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列宾艺术特展

一石

<p class="ql-block">“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从7月末开始,我就想着要去看看,但,由于彼时正值暑期,来京旅游的人无比多,根本预约不上……直到今日才得以成行。</p><p class="ql-block">可能是特展的缘故,除了预约还要额外购票,所以,走进展厅,发现这里没有其他展览那般拥挤不堪的场景,看展的空间相对大,感觉很舒适,可以慢慢地欣赏。</p> <p class="ql-block">顺便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次特展</span>门票也是制作的很高级、很艺术!👍装票的信封的一面是一张立体画片,“轻轻晃动它,列宾《自画像》与重点展品《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可以在眼前灵动地切换,仿佛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视;门票内置NFC芯片,靠近手机即可显示展览导览;门票背面留有空白盖章区,参观展览之余还可盖章打卡,纪念章是列宾的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列宾艺术特展通过——</p><p class="ql-block">“河畔船歌:艺术之旅的开始”;</p><p class="ql-block">“广袤大地:现实主义的求索”;</p><p class="ql-block">“时代史诗:民族灵魂的光辉”;</p><p class="ql-block">“暮色沉思:晚年的自由之境”四大篇章,以92件油画和素描作品,系统地梳理了这位巡回展览画派巨匠的艺术生涯。</p><p class="ql-block">展品包括《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油画草图及创作手稿群组,而且,据说是首次公开展示纤夫肖像速写与场景等的素描。</p> <p class="ql-block">有人这样评价到:</p><p class="ql-block">“列宾笔下的世界并不轻松,却充满诚意。他相信艺术应直面社会,而不是逃避或粉饰,他也让我们重拾温度。在快速消费的影像时代,情感常被简化为符号,而列宾的每一笔都坚持人物的独特性与复杂性。”</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河畔船歌</p><p class="ql-block">艺术之旅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上面画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纤夫</p> <p class="ql-block">纤夫身上的破裤子</p> <p class="ql-block">手的动作</p> <p class="ql-block">《纤夫涉水》 </p><p class="ql-block">画于1872年,列宾选取了一个正写镜头对纤夫进行刻画。后景是逆水而行的货船,前景是一群衣衫破烂的纤夫,拼命拖拽着纤绳,身体极度向前倾斜,踏着浑浊的河水,似乎正向画外的我们跌跌撞撞地走来。</p> <p class="ql-block">列宾成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曾经被印刷在中国的小学课本中。</p><p class="ql-block">1870–1873年创作,画作描绘的是11位纤夫在伏尔加河畔的艰辛劳作,通过个体差异展现底层人民的苦难与坚韧。</p><p class="ql-block">列宾创作本幅画的缘起是1868年他在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一次散步,他第一次见到了纤夫,便萌生了创作这一主题的想法。</p><p class="ql-block">五年后,他完成了这幅杰作。</p><p class="ql-block">其后,1873-1876年,列宾获得公费留学三年,先后游历意大利和法国,深入研究欧洲古典及近代美术。</p> <p class="ql-block">看老妇人的神态</p> <p class="ql-block">《萨特阔》。这幅画使得列宾获得“院士”称号。</p><p class="ql-block">1876年创作,画高达3.22米,属于列宾早期创作的巨幅作品。画作以俄罗斯民间叙事诗歌为题材,是列宾进行的一种新的尝试。</p><p class="ql-block">他以浪漫的想象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神话传说中的英雄萨特阔来到水下王国时的情景:画面中央一队美女在行进中,从站在一旁的萨特阔眼前鱼贯而过,这些美女佩戴着璀璨的珠宝,在水中熠熠生辉。尽管种种诱惑近在眼前,萨特阔却抬头望向画的左上角,在那里,他心心念念的女孩正在高台上望着他。最后,萨特阔毅然撇下虚幻的世界,直奔心爱的人而去,回归现实世界。</p><p class="ql-block">这幅巨大的布面油画,其魅力在于对水的质感和水中景物漂浮感的表现。水中的透视与陆地上不一样,列宾以高超的技法画出了这一差别。