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道里中央大街,欧陆建筑艺术的宝库——我的大东北之行22

寒冰11332022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9月18日上午</p><p class="ql-block">地点黑龙江哈尔滨市</p><p class="ql-block">景点:圣索非亚大教堂</p><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欧陆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抗洪经验塔及斯大林公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9月17日,我们一行从森林城市加格达奇出发,经过七个多小时的行程,来到冰城哈尔滨入住道外三棵街春天连锁宾馆,9月18日开始我们在东北之行最后一天的三个时段四个景点的行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图为哈尔滨标志性建筑——龙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哈尔滨建城历史:</b></p><p class="ql-block">沙俄与伪满时期重点</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的近代建城史与沙俄殖民扩张紧密相关。1896年《中俄密约》签订后,沙俄获得中东铁路修建权,哈尔滨因地处铁路枢纽成为建设中心,1898年被定为铁路工程局驻地,开启快速城市化进程,大批俄国人涌入,带来了西式建筑与文化,奠定城市早期风貌。</p><p class="ql-block">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哈尔滨成为白俄侨民聚集区,同时民族工商业逐渐发展。1932年,日军占领哈尔滨,次年伪满洲国成立后,哈尔滨沦为其“特别市”。日伪当局推行殖民统治,将城市纳入“满洲开发计划”,重点发展军工、机械等产业以服务战争,同时实施严酷的思想管控与经济掠夺。</p><p class="ql-block">这两个时期虽给哈尔滨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初步框架与多元文化印记,但本质上是殖民与侵略背景下的被动发展,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创伤。</p> <p class="ql-block">9月18日上午,我们一行在抵达哈尔滨的第一站,第一个景点是圣索菲亚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建造历史</b></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1907年,由沙俄建筑师克亚西科夫设计,为满足中东铁路沿线俄国东正教徒的宗教需求而建。</p><p class="ql-block">建筑初期为木结构,后于1923年开始扩建,采用砖石结构,1932年竣工。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拜占庭式、俄罗斯式等元素,巨大的洋葱头穹顶、金色十字架与红砖立面极具特色。</p><p class="ql-block">在历史变迁中,它见证了哈尔滨的殖民历史、城市发展,如今是哈尔滨的地标建筑和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建筑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同时融合了俄罗斯建筑元素。</p><p class="ql-block">其核心特征是巨大的洋葱头穹顶,主穹顶高32.7米,顶部金色十字架直指天际,周围环绕着四个小穹顶,形成层次丰富的穹顶群,极具视觉冲击力。建筑主体以红砖砌成,立面装饰有精美的雕刻、拱券和壁龛,细节处可见俄罗斯建筑的细腻工艺。</p><p class="ql-block">整体风格庄重典雅,既体现了拜占庭建筑的宗教神圣感,又因俄罗斯元素的融入而富有地域特色,是哈尔滨多元建筑文化的标志性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俄罗斯东正教是东正教的重要分支,源于拜占庭东正教在俄罗斯的传播与发展。988年基辅罗斯受洗后,其逐渐成为俄罗斯主要宗教,在文化、政治领域影响深远,建筑、艺术(如圣像画)等方面留下诸多遗产,像圣瓦西里大教堂就是其建筑代表。它重视宗教仪式与传统,教会组织层级分明,与俄罗斯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是俄罗斯文化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信徒精神生活及社会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b></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周边建筑都具有很明显的欧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爱人在圣索菲亚广场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第二景点:漫步中央大街欧式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中华街的曼哈顿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图为马迭尔集团旗下的大饭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尔滨马迭尔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品牌,1906年,俄籍犹太人约瑟·开斯普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建立了马迭尔宾馆,它是当时远东地区最时尚、最高档的中国第一家涉外宾馆,马迭尔宾馆的建筑风格为新艺术风格,是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马迭尔冰棍更是其代表性产品,采用古法配方,精选优质奶源,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醇厚,成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新名片。此外,马迭尔还涉足餐饮、面包、肉灌产品等领域,形成了集宾馆服务业、食品加工业及休闲旅游度假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格局。</span></p> <p class="ql-block">曼哈顿大酒店楼下的波特曼西餐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哈尔滨中央街欧式建筑风格与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中央街的欧式建筑融合多种流派,呈现鲜明的异域风情与时代印记。</p><p class="ql-block">风格上兼具多样性与统一性,以新艺术运动风格为主,搭配少量折衷主义与巴洛克复兴风格。新艺术运动特征尤为突出,建筑立面多采用曲线造型,装饰有铁艺花纹、植物卷草纹样,窗户多为拱券或弧形设计,尽显灵动柔美。</p><p class="ql-block">部分建筑融入折衷主义元素,将不同时期欧式建筑的柱式、山花等符号拼接运用。