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故事049——犹能夜夜气冲天(下)

上善若水 陶光葆 水利天下

<p class="ql-block"> 犹能夜夜气冲天(下)</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女皇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 年),郭元振迁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这年冬天,碎叶川北,寒风卷着铁灰色的云层压向草原,碎叶河畔的突骑施牙帐在暮色中燃起篝火。安西都护郭元振勒马远眺,玄色大氅覆满霜雪。他此行仅带十骑亲卫,奉旨与突骑施首领乌质勒会盟——这个控弦二十万的部落,将决定大唐能否在西域筑起抵御大食东扩的屏障。</p><p class="ql-block"> 牙帐前,乌质勒拄镶金狼头杖相迎,鹰目扫过郭元振单薄衣甲:“都护竟未穿裘衣?”“既为兄弟之盟,当与君同受风雪。”郭元振解下佩剑掷给亲兵,掀帐帘踏入寒雾。帐内炭火将熄,乌质勒为试探唐使诚意,故意未命人添炭。两人对坐毡毯,帐外卫兵呵气成冰,郭元振却脊背挺直如松,任凭眉睫凝霜。“吐蕃欲割十姓突厥之地,都护如何看?”乌质勒突然发问。“此乃裂土之计!”郭元振眸光锐利,“昔年论钦陵亦求四镇撤军,吾皇圣断:若吐蕃无东侵之心,当归还吐谷浑故地!”话音未落,一阵狂风掀开帐帘,雪片扑灭最后炭火。乌质勒剧烈咳嗽,郭元振解下大氅覆于老人肩头:“突骑施雄踞碎叶,当为西域之盾,非他人之刀。”</p><p class="ql-block"> 三更雪紧,亲卫急报乌质勒归帐后寒疾骤发。郭元振疾步赶去,却见娑葛率铁骑围堵,弯刀映雪如林:“父汗与你谈后便昏迷,唐使作何解释!”千钧一发之际,郭元振推开护卫,素服散发走向娑葛:“可汗以老迈之躯伴我受冻,此心可昭日月!”他手指东方:“长安陛下赐我医药三十车,三日内必达!”娑葛刀尖微颤,忽见父亲亲兵奔来哭喊:“可汗…唤王子名讳而逝!”</p><p class="ql-block"> 黎明时分,郭元振捧诏书立于灵帐前:“大唐皇帝敕:乌质勒抚边安民,追封怀德郡王,娑葛袭嗢鹿州都督!”娑葛含泪接旨时,郭元振忽单膝跪地:“此乃私礼。”他解下玉带系于灵帐:“昨夜可汗问我突骑施归处——郭某立誓:碎叶川永属突厥十姓,唐军只戍城不夺牧!”娑葛以刀划掌滴血入酒:“自今日起,突骑施弓刀所指,唯都护旌旗所向!”史载乌质勒确因雪夜长谈病逝,郭元振素服吊唁的胆魄避免了一场战争。娑葛嗣位后献马五千、牛羊十万,双方共防大食东侵。</p><p class="ql-block"> 此次会盟使突骑施正式取代阿史那氏成为西突厥主导力量。郭元振放弃扶持旧王族政策,为唐朝赢得二十年西域和平,直至他调离后权臣挑拨引发再叛。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郭元振成功地稳定了西部边疆,避免了长时间的战乱。他的外交才能不仅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也为边疆地区的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开元元年(713年),郭元振在诛杀太平公主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太平公主联合宰相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及禁军将领常元楷、李慈等人,密谋于七月四日发动兵变废黜唐玄宗。郭元振坚定支持玄宗,参与制定先发制人的策略。</p><p class="ql-block"> 兵部尚书郭元振按剑立于承天门前,此刻却面临一生最凶险的棋局——唐玄宗李隆基已命将军王毛仲率三百死士杀入朝堂,而他的使命是控制太上皇李旦。太平公主权倾朝野,“宰相七人,五出其门”,甚至密谋毒杀玄宗。玄宗虽登基,实权仍被太上皇与太平架空,离京巡边即可能丧位。当太平亲信崔湜拒绝玄宗策反时,郭元振秘密向玄宗告发:“北门禁军有太平内应!”这份情报直接催生了政变。玄宗假传圣旨诱杀禁军叛将,郭元振亲率精兵直扑太上皇寝殿。李旦闻宫变欲跳楼求生,被郭元振死死拦住:“陛下奉太上皇之命诛逆,请移驾承天门!”承天门楼上,李旦颤声质问:“此乃何故?”郭元振单膝跪地,字字如铁:“陛下为太上皇清君侧,诛窦怀贞等逆党!”