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吕的美篇

大吕

<p class="ql-block"> 孝悌兴家基</p><p class="ql-block"> 大 吕</p><p class="ql-block"> 2025-09-1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读《曾国藩全书》,翻开《家书》第一页,指尖便停驻在咸丰六年六月初六《勉在孝悌上用功》的家书上:“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窗外秋蝉渐歇,而书页间百年前曾氏兄弟“夜雨对床”的剪影愈发清晰。当现代家族在财富累积中渐失温度,曾国藩以孝悌为纽带的治家智慧,恰似一盏不灭的灯——照见的不仅是“家齐而后国治”的古训,更是当代人重建精神家园的密钥。</p><p class="ql-block"> 文正公将孝悌具象为“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其家书中为弟择师、为子课读的琐碎记载,实则是以孝悌为基石的家族系统工程。如今我们惊叹“曾国藩家族九代无败子”的奇迹,却少有人察觉,这奇迹的密码就藏在“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的朴素真理里。孝悌从不是道德高标,而是让家族根系深扎大地的养料,如同湖南湘乡荷叶塘的荷藕——表面风平浪静,水下早已盘根错节,方能“出淤泥而不染”。</p> <p class="ql-block">  勉在孝悌上用功</p><p class="ql-block"> [原文]</p><p class="ql-block">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p><p class="ql-block"> 五月底连接三月一日、四月十八日两次所发家信。四弟之信,具见真性情,有困心横虑、郁积思通之象。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矣。</p><p class="ql-block"> 来书往往词不达意,我能深谅其苦。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若诗文不好,此小事,不足计;即好极,亦不值一钱。不知贤弟肯听此话否?</p><p class="ql-block"> 科名之所以可贵者,谓其足以承堂上之欢也,谓禄仕可以养亲也。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诸弟不得,亦可以承欢,可以养亲,何必兄弟尽得哉?贤弟若细思此理,但于孝悌上用功,不于诗文上用功,则诗文不期进而自进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兄国藩手草 六月初六日</p><p class="ql-block"> [译文]</p><p class="ql-block">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p><p class="ql-block"> 五月底接连收到三月一日、四月十八日两次所发家信。四弟的信,充满真情实意,大概是心中苦闷焦虑,想尽快有条出路吧。这件事决不可以求速效,求速效必如拔苗助长,不但无益处,反而有害。只要日积月累,好似愚公移山,终究会有豁然开朗的时候,越求快则越无出头之日。</p><p class="ql-block"> 来信往往词不达意,我深深谅解你的苦处。现在的人都把“学”字看错了。如果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部分学问就在家庭日常生活之中了。在“孝悌”两字上尽力一分便是一分学问,尽力十分便是十分学问。现在的人读书都是为了科举功名,于孝悌伦纪这些大道理,反而好像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记载的,做文章时代圣贤说的,无非是要阐明这个道理。如果事事做得好,即使笔下说不出又有何妨!如果事事不能做,并且有愧于伦理纲纪这些大道理,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只算是个名教中的罪人。贤弟性情真挚,诗文并不见长,何不天天在“孝悌”两字上用功?《礼记》中《曲礼》、《内则》章所说的句句照做,一定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心;对下则兄弟妻儿都蔼然有恩,秩序井然,这真是大学问。像诗文不好的小事,不足以计较;即使写得再好,也不值一钱,不知贤弟肯听这话不?</p><p class="ql-block"> 科举功名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中举足以长辈高兴,做官可以供奉双亲。现在我已得了功名,即使各位兄弟得不到功名,也可以让长辈满足,可以供奉双亲,何必大家都要得功名呢?贤弟如果仔细想一下这个道理,就在孝悌上用功,不必在诗文上用功,则诗文自有出乎意料的长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孝为第一</p><p class="ql-block"> [原文]</p><p class="ql-block"> 祖父大人之病,日见日甚如此,为子孙者远隔数千里外,此心何能稍置!温弟去年若未归,此时在京,亦刻不能安矣。诸弟仰观父、叔纯孝之行,能人人竭力尽劳,服侍堂上,此我家第一吉祥事。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锦绣,竞不能效半点孙子之职;妻子皆安坐享用,不能分母亲之劳。每一念及,不觉汗下。</p><p class="ql-block"> ……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虽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孙,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则我钦佩之至。