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山东费县东北部的蒙山之阳,有一个名为薛庄的乡镇。当地传说此地因薛平贵曾居于此而得名,还留存有北平府、秦王殿、东南哨等隋唐文化特色的系列地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薛庄地名的真正来源,或许远比民间传说更为悠远和复杂——它很可能与上古时期的徐国密切相关。让我们从《尚书·费誓》的记载出发,踏上寻找徐国故土的旅程。</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薛庄镇驻地</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从箕山到吉山</b></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right">——伯益遗踪与徐人源流</h3> <p class="ql-block">据《史记》记载,蒙山前的上冶镇一带原是东夷首领伯益的封地。徐人以若木为得姓始祖,而若木正是伯益的次子。费县东蒙镇出土了徐国早期的铜器徐子鼎,为这段历史提供了实物的见证。</p><p class="ql-block">西周初年,徐夷与淮夷联合起兵,致使鲁国“东郊不开”,鲁国的第一任国君伯禽率军东征,驻于费地,作《费誓》,拉开了鲁徐之战的序幕。从军事地理推断,鲁军驻扎于今上冶镇西毕城一带,徐人则应位于其东约三十里处——正在今日薛庄镇境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记》亦载,伯益曾隐居于“箕山”。光绪《费县志》中的“箕山”,即今日薛庄镇境内的吉山。本来,伯益应该接替大禹的位置,但他辅佐大禹的时间太短,于是夏启夺位,伯益没有继承大禹的职务,只能是回到自己的封地,和家人团聚。伯益归隐箕山,很可能并非回到自己的封地,而是迁至子孙的属地——薛庄恰位于箕山之阴,与文献记载高度吻合。</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孟子》记载伯益隐居箕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站在箕山(吉山)上望蒙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从薛固城与徐故城</font></b></h1> <h3 style="text-align: right">——方言中的时空密码</h3> <p class="ql-block">徐人战败后,南退至凫山、绎山一带(今枣庄北部),其后继续南迁苏北,逐渐融入江淮地区。《诗经》中“保有凫绎,遂荒徐宅”的描述,正与此段历史相呼应。而鲁人则控制凫、绎二山,并将“徐宅”纳入势力范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枣庄山亭区徐庄镇与费县接壤。值得注意的是,“徐庄”当地却发音为“薛庄”;该地不仅有凫山,还有“薛固河”。而费县薛庄镇同样曾有薛固城与薛固河。这种跨地域的命名相似性,难道仅仅是巧合吗?</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经》</h3> <p class="ql-block">很明显,当时徐国就曾经在凫山、绎山一带。“徐”字发“薛”音,方言即古音。从音韵学看,“徐”为邪母、鱼韵、平声;“薛”属心母、薛韵、入声。在后期语音流变中,“薛”渐失入声特征,两地乡音中二字趋近,遂形成“徐”“薛”互称的语言现象。古音遗留,往往存于地名俗称,正是这种方言痕迹,为我们指示了“徐即薛,薛即徐”的文化线索。这种古音遗存,为徐国故地的推断提供了语言学的支撑。</p> 薛固城的具体位置历来有两种说法:一在薛庄村南,该处曾出土大汶口、龙山文化遗物;另一说在岐山之前的南山阳、北山阳一带,地形上山河环抱,合于古人筑城条件,且同样分布有大量史前遗址。结合“伯益隐于岐山”的记载,薛庄镇极有可能就是徐人早期的聚居中心,而“薛固城”,在民间记忆与文献片段中若隐若现,很可能就是未被正式识别,被遗忘的“徐故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费县薛固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峄县志》薛堌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从临沂到徐州</b></font></h1> <p class="ql-block">伯禽东征意在彻底解决徐夷问题。从双方对阵态势来看,徐国当时的政治中心应在蒙山之前,方城镇的防城遗址可能性最大——现代考古已发现该处有龙山文化时期城墙,是一处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城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此说成立,则方城镇——薛庄镇——东蒙镇一带,在先秦时期可能长期是徐文化区域的政治与军事核心。其意义或许远不止一个徐国故城。这片区域可能是上古‘徐州’概念的核心发源地之一。即便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徐州’的地理范围不断变迁,但直到北魏时期,临沂仍以‘徐州’之名延续着其区域中心的地位。因此,寻找薛庄的早徐文化密码,也是在触摸‘徐州’之名更古老、更本源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乡音是时间的密码。薛庄,不应只是一个寄托民间传说的普通地名。它是徐文化在山东大地上的一处深刻留痕,是一段等待被彻底唤醒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薛庄到徐庄,从凫绎二山到南迁之路,通过这些文化碎片的拼接,我们依稀可见一个古老的徐国,曾经真实地活跃在海岱之间,与鲁国对峙、交融、迁徙的历史轨迹。而未来的研究,亟需考古发掘与文献解读深度互证,真正揭开这段被岁月湮没的徐国前史。</p> <p class="ql-block">摄影:乔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