整体布局紧凑,建筑与街道尺度协调,色彩以暖黄、浅灰为主,搭配深色铁艺构件,形成典雅和谐的视觉效果,成为哈尔滨欧式建筑风貌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上的巴拉斯美食城</p> <p class="ql-block">位于道里区的中央书店,也是一栋很有特色的欧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马迭尔宾馆大楼</p> <p class="ql-block">创办于1906年的马迭尔冷饮厅,这里的老冰棍现在是五元钱一根,卖的就是一个名牌而已</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文创市集大楼</p> <p class="ql-block">百年品牌马迭尔旗下的多个商铺都集中在这栋欧式大楼里</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的街面都是用花岗岩砖厚达20厘米左右,铺切而成,据说是从1923年到1932年期间建造的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哈尔滨当地导游小张给我们介绍说,看到中华中央大街上的这些花岗岩块(比砖头小一点,立砌),你会想到一个商业名词“什么叫出口转内销”,这些砖是从原苏联的远东地区买来的,售价是一块砖1美元,(不够准确,资料介绍是一个银元)当初这些花岗岩石块的实际产地牡丹江(资料介绍是阿城),离哈尔滨并不远,价格也不高。这一倒手就让那些境外的商人们赚的盆满钵满。以下是我通过AI搜索得到的答案:</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其街面道路的花岗岩以独特的“面包石”著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i>这些花岗岩面包石长约18厘米、宽约10厘米、高约12厘米,形状如俄式小面包。它们于1924年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铺设。石材取自哈尔滨阿什河(今阿城区)。当时一块面包石价值一银元,整条街约铺有87万块,造价高昂,历经近百年车碾人踏,仍密实精巧,成为中央大街欧式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i></b></p> <p class="ql-block">街头大型雕塑作品“马拉车”</p> <p class="ql-block">爱人在松浦达利亚俄式餐厅大楼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的欧式雕塑</p> <p class="ql-block">建于1922年的万国洋行大楼</p> <p class="ql-block">鉴于上世纪初期的俄式餐厅Tadaoc(塔道斯)</p> <p class="ql-block">CCB建融家园大楼顶上的三尊欧式雕塑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冰城印象大楼门厅外的装饰具有典型的欧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中俄国际商城大楼</p> <p class="ql-block">中华街上一家餐馆的室内墙面装饰</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百盛大楼</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靠近抗洪纪念塔处的俄罗斯食品超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哈尔滨防洪纪念塔位于道里区中央大街北段、斯大林公园中部,是为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而建,1958年7月3日修建,同年11月13日落成。由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高22.5米,由中央塔身和背景回廊组成,塔基两层台阶分别标示1932年和1957年洪水最高水位,塔身有浮雕和群像,是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和抗洪精神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第三景点,哈尔滨人民抗洪纪念塔及斯大林公园头围顺丽在松花江边的抗洪纪念塔,主要是为纪念1957年松花江抗洪胜利而修建的但此后后,还有1998年,两次大的洪水均超过1957年的大洪水</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哈尔滨松花江发生的三次大洪水分别在1957年、1998年和2013年。最后一次是2013年。</p> <p class="ql-block">1957年哈尔滨松花江洪水的最高水位是112.30米。1998年哈尔滨松花江洪水的最高水位是120.89米</p> <p class="ql-block">2013年8月26日,松花江哈尔滨站出现洪峰,水位119.49米,洪峰流量10400立方米/秒,洪水量级为15年一遇</p> <p class="ql-block">纪念他他几处有分别有三次洪水的水位线,最高的是1998年的大水</p> <p class="ql-block">抗洪纪念塔塔身上的浮雕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哈尔滨斯大林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是顺堤傍水建成的带状形开放式公园</p><p class="ql-block"> • 历史沿革:公园始建于1953年,原名“江畔公园”,50年代以前,这里是铁路专用线和航运码头,后为纪念中苏友好而更名为斯大林公园。</p><p class="ql-block"> • 地理位置:南邻中央大街、北临松花江、东起松花江铁路大桥、西至小九站,全长1750米,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对岸与太阳岛风景区隔江相望。</p><p class="ql-block"> • 公园特色:以防洪纪念塔为中心,建筑风格仿造俄罗斯古典式,园内有“五色草花坛”,以及“天鹅展翅”“三少年”“起步”等十六组艺术雕塑。此外,还建有体育馆、青年宫、浴场、江上俱乐部等体育文化娱乐场所,夏季可纳凉、乘船,冬季可赏冰灯、玩冰雪项目,是哈尔滨的象征和著名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公园江边上的垂柳树</p> <p class="ql-block">江边公园人流如织</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公园少先队员雕塑作品</p> <p class="ql-block">斯特林公园,梅花鹿雕塑</p> <p class="ql-block">那人和赵妹在松花江边合影留念背后的江堤岸是太阳岛公园</p> <p class="ql-block">  爱人的背后是松花江铁路大桥</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图中并行的两座桥,一座是松花江铁路大桥(关东铁路桥),另一座是松花江特大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松花江铁路大桥建于1900年,是哈尔滨第一座跨江桥梁,为中东铁路的重要工程,见证了哈尔滨的近代历史,如今已成为铁路博物馆和网红打卡地。旁边的松花江特大桥是现代化的公铁两用桥,集铁路、公路功能于一体,采用拱形设计,造型现代大气,是松花江上新的交通枢纽,既承担着繁忙的运输任务,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现代感,两座桥一古一今,在松花江上形成独特的景观,诉说着哈尔滨的发展变迁。</b></p> <p class="ql-block">同行闺蜜们在抗洪纪念塔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她们在松花江畔四大林公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