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谓我是肖子贤孙,殊不知此非贤肖也。如以此为贤肖,则李林甫、卢怀慎辈,何尝不位极人臣,赫奕一时,讵得谓之贤肖哉?予自问学浅识薄,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时虽在宦海之中,却时作上岸之计。要令罢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以服劳,可以对祖父兄弟,可以对宗族乡党。如是而已,诸弟见我之立心制行与我所言有不符处,望时切实箴规。至要至要。</p><p class="ql-block"> [译文]</p><p class="ql-block"> 祖父大人的病情,日甚一日如此,做子孙的远隔数千里外,这颗心哪能稍稍放下!温弟去年如不回去,这时在京,也一刻不能安宁了。诸弟仰着父亲、叔父的纯孝行为,能人人竭力尽心,服侍祖父,这是我家第一等吉祥事。我在京寓,食米肉而衣锦绣,竞然不能尽半点做子孙的职责,妻室儿女都安坐享用,不能分担母亲的劳苦。每次想到这里,就不觉出冷汗。</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靠着祖宗的积德,年少官高,生怕这种情况仅我一生享用就完了,所以教训诸弟及儿子们,但愿成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成为仕宦人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应科举做官而起杂念。如不能看透这层道理,即使是科举高中,仕宦显赫,最终也算不得是祖父的贤肖子孙,算不得我家的功臣。如能看透这层道理,则我钦佩之至。澄弟常常因为我升官受任,就说我是肖子贤孙,殊不知这并非贤肖。如果把这当作贤肖,那么李林甫、卢怀慎这一类人,何曾不是位极人臣,显赫一时,岂能说他们就是贤肖?我扪心自问,学识浅薄,谬居高位,然而我所时时留心的是,我现在虽然人在宦海之中,却时常做好上岸的考虑。要让我罢官家居的那一天,自己可以淡泊无求,妻子可以从事劳动,可以对得起祖父兄弟,可以对得起宗族乡人,如此而已。诸弟如见我所想所为与我说的有不相符处,希望时时切实规劝。至要至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的孝悌教育不仅体现在日常行为规范中,更通过具体的事件和家规细节展现其严谨的治家理念。</p><p class="ql-block"> 以身作则的孝悌示范。曾国藩九个兄弟姐妹,作为长兄,极为重视“身教”的力量。他常年在外为官,但每日必写家书,向父母禀报生活琐事。如他在《致父母书》中写道:“男在京一切平安,惟思亲之心切,夜不能寐。”即便公务繁忙,他仍坚持每月寄银回家,并详细询问父母饮食起居,甚至嘱咐弟弟曾国荃:“母若咳嗽,须速购川贝母研末冲服。”</p><p class="ql-block"> 对子女的孝悌训练。他要求子女从小养成侍奉长辈的习惯。女儿曾纪芬每日需为祖母端茶送水,若未及时完成,则罚抄《女诫》一页。儿子曾纪泽若怠慢祖父,须在祠堂跪诵《孝经》直至悔过。其夫人欧阳氏晚年失明,儿媳郭筠侍奉三年,体现了曾氏家风的孝道传承‌。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训诫:“尔辈若能早起侍奉父母,便是第一等好事。”</p><p class="ql-block"> 对兄弟的孝道约束。他对弟弟曾国荃要求尤为严格。曾国荃曾因战功显赫而骄傲,曾国藩写信斥责:“尔若以功名自满,便是忘本!父母养育之恩,岂可因富贵而轻忽?”并规定兄弟每年须回乡省亲,不得以公务为由推脱。</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通过家规、书信和具体行为,将孝悌融入家族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使“孝悌”成为曾氏家风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  宜和睦尽孝道</p><p class="ql-block"> [原文]</p><p class="ql-block"> 澄侯、沅洪老弟左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然祸福由天主之,喜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不可不洗心涤虑,以求力挽家运。</p><p class="ql-block"> 第一,贵兄弟和睦。去年兄弟不和,以至今冬三河之变。嗣后兄弟当以去年为戒。凡吾有过失,澄、沅、洪三弟各进葴规之言,余必力为惩改,三弟有过,亦当互相箴规而惩改之。</p><p class="ql-block"> 第二,贵体孝道。推祖父母之爱以爱叔父,推父母之爱以爱温弟之妻妾儿女及兰、蕙二家。又,父亲坟域必须改葬。请沅弟做主,澄弟不可过执。</p><p class="ql-block"> 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内间妯娌不可多写铺张。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菜。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余去年在家,未将此二字切实做功夫,至今愧恨,是以谆谆言之。余详日记中,不赘。</p><p class="ql-block"> [译文]</p><p class="ql-block"> 澄侯、沅甫老弟左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然而祸福由上天主管,喜恶由人自主。由上天主管,没什么办法,只得听它的。由人自主,就应尽可能地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天算一天。我们兄弟决不能不慎重考虑,以图尽力挽救家运。</p><p class="ql-block"> 第一,贵在兄弟和睦。去年兄弟不和,以至于有今冬三河之变。以后兄弟应以去年为戒,凡是我有过失,澄、沅、洪三弟都应规劝,我一定尽力改正,三弟有过,也应互相规劝而改正。</p><p class="ql-block"> 第二,贵在尽孝道。由对祖父母的爱戴而爱戴叔父,由对父母的爱戴而爱护温弟的妻妾儿女及兰、蕙两家。