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刘润在《底层逻辑》中,他谈到一个观点:“把工作当成玩”,他是这样表述他的一天:7点准时起床,然后运动、阅读,参加活动,演讲,和客户讨论项目进展,开电话会议,和多年未见的好友畅聊叙旧,一直到晚上11点,听15分钟雨水拍打在窗户上的白噪音,然后睡觉。</p> <p class="ql-block"> 刘润描绘的日常画卷,在众人眼中或为机械枯燥的桎梏,对他而言却成了乐趣盎然的游戏场。这并非苦行僧式的自律,而是一种深层的价值认同与存在方式的重构——把工作由外在的“消耗”转化为内在的“创造”。这种转变,恰如涓涓细流奔向大海,非受外力驱使,而在其内在动能的驱动,由内而外散发出来,也悄然划出了平庸与优秀之间的分界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人视工作为不得不承受之“重”,觉得是对时间与心力的“消耗”;少部分人却将工作视为“创造”,每一份努力皆是为社会留下独特印记的契机。君不见,那些应酬后仍回公司撰写报告的管理者,是对项目的深思与对完美的执着;那深夜被唤醒仍耐心为客户解决问题的工程师,电话线传递的不仅是解决方案,更是一份负责任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动力,不是源于外部褒奖的期盼,而是内在创造欲的燃烧,如同大地深处的脉动,源源不断且沉稳有力。他们工作的背影,沉默地诉说着:真正的成就,源于内心激情的燃烧,而非外界的风声雨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将工作“内化”为创造的过程,赋予个体一种难以撼动的定力与从容。刘润称其“好玩”,并非指工作皆如游戏般轻松惬意,而是他从中获得了深度的精神满足与心流体验,从而超越了被动接受的疲惫感。古希腊哲人所言:“幸福在于发挥潜能”,而非慵懒的无为。对于节假日仍沉浸于项目攻关、深更半夜还在推敲方案的人,他们的“勤奋”早已超越了世俗的劳碌,成为一种存在的姿态。他们不需要朋友圈的喝彩来证明价值,因为创造本身已是足够的回馈;他们不需要老板的额外激励,因为工作过程的探索与突破带来了无价的喜悦。他们的世界,自有其节律与光芒。</p> <p class="ql-block"> 工作的态度,实则为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镜像。视工作为消耗者,社会于他而言或是荒芜的沙漠,每一步皆需艰难跋涉;而视工作为创造者,社会则成为可被耕耘与塑造的沃土,每一次努力都是参与意义的构建。这种态度决定了工作的“深度”——它关乎洞察力的锐度、解决问题的创新性、以及对行业本质的触及;它也决定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当心灵与行动合一,能量便不再耗散于内在冲突,而是汇聚成突破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将工作化为创造,并非要人成为永不停歇的机器,而是让我们重新审视劳动与价值、生存与生命的关系。它呼唤一种更为觉醒的职业观: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既能听见内心热情的召唤,也能看见自身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当工作不再是背负的重担,而是活力与智慧的舞池,那么每一个平凡日子,都可能如刘润所描述的那般——在规律的齿轮声中,听见自由与美的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