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白居易的《太湖石记》

童猫35116419

<h1><b>孙庆芳<br></b><b>白居易生活在公元772年至846年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对诗歌创作具有极高的热情,他被后世誉为“诗魔”。而他对石道也很有研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雅石为题材记述、评价雅石的赏石家。<br></b><b>在白居易生活的年代,士大夫赏石已蔚然成风。不但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和官吏喜欢欣赏雅石,就是一些达官巨儒对雅石欣赏与收藏也都津津乐道。所以,白居易喜好雅石也体现在他的《三年为刺史》诗中,其说道:“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诗中讲的是他在杭州当刺史三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藏了两枚价值千金的“天竺石”,且是自己觅拾的。天竺是指杭州,南朝时这里有很多寺院,号“吴越三百六十寺,南宋四百八十寺”,被称为东南佛国。其中有座很有名的天竺寺,天竺石即出于此地。</b></h1> <h1><b>唐朝的历史上曾经有两大政治集团相互斗争、高官争权,那就是著名的“牛李党争”。这两大宰相级的高官牛僧儒和李德裕都是当时的石迷。白居易的《太湖石记》就是在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时,牛僧儒请他为其所收集的太湖石进行分类与品题后写成的。<br></b><b>《太湖石记》中记载牛僧儒嗜石是这样写的:“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走独知之。昔故友李生名约有云:‘苟适吾意,其用则多。’诚哉是言!适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之矣。公以司徒保厘河洛,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惟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精葺宫宇,慎择宾客。性不苟合,居常寡徒、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先是公之僚吏,多镇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四五年间,累累而至。公於此物,独不廉让、东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邱鲜云者;有端严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拴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皑,若欲云喷雷,嶷蜒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巖萼霭(dàn)澍(dui),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晓之交,名状不可。”<br></b><b>《太湖石记》中表述出了唐代对后世赏石有着深刻影响的几个重要方面:</b></h1> <h1><b>第一,对石种进行了分类。如上文中提到的“石有族”是说石头是有类别的。族就是类。<br></b><b>第二,历史上第一次对石种划分出级别,并按级排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就是说太湖石为甲级、罗浮石为乙级、天竺石为丙级,余类推。<br></b><b>第三,历史上第一次依雅石大小分等定品:“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景(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於石阴,曰“牛氏石甲之上’、‘景(丙)之中’、‘乙之下’。”这就是在同一级的石种中再排出甲、乙、丙、丁四等,四等里再细化分上、中、下三品。<br></b><b>第四,唐代赏石人员的组成已从“仕”这个阶层的群体晋升到公侯宰相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群体。《太湖石记》主要是记述当时丞相牛僧儒所收藏的太湖石。<br></b><b>第五,唐代太湖石的收集不仅是用于园囿置石叠山,而且已经步入厅堂。《太湖石记》中明确记有牛僧如的太湖石有“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表明他收集的这些石头一定不是置于庭园的,同时也指出了雅石有浓缩自然山岳的功效。<br></b><b>第六,说出了唐人赏石的目的:“‘苟适吾意,其用则多。’诚哉是言!适意而已。”是为了适合自己的精神需求。不像秦朝阿房宫、汉朝上林苑那样,为了表达恢弘气派。另外从收藏的角度来说,他们认为天然的艺术更是难得。“相顾而言,岂造物者有意於其间乎?将胚孕军凝结,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以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br></b><b>第七,反映出唐代赏石人对雅石的痴迷程度。“公又待之(石)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珍爱雅石就像珍爱“儿孙”一样。<br></b><b>白居易的《太湖石记》证明:赏石已不是艺坛中的小品,而开始成为文化雅宴中的一道正菜。</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