另外,父母的坟墓必须改葬。请沅弟做主,澄弟不要固执。</p><p class="ql-block"> 第三,是要实行勤俭二字。家里妯娌之间不要铺张。后辈诸儿要走路,不要坐轿骑马,诸女别太懒,应学烧茶做饭。书、蔬、鱼、猪是一家的生气,少睡觉多做事是一人的生气。“勤”是生动之气,“俭”是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决无不兴盛的道理。我去年在家,未在这二字上切实下功夫,现在很悔恨,所以谆谆言教。其余详记在日记中。不赘述。</p><p class="ql-block"> 勤俭延家</p><p class="ql-block"> [原文]</p><p class="ql-block"> 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起见。……</p><p class="ql-block"> [译文]</p><p class="ql-block"> 凡是天下官宦人家,大多数仅仅一代便享用殆尽,其子孙们开始骄横懒散,继而漂流浪荡,最终死于沟壑,能够有幸延续家声一二代的非常少见。至于商贾巨富之家,勤俭持家的能享用延续三四代。耕读为业之家,谨慎朴实的能延续五六代。孝敬长辈、友善和睦的人家,则能延续十代八代。我今生托赖祖宗累积的德行,得以少年得志,家业发达,却惟恐我一个人享用殆尽,因此教训各位弟弟及侄儿辈,希望共同立志发奋成为耕读、孝悌、与人为善之家,而不愿成为仕宦之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有训:“家之兴衰,在于和睦。”孝道非独奉养,更需以和顺为基。父子相敬,兄弟相让,则家道自然昌隆。曾氏家规中,尤重“和”字。兄弟如手足,若相争则家散;妯娌若相和,则福气自聚。孝在细微处:父母言,耐心听;兄弟难,主动帮。今人常以事业繁忙为由,疏于家庭,殊不知和睦之家,纵贫亦暖;争斗之户,纵富亦寒。曾国藩云:“家和则福自生,孝悌则根基固。”此言警醒后世:孝悌之本,首在和睦。</p><p class="ql-block"> 孝悌为家庭和谐的基石。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强调“孝”不仅是对长辈的物质供养,更需精神关怀。他在家书中常提及“孝友为家庭之祥瑞”,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家族兴旺的根本‌,如,他在母亲去世时毅然辞官丁忧,以尽人子之孝‌。他要求后代“视两叔如父,视叔母如母”,将孝道扩展至整个家族‌。</p><p class="ql-block"> 孝悌的深层内涵。曾国藩将孝悌与家族命运相联系,提出“孝友之家最长久〞的观点,认为孝悌之家可延续十代八代,远超官宦或商贾之家‌。他强调“孝”是“数字1”,缺少这个基础,其他品德都失去意义‌。</p><p class="ql-block"> 孝悌的现代启示。曾国藩的孝悌观强调:感恩意识‌,子女应体谅父母养育之恩,将尽孝视为责任而非负担‌。日常践行‌,通过嘘寒问暖、陪伴等生活细节落实孝道‌。家族传承‌,孝道需代代相传,形成“孝友”家风才能实现家族长久兴盛‌。</p> <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强调“孝悌为家庭之基”,这四字看似简单,却蕴含了中华文化最朴素的智慧。阅读《曾国藩家书》,我深感“孝”不仅是血缘的纽带,更是修身的起点;“悌”不仅是兄弟的礼让,更是治家的根基。曾国藩以“勉在孝悌上用功”告诫子弟,实则是点明了一个真理:家庭的和睦与兴旺,从来不是靠财富的堆砌,而是靠品德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孝为第一,这是曾国藩家训的核心。他言“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亦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但唯有孝心,能让人在纷繁世界中守住本心。今日我们常以忙碌为由疏于尽孝,殊不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往往源于对“即时行孝”的漠视。曾国藩在戎马倥偬中仍不忘写家书问安,这种对孝道的践行,恰是对现代人的一记警钟——孝不在形式,而在心念;不在言辞,而在行动。</p><p class="ql-block"> 宜和睦尽孝道,则揭示了家庭关系的真谛。曾国藩曾说“家和则福自生”,孝悌二字若仅停留于对长辈的恭敬,而忽视兄弟姐妹间的包容,便如无根之木。他劝诫兄弟“勿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正是提醒我们:孝悌的圆满,需要推己及人的胸怀。当今社会,许多家庭矛盾源于利益之争,若能以“悌”为先,以“和”为贵,何愁不能化解干戈?</p><p class="ql-block"> 勤俭延家,是孝悌精神的延伸。曾国藩视“勤以持家,俭以养德”为传家之本,因他明白:真正的孝悌,不仅在于当下的奉养,更在于为子孙留下可持续的家风。奢侈挥霍或许能逞一时之快,但唯有勤俭能让家族历久弥新。反观当下,不少家庭因溺爱子女而败家,或因贪图享乐而伤德,岂不背离了孝悌的初衷?</p><p class="ql-block"> 合上《家书》,掩卷长思。曾国藩的孝悌之道,实则是为现代人开了一剂良方: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或许无法日日承欢膝下,但可常怀感恩之心;或许难以事事兄弟同心,但可常存谦让之念。孝悌兴家,不在宏大的仪式,而在日常的细节;不在丰厚的物质,而在精神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都能以孝为灯,以悌为路,让家庭成为心灵的港湾,让家风成为社会的清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创立者与统帅,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和“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谥号“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