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谷子,岁月的宝藏

贾连财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东北这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谷子,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宛如一部镌刻着生活智慧与深厚情感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p> <p class="ql-block">春种:播撒希望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家乡长春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农村,每当春风轻柔地拂过,消融了残冬的积雪,家乡的农民们便迎着料峭的春寒,开启了谷子播种的忙碌篇章。谷子虽不挑剔土壤,但肥沃的黑土地却如同它的温床,给予其茁壮成长的力量。农民们深知,手中这一把把小小的谷种,承载着村民们一整年的生活憧憬。他们弓着腰,小心翼翼地将谷种播撒进精心翻耕过的土地,仿佛已经瞧见了未来丰收的盛景。他们的脸上满是对谷子快快长大的殷切期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夏长:倾注心血的照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夏日,阳光如火,雨水丰沛,谷子在天地间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然而,杂草也趁机肆虐,无处不在。农民们每日穿梭在郁郁葱葱的谷田间,专注而细致地除草、间苗,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敬畏。每一株谷子都承载着他们的汗水与希望,容不得半点疏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季节里,除了与杂草的斗争,农民们还要面对其他挑战。比如,粘虫这不速之客,时常会悄悄侵袭谷子,啃食着嫩绿的叶片。农民们不得不时刻警惕,一旦发现粘虫的踪迹,便立刻动手抓虫,或是喷洒特制的药水,保护谷子免受侵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日的天气多变,有时晴空万里,有时却阴云密布。但无论天气如何,农民们的心始终牵挂着那片谷子地。他们早出晚归,顶着烈日,忍着酷暑,只为谷子能够健康成长。当狂风带来短暂的阴凉,随后又匆匆离去,留下的是可能受损的谷子。但农民们并不气馁,他们及时赶到田间,仔细检查每一株谷子,对于那些因风而倾斜的,便小心翼翼地扶正,就像对待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充满了无尽的呵护与关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秋收:畅享丰收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秋天,是谷子成熟的季节,大片谷子地仿佛被金色的颜料渲染,沉甸甸的谷穗谦逊地低垂着,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讯。收割谷子是一项繁重却洋溢着欢乐的劳作。全体劳动力纷纷出动,手持镰刀,熟练地将谷子整齐割下,再细心地捆成一捆捆。往昔,没有现代化的脱粒设备,农民们会把谷子运至打谷场,驱使牲畜拉着石磙反复碾压,让谷粒脱落。孩子们则在一旁追逐着飞起的谷壳嬉笑玩耍。丰收的谷子堆满了粮仓,农民们脸上绽放出的满足笑容,是对一年辛勤劳作最美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食用:传递温暖的滋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米,无疑是谷子给予人们最温情的馈赠。在东北漫长而寒冷的冬天,清晨喝上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小米粥,暖意瞬间在全身弥漫开来。小米粥做法质朴简单,却蕴含着家的味道。将小米仔细洗净,放入锅中,添上适量清水,慢慢熬煮。随着时间的推移,米香四溢,表面会形成一层厚厚的、营养丰富的米油。在过去生活条件艰苦的岁月里,小米粥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东北人。尤其是产妇坐月子期间,家人总会精心熬制小米粥,搭配鸡蛋,助力她们尽快恢复身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没有奶粉,即使有也买不起,若是小孩没有奶水,母亲们便会嚼碎小米饭,然后费力地挤出汁液来喂养婴儿。这小小的举动,饱含着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小米也因此承载了生命延续的重量。我的弟弟,妺妹从儿时起,就是靠小米饭喂养长大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谷草:多功能的生活助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小米,谷草在东北农民的生活中同样有着多样且不可或缺的用途。在交通不便、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往昔,马是农村重要的交通工具与劳动力,而谷草便是马最为优质的草料之一。它富含纤维,口感颇佳,马爱吃且易于消化。每当冬天临近,农民们会将谷草垛得高高,好似一座座小山,为马匹储备充足的越冬草料。平时其中一项农活就是用铡刀将草铡成寸长的草段,这活得需要两个人配合才能完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东北农村的历史长河中,谷草苫房曾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承载着无数人的生活记忆与乡土情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过去,东北农村的房屋大多是土坯草顶结构,“土坯草房篱笆寨”构成了关东村屯住宅的独特风景 。盖房时,先打好土坯,土坯是用泥和草制成,过程繁琐,需精心准备坯土和切短的谷草做“羊搅”,经搅拌、“闷透”后打制成坯。谷草就是脱泥坯的好帮手。制作泥坯时,将谷草切碎混入泥土中,能增加泥坯的韧性,使其更加坚固耐用,不易断裂。用这样的泥坯建造的房屋,更加结实。土坯用于砌墙和搭炕,而房顶则用草覆盖,谷草便是常用的房顶覆盖材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选择谷草苫房,是因为谷草有诸多优势。谷草茎长、枝叉少,不易腐烂,而且在农村来源广泛,经济易得 。