当我们站在这幅巨大的作品前,确有一种与萨特阔同处水底世界的身临其境感。(介绍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广袤大地</p><p class="ql-block">现实主义的求索</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1688年的索菲娅公主》</p><p class="ql-block">索菲亚公主是阿列克塞·米哈依洛维奇帝的女儿,是1682—1689年间俄罗斯实际上的统治者。彼得大帝执政之后,她纠集名门贵族,依靠近卫军,反抗彼得大帝,于1689年被彼得大帝,幽禁于修道院。</p><p class="ql-block">列宾以肖像式造型塑造索菲娅公主的形象,她像关在笼中的一头猛狮,已无用武之地,双手交叉在胸前作出愤怒无比的表情。</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索菲亚公主</p> <p class="ql-block">在边界的小径上</p> <p class="ql-block">画面清新明快</p> <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在笑</p> <p class="ql-block">画面充满了欢快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一个有着邪恶眼睛的农民》</p> <p class="ql-block">《驼背者》</p> <p class="ql-block">这个形象最终出现在下一幅巨作中</p> <p class="ql-block">《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p><p class="ql-block">此画是本次展览最震撼的作品,画面庞大、人物繁杂。</p><p class="ql-block">该画作列宾于1880-1883年完成,他以宗教游行场景揭露社会阶层分化,人物群像反映权力与信仰的冲突。牧首在前,贵族、神职人员、农民、残疾人被挤到边缘。你以为是在描绘宗教盛典,但细看,每一个人的姿态、眼神和位置,都是对当时社会的切片式解剖——权力、冷漠、麻木与信仰在同一个场景里共存。</p> <p class="ql-block">看细节</p> <p class="ql-block">《晚会》</p><p class="ql-block">1880年,列宾赴乌克兰采风。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说:“那些哥萨克民谣,歌声永不停歇,每个夜晚必有戈帕克舞者在跃动中划出优美弧线……”</span></p><p class="ql-block">《晚会》正是列宾基于那里的民俗风情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其笔下的《晚会》中,昏黄的烛光里,男女老幼聚在一间不大的房间里,歌声和着琴声,舞者满面春风,观众面带笑意,那笑容里藏着对未来日子的期许。透过画作,我们感受到他们用乐观编织出的温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不出来的悲剧女演员</p> <p class="ql-block">《歇息》</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维拉,是列宾的妻子。因操持家务的困倦,她在摆姿势的间隙打起了盹儿。画中的维拉侧身倚在沙发中,神情放松,衣褶轻垂,仿佛在日常的忙碌间隙里终于找到片刻喘息。画面没有叙事的紧张,也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只有呼吸的节奏与身体的温度。笔触跟随着那一刻的静谧,就像记录了一声轻叹,它不宏大,却动人且带有余温。(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看画的姑娘</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时代史诗</p><p class="ql-block">民族灵魂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意外归来》。1884-1888年完成,刻画流放革命者突然归家的戏剧性瞬间,家庭成员的表情变化揭示社会矛盾与人性张力。</p> <p class="ql-block">一个流放多年的男人忽然踏进家门,整个家庭的表情凝固在那一刻:家人的迟疑、亲属的惊讶、孩子的茫然。没有夸张动作,却像一场无声的戏剧,把人心深处的情感张力拉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每个人不同的表情</p> <p class="ql-block">褴褛的衣衫</p> <p class="ql-block">靴子上的泥巴</p> <p class="ql-block">《宣传者被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后期俄国民粹派反对沙皇专制的斗争。下乡宣传的民粹派知识分子被捕时,在场的农民对事件采取了各不相同的态度。</span></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突然的搜捕,宣传者被绑在柱子上,情绪激烈而坚定。