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四十年代的延安革命文艺节目中涌现出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反映老百姓支持中国革命的作品《十二把镰刀》《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小戏。</p><p class="ql-block">这些剧目久演不衰,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一直以来,我以为这些深受人们喜欢的剧目是那个叫柯仲平、马健翎的大文艺家创作的,上次的8月10日鄜州木兰书院去张改红老师创建的鄜州非遗传习所进行团建活动及我提前几天的8月4日去传习所参观,从传习所的资料照片中才知道它的创作者是一个叫李卜的富县人!</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及乎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从鄜州大地走出的人民艺术家……从张改红老师的介绍中及从一些资料搜索得知,艺术家李卜伟大而平凡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李卜(1890——1966)陕西富县人(祖籍山西运城)。眉户演员,革命眉户剧的引植者和传播人,革命群众艺术家,美誉“眉户王”。代表作《十二把镰刀》驰名全国。</p><p class="ql-block">李卜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5岁丧母,早年外出谋生习木工、瓦工等活。1929年流落陕西富县,在南教场娶妻成家落户定居。酷爱戏曲演唱,以陕西眉户见长,李卜从小酷爱戏曲,在蒲城县因打莲花落唱小曲忘记了做木活,受到主人责难。此后,丟弃木工家具,跟随戏班演唱戏曲,尤其喜欢陕西眉户和民歌。一曲《张连卖布》唱红黄土高原和陇东地区,成为当地有名气的民间艺人,人称“眉户王”。</p><p class="ql-block">1940年冬,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因在富县演出,李卜在台下看演出提出改进意见,被民众剧团在台下收集群众意见的工作人员听见,随即报告团长柯仲平。柯仲平慧眼识人才,三次登门邀请李卜,他便到民众剧困担任剧团声乐教练及舞台导演,并兼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曲教学。</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毛主席出来散步看见老百姓在土台子下看大戏,是一曲打富济贫的古典戏曲;毛主席看后道:如果将传统的古典戏曲改编成以革命形式宣传革命的近代戏曲就好了。</p><p class="ql-block">这下难倒了民众剧团团长柯仲平,李卜机灵一动对柯仲平道:可以改编革命戏曲,便为民众剧团创作编排演了盛演不衰的现代剧《血泪仇》《三世仇》《穷人恨》《十二把镰刀》《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大家喜欢》《桃花村》《两亲家》等。从此,眉户这个古老剧种获得了新生。</p><p class="ql-block">1944年10月,李卜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在延安召开的文教工作大会,被评为边区甲等模范工作者。他聆听毛泽东作的《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讲演,受到很大教育。他在会上发言:旧戏子对于艺术来说为保守的,可我只怕教不会别人,我教会了别人,别人再去教老百姓,我的“陈货”通过他们变成了新的、有用的东西,这就是推陈出新,这就是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他很有哲理的发言,䕦得一片掌声”。为此,著名女作家丁玲撰写了《民间艺人李卜》一文,刊载于1944年10月30日延安《解放日报》。</p><p class="ql-block">建国后,李卜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1952年全国首届戏曲会濱,回陕后分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中获得荣誉奖。</p><p class="ql-block">1956年夏因身体原因退休回到富县,1966年2月16日病逝富县家中,安葬于富县南教场瓦窑沟半坡。1984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来富县为其树碑纪念。</p> <p class="ql-block">八月份我参观传习所后,将李卜的资料发在朋友圈,一位安徽文友在我朋友圈评论说,他喜欢《夫妻识字》与《兄妹开荒》当年在部队看过;可见李卜创作的《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已经在全国走红了。可是这样一位人民艺术家竟然低调成家乡人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认识他……</p><p class="ql-block">他虽然离开近60年了,但他从事终生的艺术事业将永存,他亲手引植的眉户剧之花,将在人民戏曲百花园中开得更加瑰丽多姿。也希望鄜州人民记住这位从鄜州大地走出的艺术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