城楼下,萧至忠、岑羲等太平党羽血溅玉阶。郭元振冷眼俯视——这一刻,大唐皇权彻底移交玄宗。政变后,太平公主逃入终南山寺。玄宗本欲网开一面:“若她出家,可免一死。”三日后,太平公主不甘失败重返长安。郭元振奉旨赐白绫入府,太上皇李旦痛哭求情:“朕仅此一妹矣!”玄宗漠然:“三日前朕给过生路。”郭元振托着御赐白绫步入公主府时,檐角铜铃骤响。他曾受太平提拔之恩,此刻却只能躬身:“殿下,请上路。”因护驾之功,郭元振进封代国公,却不知骊山阅兵时,玄宗已对他军权心生忌惮。</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同年十月,玄宗在骊山举行二十万大军阅兵,发现军容不整后,当场下令处斩时任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的郭元振。刘幽求和张说深知郭元振对社稷的功劳,属于“有大功于社稷”之人。他们不希望唐玄宗做出卸磨杀驴的事情,因此立马“跪于马前”磕头死谏,劝玄宗不要杀掉郭元振。</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的目的主要是想借此解除郭元振的兵权,而不是非杀他不可。所以当刘幽求、张说等大臣出面求情的时候,唐玄宗便赦免了郭元振的死罪,但削除了他的所有官爵,将其流放到新州(今广东云浮市新兴县)。后来还任命他为饶州司马,不过郭元振遭此挫折,心情抑郁,在赴任途中病逝,终年五十八岁。</p><p class="ql-block"> 同时以拟定的口号不够响亮、军中礼仪不够严肃为名,要斩杀阅兵总指挥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玄宗问责唐绍的根本目的是“立威”,并非真要处死他。金吾卫将军李邈未领会玄宗意图,直接宣读敕令将唐绍斩首。这一举动导致事态失控,唐绍成为政治立威的牺牲品。玄宗事后立即罢免李邈官职,并永久废弃其仕途。这一处罚既是对李邈越权的惩戒,也隐含平息众怒的意图。</p><p class="ql-block"> 两位重臣获罪,导致多数部队惊慌失措,阵型混乱。唯有左军节度使薛讷与朔方道大总管解琬二人统领的部队严守军纪,阵型稳固,未被突发变故扰乱。唐玄宗派轻骑兵传令召见薛、解二人,但使者无法进入其严整的军阵。玄宗对此高度赞赏,并亲自慰勉。</p><p class="ql-block"> 郭元振是唐朝名将兼宰相,曾献计离间吐蕃、稳定边疆,以“无智名,无勇功”的怀柔策略著称。流放时已年近六旬,政治生涯的仓促终结导致其郁郁而终。郭元振以其诚信和智慧赢得了边疆少数民族的爱戴,他的治理和安抚政策使得边疆得以安定,对于保持边疆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唐代宗时期,郭元振被评定为前代功臣之一,位列二十四功臣之内。建中元年(780年),他与裴寂、刘文静等三十四人被定为功臣上等。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其中就包括郭元振。</p><p class="ql-block"> 在唐代,郭元振的诗歌被广泛流传和传诵,被誉为“诗中之仙”。他的诗作对唐代诗歌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展现了他在诗歌领域的卓越成就。郭元振的代表作品除《宝剑篇》外,还有《春江曲》、《子夜四时歌》、《莲花》、《昭君》、《云》等,被广泛传诵和赞颂。</p><p class="ql-block"> 郭元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卓越的才华和战略眼光得到了武则天的高度赏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郭元振就如同他诗中的宝剑一般,虽曾经历波折,但最终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而他的《宝剑篇》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作,激励着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和有志之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