在那个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就地取材的谷草成为了农民们建造房屋的理想之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苫房是一项技术要求颇高的手艺。在木构架顶部,先铺上用秫秸或树条子编扎的“房芭”,再抹泥填堵缝隙,之后将谷草梢部向下,层层铺盖。为防止谷草滑脱和被风刮散,还要用草绳依次交叉拉栏加固 。这一道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操作,才能保证房屋的质量。苫一次房一般能保持三年以上,在这三年里,谷草为房屋遮风挡雨,守护着一家人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到苫房的季节,村里就热闹起来。大人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准备材料,有的负责爬上屋顶铺设谷草。孩子们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眼中满是对这项神奇技艺的惊叹。阳光洒在新苫好的房顶上,谷草散发着淡淡的草香,整个村子都弥漫着一种质朴而温馨的气息。</p><p class="ql-block">此外,谷草还用于活泥沫墙。每年冬季到来前,各家把谷草和泥土按比例混合,加水搅拌成泥浆,用来涂抹墙壁,不仅能填补墙面的缝隙,起到防风保暖的作用,还能让墙面更加平整美观。每年修缮房屋时,谷草在这些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邻里之间也会相互帮忙,大家聚在一起,边干活边唠家常,弥漫着浓浓的乡情。 </p><p class="ql-block">冬天,东北的寒风刺骨,但土坯草房却有着惊人的保温性能。厚厚的土墙和茅草屋顶,像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将严寒挡在了门外。屋内,火炉烧得旺旺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饭菜,聊着家常,那份温馨和满足,是任何现代建筑都无法比拟的。</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北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砖瓦房逐渐取代了谷草苫房。如今,走在东北的农村,很难再看到谷草苫房的身影,它们渐渐成为了历史的记忆。但那些关于谷草苫房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东北农村文化的一部分,诉说着过去的岁月与生活的变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东北农村,谷草可不单单是喂牲口或者苫房的材料,心灵手巧的东北人还能用它给家里的母鸡打造一个舒适的“产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秋收过后,谷草被一捆捆整齐地码放在院子角落。等到春天家家要给母鸡准备几个下蛋的窝时,家里的长辈就会挑选出那些色泽金黄、质地坚韧的谷草。他们坐在院子里,不紧不慢地拿起一把谷草,先将谷草理顺,去除夹杂其中的碎叶和杂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接着,便开始动手编织鸡窝。只见他们双手熟练地将谷草一束束拧紧,从中间部分开始盘绕,一圈又一圈,手法娴熟得就像在进行一场艺术创作。随着盘绕的谷草越来越多,中间部分逐渐形成了一个宽敞且圆润的空间,这便是留给母鸡下蛋时的“专属位置”,足够母鸡舒适地蜷缩在里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编织过程中,长辈们会特别留意鸡窝两端的处理。他们巧妙地控制谷草的走向,让两端逐渐收窄,形成小小的出口。这两个出口既方便母鸡进出,又能保证鸡窝内相对私密、温暖的空间环境。当整个鸡窝成型,看起来就像一个两头小、中间粗的椭圆形“宫殿”,稳稳地放置在角落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等鸡窝做好了,往里面铺上一层柔软的干草或者旧棉絮,一个温馨舒适的母鸡下蛋鸡窝就大功告成了。没过多久,母鸡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特别的“礼物”,时常钻进这个用谷草精心编织的窝里,安心地产下一枚枚带着温热的鸡蛋,为农家生活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温暖与期待。</p> <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漫步在家乡的田野,目之所及,皆是成片的玉米在风中摇曳。曾经那一片片泛着金黄的谷子地,已彻底消失不见,只存在于记忆深处。曾经拉着石磙打谷子的马,也随着机械化的浪潮渐渐隐退,很少再出现在这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风的吹拂,玉米叶沙沙作响,可这声音却再也拼凑不出谷子成熟时那簌簌的轻响。我深知,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玉米生产基地的规划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机械化的普及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但在内心深处,我依然无比怀念那些与谷子相伴的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谷子,它串联起了东北农民生活的岁岁年年。从春日里小心翼翼地播种,到秋收时满怀喜悦的收获;从熬煮的小米粥给予身体的滋养,到谷草编制成的各种生活用具,它曾全方位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它是我们生活的底气,是疲惫时心灵的慰藉,承载着无数温暖的回忆与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许,在未来的日子里,谷子只会在老一辈人的讲述中出现,成为年轻一代难以触摸的过往。但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谷子所代表的那份勤劳质朴的精神,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会一直在家乡人的血脉中延续,成为我们永远无法割舍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图片AI创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