往往缺少如镁、锌、钾、钙、牛磺酸等,我们将这些营养成分组成营养合剂。<br>实验发现:<br>(1) 大鼠长期吃此营养合剂可减轻HPV而不影响HCVD,明显减轻由慢性缺氧引起的右心肥大和肺动</h3> <h3>感想与希望<br><br>据说人大脑最富创造性的时间是25至45岁。我25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主要是教学,而科研条件差,因为社会活动多,还常下乡巡回医疗,能安心作科研的时间很少。到1978年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科技兴国,从而大大增加科技事业投入,改善科技工作条件,加强了研究生的培养,使年轻人能读硕、攻博和做博士后,能连续几年甚至上十年专心于科学研究,加上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使我国科技事业飞跃发展,在不少领域已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在此大好形势下,我希望我国年青的生命科学工作者能爱国家爱事业爱创新,去创造医学中的奇迹。<br>我还希望大家学好自然辩证法,以此思想方法去解决教学、科研和医疗中的问题。任何事物都可一分为二,由矛盾所构成,如疾病的主要矛盾就是损伤与抗损伤,当损伤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疾病就会发生和加重;如抗损伤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疾病就会好转、痊愈。治疗的作用就是减少损伤或增强抗损伤使抗损伤转化成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战胜疾病。<br>其实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也是对机体有利的生理性反应,如当部分肺因病变通气量减少而缺氧时,通过HPV使其血流量也减少,可能使流过的血液能获得充分的氧,而病人的健肺因代偿性肺通气量和血流量都增加,流过的血液也能充分动脉化。但当病肺低通气范围太大,或在高原全肺缺氧,HPV就形成伤害机体的肺动脉高压。我们科研组的研究方向是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1979我招的第一个硕士生选的科研题目是“组胺在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中的作用”。他在新刊出的一篇文献中看到:给动物注射组胺使肺动脉压升高,给动物吸入低氧气体时血中组胺升高,结论是缺氧使体内组胺生成增多,导致肺血管收缩,即组胺在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中起介导作用。我们考虑到组胺作用于H1受体是收缩血管,作用于H2受体应当是舒张血管,所以有必要用受体阻断法来确定组胺的作用,实验结果是:用H1受体抑制剂对动物的HPV的强度没影响,而用H2受体抑制剂则增强了HPV。由此说明,虽然在常氧下组胺的作用是通过H1受体收缩肺血管,而在肺缺氧时却是通过H2受体舒张肺血管,即对HPV起调节作用,缺氧是促使矛盾转化的条件。这一课题的研究还说明:要证明某种物质在一病理反应中的作用,必须要有三方面的实验依据:(1)在该病理反应中该物质在体内必有量的变化;(2)注入该物质可影响病理反应;(3)用该物质的抑制剂对病理反应的影响是增强还是减弱病理反应,可以确定该物质在此病理反应中的作用。我想这也是我们科研的基本逻辑。</h3> <h3>王老师从懵懂孩童成长为儒雅长者,每一个年代的面容,都是岁月的刻度,更是他与时代共行的人生印记,藏着数不尽的故事与情怀。</h3> <h3>附王迪浔 教授 1930年出生于南昌,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中南同济医学院。1980年获西德洪宝科研奖学金两次,在慕尼黑工业大学教学医院进行科研工作共两年。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与科研五十四年。主编《人体病理生理学》,承担国家七五和八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等项目,研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获国家教委、部、省、市奖共九项。1989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1年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1993年全国优秀教师。曾任基础医学部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暨武汉市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卫生部呼吸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h3> <h3>王老师,95载沉毅,目光温和,风范永念。</h3> <h3><br>• 期刊:生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Physiological Sciences)<br>• 网址http:physiol.hymu.edu.cn<br>• 发表时间:February 25,2024<br>• 卷期:45(1):1-4<br>DOI:10.20059<br> j.cnki.pps.2024.01.117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