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华之瓷,柴为先,艺之佳,定为首”。这不是我的臆想,也不是文摘记录,而是古老瓷器上的遗言,这件瓷器很古老,很传奇,古老到外披千年尘灰,内存千年淬火,传奇到只听其述,罕见其影。然而,它是诸窑之先,随后才是定窑,最牛板的汝窑那时候还在陶瓷艺人的腹胎之中!</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则千年前的陶瓷广告,那个时候,假广告微乎其微!</p> <p class="ql-block"> 根据国内陶瓷研究者论述,柴窑烧造于五代,历经五代,后周,宋、金、元,各个朝代都有仿造。当然,最精彩的柴窑当数五代,后周的周世宗时期。周世宗柴荣既是柴窑的促成者,也是柴窑标准的制定者!“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就是他对柴窑釉色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近代以来,不少陶瓷爱好者,把柴荣这句话,改成宋徽宗对汝窑的描述,或者要求,那是对历史的误读。</p> <p class="ql-block"> 柴窑不是用柴火烧造的窑,而是以后周皇帝柴荣姓氏命名的窑口,有不少人误解柴窑只有一个窑口,或者一片窑口,我认为是错的。柴窑是指柴荣执政时期,或者在为王之时,与柴荣息息相关的大面积窑口。这些窑口,或是家族遗传手工作坊,或是指定的国家级陶瓷供应地。总之,人们都把它叫柴瓷。</p><p class="ql-block"> 这里面有几个个因果关系,其一,柴荣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过继之子,他承业前,曾经经营陶瓷生意,他有没有属于自己或者家族的陶瓷窑口,我们今天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肯定他对陶瓷烧造、推销、经营等有充分认知。</p><p class="ql-block"> 其二,陶瓷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无论哪个朝代,都是重要的国家制造业,商业流通的载体,以及税收的来源,无论生活、生产、商业交流、祭祀等,都离不开陶瓷业。柴荣当朝前,经营烧造销售陶瓷,柴荣当朝后,又十分重视陶瓷业发展,还专门为宫用陶瓷制定了标准。所以,在他直接干预下,陶瓷业一时兴起,人们为了纪念他,怀念他,就把这一时期的陶瓷统称为柴窑,因此,我们今天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柴窑。</p><p class="ql-block"> 史实上,柴荣当朝后,内经略安抚,外南征北战,是一位大有作为的皇帝,只可惜命运不济,当朝仅仅六年就去世。他的手下将领赵匡胤在柴荣去世后,篡夺了后周权位,自立宋朝。</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宋朝产生了中国五大名窑:汝、官、哥、定、均。这是今天的称呼,其实,史书上记载的是:柴、汝、官、哥、定。今天,有学者因为没有发现柴窑窑口,就断定赵匡胤执政后把柴窑封了,不准再烧,柴窑就此结束,遗留柴窑非常稀少,甚至绝迹。这种断定有待考证,我推断赵匡胤事实上并没有彻底停烧柴瓷,而是让陶瓷艺人在柴窑基础上烧造出了汝窑,从此汝窑冠名天下。考证汝窑的发现:汝窑与柴窑有紧密的联系,有柴汝不分的遗留瓷器作为证据。其工艺技术非常相似,比如拿宝石作釉,柴窑就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可以预测,柴窑绝不仅仅是一个窑口,或者紧挨着的一片窑口,它应该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窑口不同,原料有差别,瓷土质量不尽相同,烧造技术更有差异,因而出现不同的瓷器,同时出现了史书中对柴窑不同的描述。让柴窑更加扑朔迷离。</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宋徽宗后期,靖康之耻之后,宋朝南迁杭州,黄河以北被金人统治,这个时期,遗留在中原的陶瓷艺人也有可能继续烧造柴瓷。这只是推断,因为,有一部分柴瓷上的装饰绘画带有金代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轻盈,单薄,靓丽,多色,体态玲珑,造型别致,是柴瓷的特征。史书记载,柴瓷多为礼器器。从目前古玩市场看到的也大都如此所说。生活用品以及人物动物造像相对要少。</p><p class="ql-block"> 隶书底款是柴窑普遍的商标,但也花样翻新,有篆书,隶书,名称有:大周,柴世宗,珍,柴、官,周王府,内府等,从款字形态看,有阴刻,阳刻,平印,颜色大部分随瓶色而变,我推测,不可能一个窑口允许多个底款,应该是一个窑口只允许一个底款,这样就可以区分窑口,区分等级,区分官窑和民窑。</p> <p class="ql-block"> 从柴窑产生的位置来看,是在后周控制的中原中心地带,不会是在其他地方,也不会是耀州窑,或者其他窑。所用胎土应该是黄河平原冲击下来的黄土。最近在河南许昌郏县发现一种柴瓷,其特征非常符合柴窑,最独特特征是胎釉一色。就是胎土与釉色是一种颜色。这一点,在古陶瓷界面别具一格。