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时的采石矶,闷热如蒸笼。天幕低垂,云层泛着铅灰色,偶有蝉鸣撕开凝滞的空气。景区内游人稀落,唯有长江的潮气裹挟着草木清香,漫过青石板路。沿着林荫小径徐行,仿佛踏入了时空交错的秘境——这里既是诗仙李白的灵魂栖所,亦是千年兵戈回荡的江防雄关——采石矶。 白墙黛瓦的林散之艺术馆掩映在绿荫深处,踏入瞬间周身燥热便被墨香涤荡。馆内陈列着“草圣”林散之先生的真迹,条幅上狂草如蛟龙翻卷,小楷似静水深流。尤其那幅《李白诗意卷》,枯笔飞白间竟似勾勒出谪仙醉后的踉跄步态。透过轩窗望去,几丛瘦竹斜倚粉墙,与案头卷轴遥相呼应,恍见两位跨越时空的艺术家以笔墨共饮长江水。 离开艺术馆便来到万竹坞。千竿修竹织成翡翠穹顶,筛下细碎金光在地面跳跃。石板小径蜿蜒深入竹海,越往深处越觉清凉彻骨。风过时新笋老枝簌簌作响,偶有竹叶飘落肩头,带着微甜的草木气息。林间散置着石凳陶瓮,瓮中积水映着竹影天光,竟似盛满了流动的碧玉。此刻独坐竹坞,忽觉李白“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之句应该从此间长出。<br> 穿过竹海便是李白纪念馆。唐风建筑飞檐如翼。厅内展陈着《上阳台帖》拓本、历代刻本《李太白集》,以及当代画家笔下的《捉月图》。动人心魄的是利用幻影成像技术重现的诗人醉饮场景:素袍宽带的李白举杯邀江,身后水纹荡漾如万卷诗书。站在光影交错处,仿佛听见他朗声吟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千年诗魄穿透玻璃展柜灼灼生辉。沿着展厅的通道缓缓前行,仔细欣赏着每一件展品,仿佛穿越时空,与李白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对自由的追求,让后人深受感动。站在李白的雕像前,不禁吟诵起他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一刻,感受到了李白的豪情壮志和不羁精神。 从纪念馆侧边拾阶而上,在松柏环抱处,便是李白衣冠冢。圆形冢墓以青石砌就,碑刻“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字已被岁月磨出温润光泽。冢前石案供着半壶浊酒,想来常有痴人前来对饮。倚着墓碑远眺,可见江心沙洲如青螺浮浪,正是诗人最后凝望人间之处。据说冢中葬着他醉酒落江时遗落的锦袍玉带,而今衣冠化作春泥,诗魂却仍随着江潮朝暮往返。 三台阁位于采石矶最高处,待攀到阁顶,但见八面来风鼓荡衣袂。凭栏极目,长江如金鳞巨蟒奔突东去,江轮变作纸船在波峰浪谷间飘摇。远处的天门山,宛如两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两岸。此时,不禁联想到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诗句,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笔下江山的壮丽与雄浑。而李白“跳江捉月”的传说,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人生就像这长江之水,有起有落,有波澜壮阔,也有平静如镜。在人生的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一定要保持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意义。<br> 夕阳渐渐西下,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晚霞中恍见白袍诗人踏浪而来,醉眼迷离地向虚空探手,欲捞取江心那轮破碎的明月。此刻方懂他为何选择在此羽化:这奔流不息的江水原是天地最豪迈的诗行,纵身一跃岂非最浪漫的归途? 沿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下山,听着风挟江涛拍岸,声如战鼓雷鸣。想起这里不仅是诗境,亦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采石矶曾见证隋军破陈、虞允文抗金、太平军血战……诗仙的醉眼与将士的血泪,竟都融进了同一江春水。 云破处天光乍泻,江面碎金浮动,如酒觞中荡漾的琼浆。此刻忽觉李白从未离去——他化作了拍岸惊涛,化作了竹坞清风,更化作了每个临江怀古者心中那轮永不沉落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