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榜样力量 践行初心使命》榜样就在我们身边(01)

澄怀观道

<p class="ql-block">呢 称:澄怀观道</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9187735</p><p class="ql-block">图 片:致谢网络</p> <p class="ql-block">  夏日的风掠过桂西的群山,漫山的砂糖橘缀满枝头,像一串串橙红的灯笼,映得百坭村的山路亮堂堂的。村民们弯腰采摘时,总会下意识望向村口那条蜿蜒的路——四年前的那个雨夜,有个扎着马尾、背着帆布包的姑娘,就是从这里匆匆出发,却再也没能回来。她叫黄文秀,是这片土地上永远年轻的“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战场上,一朵永远绽放的木棉花。</p> <p class="ql-block">  2018年的春天,百坭村的老人们还记得,那个从北京来的“高材生”第一次进村时的模样。27岁的黄文秀,穿着运动鞋,裤脚沾着泥点,手里攥着个磨了边的笔记本,挨家挨户地敲门。“阿婆,我是新来的驻村书记黄文秀,想跟您聊聊家里的情况。”可大多时候,她得到的是沉默——山里人见过太多来“镀金”的干部,谁也不信这个说话还带着点学生气的姑娘,能真为村里办实事。</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去贫困户黄大叔家,黄文秀就吃了“闭门羹”。黄大叔老伴早逝,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前些年种砂糖橘亏了钱,便索性破罐破摔,整天在家喝酒。黄文秀站在门外,隔着门板喊:“大叔,我知道您心里难,可日子总得过下去。您要是信我,咱一起想想办法,说不定砂糖橘能变成‘致富果’呢?”门里没动静,她就坐在台阶上,从村里的气候聊到市场的行情,从孩子的教育说到未来的打算,直到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门才“吱呀”一声开了条缝。那天之后,黄文秀成了黄大叔家的常客,帮他修剪果枝、联系农技专家,甚至自己掏钱帮他买肥料。当第一批砂糖橘卖出好价钱时,黄大叔攥着崭新的钞票,红着眼眶对黄文秀说:“姑娘,以前我觉得日子没盼头,是你让我知道,咱山里人也能活出样儿来!”</p> <p class="ql-block">  百坭村山高路远,19个村民小组散落在大山深处,最远的屯子开车要走两个小时,再徒步一个小时才能到。黄文秀的帆布包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笔记本、手电筒和晕车药。笔记本上,记着每家每户的致贫原因、发展需求,甚至连谁家孩子要上学、谁家老人要体检,都记得清清楚楚;遇到雨天路滑,手电筒就是她的“眼睛”,好几次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路上,摔得满身是泥,却笑着说“没事,这点泥不算啥”;山路颠簸,她每次坐车都晕车,却硬是靠着晕车药,把19个屯子走了个遍。有一次,她去最远的弄雄屯走访,回来时天已经黑了,山路又陡又滑,她不小心崴了脚,疼得眼泪都快掉下来。可想到屯里李奶奶还等着她送慢性病的药,她咬着牙,一瘸一拐地走了三个多小时,到家时已经是凌晨。第二天,她又准时出现在村委会,同事们看到她肿得像馒头的脚踝,劝她休息,她却摆摆手:“还有好多事没做呢,等忙完这阵再说。”</p> <p class="ql-block">  在黄文秀的笔记本里,有这样一段话:“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我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为了帮村里发展产业,她跑遍了百色的农业部门,引进了优质砂糖橘品种,还帮村里建起了电商服务站,让山里的水果能直接卖到全国各地;为了让村里的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她联系母校北师大的老师,给孩子们捐图书、捐文具,还组织城里的志愿者来村里支教;为了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她四处奔走争取项目,修通了屯里的水泥路,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慢慢地,百坭村变了——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破败的土房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村民们的脸上有了笑容,眼里有了光。2019年,百坭村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到了2.71%,88户418名贫困户顺利脱贫。</p> <p class="ql-block">  可谁也没想到,这份喜悦没能持续太久。2019年6月16日,百色遭遇强降雨,百坭村多处发生山洪。当时正在田阳县陪父亲看病的黄文秀,心里惦记着村里的防汛工作,不顾父亲的劝阻,执意要赶回村里。“爸,村里情况紧急,我必须回去。等忙完这阵,我再好好陪您。”这是她对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那天晚上,她驾驶的车辆在途经凌云县时,被突如其来的山洪淹没,年轻的生命永远停在了30岁。</p><p class="ql-block"> 当搜救人员找到她的遗体时,她手里还紧紧攥着那个笔记本,上面最后一页写着:“明天要去弄昌屯看看砂糖橘的长势,帮罗阿婆联系住院的事情,还要跟村干部商量防汛的后续工作……”那些没来得及完成的计划,成了永远的遗憾;那些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成了村民们心中最深的痛。</p> <p class="ql-block">  黄文秀走了,但她的精神却像一粒种子,在百坭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村里的干部接过了她的接力棒,继续推进砂糖橘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黄大叔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帮着其他农户一起种果树;孩子们在作文里写道:“我要像文秀姐姐一样,好好学习,将来回来建设家乡。”而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还有无数个“黄文秀”在续写着楷模的故事:张桂梅在大山里创办女子高中,用12年时间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黄大发带领村民绝壁凿渠,用36年光阴引来“生命之水”;廷·巴特尔扎根牧区,用20多年时间让草原重现生机……他们就像一束束光,照亮了脱贫攻坚的征途,也温暖了整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  如今,当我们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回望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总会被这样的力量感动得热泪盈眶——那是扎根基层的坚守,是为民服务的赤诚,是无私奉献的担当。黄文秀用生命告诉我们,楷模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偶像,而是就在我们身边,用平凡的行动书写不凡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 弘扬楷模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里。是上班族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创造价值;是志愿者在社区里默默奉献,传递温暖;是年轻人在基层一线扎根,书写青春。当我们以黄文秀为镜,把楷模精神化作前行的动力,就会发现,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能汇聚成谱写时代华章的磅礴力量。</p> <p class="ql-block">  风又吹过百坭村的山岗,砂糖橘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那个扎着马尾的姑娘,仿佛还在山间奔走,她的笑容,永远留在了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上,也永远刻在了我们的心里。而我们,将带着这份感动与力量,继续砥砺前行,让楷模精神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作者李康忠,笔名澄怀观道,系军队转业干部,国家公务员。自幼对文学怀有浓厚兴趣,多年来始终保持着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的习惯,在笔墨间捕捉生活的温度与意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