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德州这片浸润着齐鲁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书法艺术始终是传承文脉、涵养精神的重要载体。而张本宝,便是这片土地上书法与楹联领域当之无愧的“深耕者”——他以七十载人生积淀为笔,以对文化事业的赤诚为墨,在德州文化版图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界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育深耕者到文化领航人,张本宝的人生轨迹,始终与“传承”二字紧密相连。作为土生土长的德州市人,他早年投身教育事业,曾任十三局技校校长。在校园里,他不仅专注于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注重以文化育人——常常在课堂之余与学生探讨汉字之美,用毛笔书写的校训、寄语装点校园,让严谨的技术教育中多了一份人文温度。这段教育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统筹管理能力,更让他深刻意识到文化传承对个人成长、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日后投身文化事业埋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 老马伏骥志在千里,年过七旬的张本宝,身份早已从“校长”拓展为文化领域的“领航者”。他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研究楹联格律,将汉字的对仗之美、意境之妙融入创作;同时,他还肩负着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理事、德州市楹联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的重任。这份“名誉”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从组织楹联创作大赛到编纂地方楹联典籍,从指导青年楹联爱好者到推动楹联文化进社区、进校园,他始终站在德州楹联文化传播的第一线,让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夕阳美如画清风醉晚霞,当今的张本宝,很难不被他的精神状态打动。虽已一把年纪,身形稍显清瘦,但他脊背挺直,眼神明亮,说话时语调铿锵,谈及书法与楹联时更是眼中有光——这份活力与热忱,远超同龄人的状态。熟悉他的人都说:“张老的‘精神头’,全是从文化里‘养’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吾日三省吾身”,日常里张本宝的生活简单却充实:清晨练字是雷打不动的习惯,案头的宣纸堆得老高,笔架上几支常用的毛笔早已被磨得温润;午后则常泡在书房里,或研究古籍中的楹联典故,或整理德州本地书法名家的资料,遇到有价值的内容,便用红笔仔细标注,方便日后分享给后辈;傍晚若有时间,还会到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和邻里们聊聊书法技巧,偶尔兴起便挥毫泼墨,让墨香飘满整个活动室。</p><p class="ql-block"> 这份对文化的执着,也让他成为德州文化圈的“精神符号”。年轻的书法爱好者遇到创作瓶颈,总会上门请教,他从不推辞,耐心讲解笔法、结构,甚至亲自示范;社区组织文化活动,只要邀请他,他总是准时到场,哪怕路程遥远也毫无怨言。有人劝他“年纪大了该歇歇”,他却笑着说:“能让更多人喜欢上书法、爱上楹联,比在家歇着有意义多了——这是我的‘精神养生’。”</p> <p class="ql-block">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私奉献以公益之心点亮文化微光,“文化不是藏在书房里的宝贝,而是要走进生活、惠及大众的。”这是张本宝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多年来践行的准则。在他看来,个人的艺术成就再高,若不能服务于社会、传承给后人,便失去了文化的真正价值——因此,公益事业始终是他人生中重要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在担任德州市楹联艺术家协会相关职务期间,他牵头推动了多项公益文化活动。比如每年春节前,他都会组织协会成员走进乡村、社区、企业,开展“送春联下乡”活动。寒冬里,他和大家一起搭起临时书桌,手冻得发红却依然笔不停歇,半天时间就能写出上百副春联,把新春的祝福和书法的美感送到老百姓手中。有一年在农村送春联时,一位老人握着他的手说:“现在买的春联好看,但没您写的有‘年味’,这字里有温度啊!”这句话,让张本宝更加坚定了做公益文化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2024年,德州市工人文化宫为丰富职工文化生活,计划开设书法志愿服务课程,第一个请缨应战的便是张本宝。接到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职工们平时工作忙,能有机会接触书法,是好事,我必须支持。”为了讲好每一堂课,他提前做足了准备:考虑到职工大多是书法初学者,他特意将复杂的笔法拆解成“横要平、竖要直”等简单易懂的口诀;为了让课堂更生动,他还会结合德州本地的历史文化故事,讲解书法作品背后的内涵——比如在教写“德”字时,他会说起“德州”地名的由来,让职工们在练字的同时,更了解自己的家乡。</p><p class="ql-block"> 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甚至有职工特意调班来听课。有位年轻职工说:“以前觉得书法离自己很远,听了张老师的课才发现,原来写好一个字这么有成就感,现在下班回家,我也会陪着孩子一起练字。”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自己的课程爱上书法,张本宝倍感欣慰:“能为德州的文化普及出一份力,能让书法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家乡的纽带,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赓续传统文化,续写楹联华章。如今,张本宝依然在德州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他正在整理自己多年来的书法与楹联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计划为</span>楹联协会出版一册名家春联作品集,为德州的文化史料增添一份珍贵的素材;他还在筹备针对青少年的“书法启蒙公益课”,希望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在德州传统文化界,张本宝或许不是最具“名气”的艺术家,但他无疑是最“接地气”的传承者——他没有把艺术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融入日常、献给公益,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的坚守,更在于服务大众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这颗德州传统文化界的“明珠”,以七十载热忱为光,以一生奉献为芒,不仅照亮了自己的人生,更点亮了德州的文化星空。而他的故事,也将成为激励更多人投身文化传承的力量,让德州的书法与楹联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 德州市楹联艺术家协会供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