这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据此分析,是在胎土里面加入了宝石类矿物质,这种推断符合史书记载柴瓷以宝石作釉的结论,但不符合最基本的陶瓷制作程序,结论只有一个,以宝石滲入胎土,以宝石作釉,才能保证柴瓷薄如纸,声如罄。可是,制瓷成本就太高,制瓷技艺要求也很高,因为宝石类矿石不是那里都有,要考虑开采、运输和加工成本。其工艺水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也许,在后周控制的区域内有大量宝石类矿物,但是,此前的陶瓷界从来不考虑用它做釉,或者加入胎土,只有柴世宗提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制瓷标准后,陶瓷艺人才瘦肚刮肠,想出这种办法。烧造成晴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奇特陶瓷。</p><p class="ql-block"> 对此,我只是大胆猜测。</p><p class="ql-block"> 纠结的是,今天就有这种古陶瓷。</p><p class="ql-block"> 它们怎么来的?谁烧的?哪个朝代烧的?</p> <p class="ql-block"> 历来陶瓷界各种大家,都对柴窑神往,却一直没有定论,更没有确定一件,哪怕是一小片柴窑。</p><p class="ql-block"> 就像上个世纪1987年以前的秘色瓷,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没有打开之时,只有传说,没有实物。法门寺地宫的打开,顺便就解开了千年秘色瓷的神秘面纱。如今的柴窑却相反,实物有很多,但是大家都存怀疑。只等突然有一天,在河南中原中心地带,又一座“法门寺地宫”打开了,真正的柴窑就会大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 显德款柴窑</p> <p class="ql-block"> 方形立体篆书柴字款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 立体隶书官字款</p> <p class="ql-block"> 以及柴世宗款,柴王府款等</p> <p class="ql-block"> 柴窑中有一种三色的,底款有多种,风格拟似柴窑,但无法确定为哪个朝代。</p> <p class="ql-block"> 三彩柴窑可能是后仿的,但即便是仿品,也不能否定它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 典型的天青色玉壶春柴窑,民间传说:柴窑无大器,是说一般柴窑均在二十公分以下。那么,超过这个尺寸,甚至还有四十公分左右的,是不是也是柴窑?有待考察。</p> <p class="ql-block"> 柴窑落款各异,甚至没有落款也不能排除它的存在,它的特征有两大标准。其一:“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即人们传说的天青色为主的釉色。其二:“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它强调:釉色如晴空,湛蓝入微,细腻明亮,胎釉单薄,轻盈,敲击时如击石罄,清脆悦耳。但是。据有关陶瓷专家和陶瓷爱好者考证,柴窑的釉色并非天晴一色,还有红色、豆绿色,白色、豆青色、蓝色等,就像七色彩虹。</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至今仍然没有发现柴窑窑址,就像宋代官窑和哥窑一样,有产品,没有生产地。但是,官窑、哥窑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认定了它的历史地位。传说中的柴窑,似是而非的柴瓷还没有被确定下来。</p><p class="ql-block"> 我估计,不出几年,柴窑就会露出庐山真面目,我们拭目以待!</p> <p class="ql-block"> 柴窑中的精品当数以下几种</p> <p class="ql-block"> 这种柴窑应该是到代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这种柴窑八方碗,它的颜色很美,美到你再也找不到同样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 这种柴窑个头超大,品相完美,是柴窑中的精品之一。但是无法断定它是五代的,还是宋代,金代后仿的。总之,非常的精美!</p> <p class="ql-block"> 这是柴窑中最为特殊的一种,底款有柴字,也有大周款,造型别致,釉光映照,应该是早期的柴窑,也是非常珍贵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 总之,目前文物市场上出现多种柴窑品,其中也有近几年仿造的一部分,但是,基本上一眼为假。大部分的都超过百年以上,纵使仿造,也很有价值。</p> <p class="ql-block"> 柴窑,这座中国古代陶瓷王冠,总会水落石出,也许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有它的尊容,也许,还有更精彩的等待发掘出来,不管你信不信,它都是神一般的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