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秋九月,本次国培项目中,在武汉中学我有幸聆听了汪翠老师和陈坤老师关于声现象的两节精彩课程。两位老师虽风格迥异,但均以“教学评一体化”为核心,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从教知识到育素养”的课堂转型。</p>  教学评一体化:从理念到课堂的真实落地  <p class="ql-block">汪翠老师《声音的特性》课,以“校园创意音乐会”为总任务,借钢尺实验、水瓶琴制作等活动实现“学—用—创”闭环,并嵌入评价引导学生反思优化。</p><p class="ql-block">陈坤老师《噪声》课,以“市长的一封信”为线索,通过AI互动、小组合作等,引导学生建构噪声控制知识,结尾以回信任务迁移应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p>  情境驱动:让物理课堂“有声有色  <p class="ql-block">两位老师均重情境创设与贯穿:汪老师以“长江文化艺术节”引本土文化,激学生认同与兴趣;陈老师以“噪声扰民”真实问题切入,唤学生社会责任。这种情境为主线、任务为驱动的设计,既增课堂连贯性与趣味性,也让学生在解真实问题中深化对声现象的理解。</p>  学生主体: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建构”  <p class="ql-block">两位老师课堂均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汪老师让学生动手制乐器、记波形、析数据,于探究中自主找规律;陈老师让学生自学板书、组内讨论、写回信,在合作中构建知识。这种“以学定教”方式,既提升学生参与度,更培养其科学探究、合作交流与社会实践能力。</p>  技术融合:让抽象概念“可视化”“可操作”  <p class="ql-block">汪老师用手机示波器投影声音波形,助学生直观理解音调、响度与波形关系,突破难点;陈老师借AI视频模拟噪声场景,增强学生沉浸体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既提升课堂现代感,更让物理教学更生动、直观、高效。</p>  反思与启示:走向更深度的“教学评一体化”  <p class="ql-block">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评一体化”不是简单地将评价任务嵌入教学,而是要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载体,实现教、学、评三者的有机融合。</p>  <p class="ql-block">教学不仅是物理知识的教学,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绝佳载体。感谢国培项目提供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在聆听、反思与交流中不断成长。未来,我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地路径,努力让每一节物理课都成为学生热爱科学、走向社会的起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