警察们忙着到处翻查,密探正帮着队长认读一份文件,期待能有更大的收获。</p><p class="ql-block">列宾借此表现民粹派革命者的无畏精神和孤立无援的处境。</p> <p class="ql-block">边看边拍的看画人</p> <p class="ql-block">仔细琢磨</p> <p class="ql-block">女伯爵</p> <p class="ql-block">看画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看画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p><p class="ql-block">列宾历时12年创作,哥萨克人以嘲笑口吻回复土耳其苏丹,画面中不同人物的笑容展现自由精神与民族尊严。‌‌</p> <p class="ql-block">查波罗什人是16—18世纪时期的俄国哥萨克人在乌克兰的组织,他们大多是从地主奴役下逃出来的农奴,有常备军两万多人,勇敢善战,杀富济贫,顽强不屈。土耳其苏丹王曾写信规劝他们归顺于土耳其帝国,这些哥萨克勇士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决不归降,于是他们就拟一封信给苏丹王。</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所描绘的正是写回信时的情景,人们用嘲笑挖苦土耳其王的语言,逗得众人大笑不止。画中所有的人都在笑,但是由于画中人物地位、出身、个性不同,笑的姿态和神情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是一幅人类笑的百科全书。(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看展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手术室中的外科医生叶夫根尼·巴甫洛夫</p><p class="ql-block">巴甫洛夫(1845-1916)是著名外科医生、军事医学院教授。这幅油画为实景写生创作:画家获准进入手术室绘制速写。</p> <p class="ql-block">看画的人也要参与一下</p> <p class="ql-block">托尔斯泰在犁地</p><p class="ql-block">列宾在描述创作过程时说:“那是个8月酷暑的正午,热浪最盛时……他连续6个小时不停歇地扶着犁铧,在黑土上翻出沟痕,时而攀爬坡地,时而沿坡下行,直至溪谷边缘。我手握写生簿,抓紧时间站在他必经的垄沟中线,用寥寥数笔捕捉整个队伍经过我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品</p> <p class="ql-block">托尔斯泰肖像</p><p class="ql-block">1887年绘制,列宾和列夫·托尔斯泰多年来是亲密的朋友。他捕捉到托尔斯泰读书间歇的沉思神态,笔触简练庄重,体现列宾对文学大师的深刻理解。‌‌书中内容引发托尔斯泰注目深思,他的目光穿越观众,望向远方。列宾在构图与用色上尽量简练、朴素,以此折射托尔斯泰简朴的生活理念。他力图通过对人物的姿态、手势、目光和神情的把握,反映托尔斯泰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模仿画家作画</p> <p class="ql-block">一幅很大的布面炭画,超赞!</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暮色沉思</p><p class="ql-block">晚年的自由之境</p> <p class="ql-block">水彩画</p> <p class="ql-block">《阳光下:画家之女尼娜·列宾娜肖像》</p><p class="ql-block">这是列宾创作的一幅充满温情与美感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列宾卓越的绘画技艺和对人物细腻情感的捕捉能力,画面整体洋溢着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展览的最后一幅作品《多么自由》</p><p class="ql-block">创作于1903年,列宾以浪漫笔触描绘海浪中牵手的情侣。</p> <p class="ql-block">列宾被称作俄罗斯民族艺术的“视觉诗人”。“如果只能选择一位俄罗斯艺术家来中国,列宾就是不二之选。”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研究馆员郑艳如是说。</p><p class="ql-block">据报道:列宾艺术特展被评价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其真实呈现俄罗斯民族觉醒与历史温度,参观者多表示“震撼到失语……”</p><p class="ql-block">的确!我特别喜欢他捕捉到的每一个人物的表情,欢乐的、悲哀的、邪恶的、痛苦的……画面栩栩如生,无一雷同!相信如果您到现场看过展览以后,也会被震撼到瞬间失语的~~^_^</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u>注:相关介绍大多来自网络</u></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