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镇江“三山一渡”(上)

horse

镇江是江苏省辖地级市,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诞生了刘勰、沈括、茅以升等许多万古流芳的人物,拥有《昭明文选》《文心雕龙》《梦溪笔谈》等传世巨著,留下众多历史遗存、诗文典籍和传说故事。镇江,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韩世忠抗金、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等事件均发生于此。 第一次到镇江,探访此地的核心文化旅游品牌“三山一渡”,它由金山、焦山、北固山和西津渡组成,以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融合闻名,涵盖佛教禅林、三国遗迹、书法碑刻与千年古渡等多元文化元素,是国家AAAAA级景区。 首站,北固山。此次下江南,将镇江作为主要游览地之一,主要受辛弃疾的两首千古名词的影响。镇江古称京口,辛弃疾65岁任镇江知府时,积极备战抗金。他登临北固山,写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传世之著,使北固山成为承载家国情怀与历史追思的文化地标。 北固山下的北固湾,紧邻长江,走在去往北固山门木栈道上,可近距离观赏长江风貌,只见水光接天,飞鸟翱翔。这里山水相依,景色如画,是自然与历史交融的绝佳之地。 走进北固山,沿着东吴古道向上攀登。这条古道是北固山的一条历史悠久的石阶路,沿城墙修建,全长约200米,作为东吴政权中心区域的重要通道,该古道见证了1800年的历史变迁,曾发生众多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 北固山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名山,以“甘露寺刘备招亲”等典故闻名。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因建寺时恰逢甘露降世而得名。寺庙依山而建,采用“以寺镇山”的独特建筑手法,形成“寺冠山”的壮丽景观。甘露寺屡废屡建,规模虽不大,名气却不小,古往今来,来镇江的游客,都喜欢到此一游,寻访当年刘备招亲的遗迹。 甘露寺下有一面很大的影壁,镶嵌着“甘露流芳”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甘露寺历史地位的写照,也是镇江新24景之一。 <p class="ql-block">‌北固山铁塔‌又名甘露寺铁塔,是北固山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宝历元年(825年),现存残塔为宋明两代遗构,以铁仿木楼阁式八角形结构著称,兼具佛教艺术与冶铁技术价值。现存基座及一、二层为宋代原物,三、四层为明代补铸。‌‌塔身铭文含宋代“国界安宁”北魏体字及明代文官称谓,体现宋明冶铁技术巅峰。‌‌它是全国仅存六座古铁塔之一,是山巅标志性建筑,承载“天下第一江山”的文化意象。</p>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登临北固山,被其临江险固的景色所震撼,挥毫泼墨,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北固山自然美景的赞美,更赋予了它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一题词成为北固山得名的重要依据,但原碑已失,现存石刻为宋代吴琚所书,清代勒石而成。属国家5A级景区北固山的组成部分。 祭江亭又名北固亭,是北固山北峰石崖之巅的历史遗迹,现存主体为清代重建的石柱方亭,花岗岩材质,亭内保留青石方桌及鼓形石凳,镌刻有"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楹联‌。这个亭子非常有名,除了三国孙尚香祭夫投江典故外,更有名的是,辛弃疾两次登上北固山,在北固亭内,写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千古名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首词使北固亭(即祭江亭)成为南宋词坛的地理标志‌。北固楼,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始建于东晋咸康年间,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建筑,现存北固楼为2012年重建的宋式仿古建筑,采用全木榫卯结构,高19.9米,共三层。 两年后辛弃疾又一次登临北固山,写下更为厉害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不相伯仲。 毛泽东主席对辛词尤为推崇,他手书的辛弃疾“北固双璧”——《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部书法作品悬挂于北固楼首层大厅高墙。辛弃疾登临北固楼所作的两首词,被誉为爱国主义文学双璧,不仅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经典篇目,更使北固楼名扬天下‌。 登顶北固楼,晀望长江,水面宽阔,江天浩渺,正是辛弃疾笔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p class="ql-block">多景楼是宋代郡守陈天麟于唐代临江亭故址创建的仿古楼阁,楼名取自李德裕“多景悬窗牖”诗句,“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由大书法家米芾题写。作为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岳阳楼、黄鹤楼齐名‌。宋元名家如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在此留下诗作,现存建筑与北固楼共同构成核心景观群,是镇江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p> 北固山,虽然只是海拔仅50余米的小山,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在游览完这座名山后,弄明白了它为何赢得“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看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古话是有道理的。 金山是江苏最著名的景区之一,在“镇江三山”中名气最大,以“寺裹山”的独特建筑风格和深厚佛教文化闻名,核心景点包括金山寺、慈寿塔等,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价值。历代文人如苏轼、王安石等留下题咏,传说《白蛇传》“水漫金山”及梁红玉击鼓抗金故事均源于此。 金山濒临长江,原为长江中间的一个小岛屿,清代因泥沙淤积与南岸相连。其形胜天然,被誉为“江心一朵芙蓉”,宋代沈括诗句“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南江北镜里天”即描绘其景。‌唐代高僧法海在此修寺掘得黄金,皇帝赐名“金山”。 <p class="ql-block">‌镇江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南朝梁武帝设水陆法会,唐代成为禅宗名刹,清代列为中国四大名寺之一。‌‌寺庙前牌楼的中央悬挂着一块“江天禅寺”的匾额,这块匾额是清代康熙皇帝在随太后前来金山寺祈祷时亲笔题写的。匾额的边框装饰着九条龙环绕着祥云,显得威严而神秘。</p> 金山寺山门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清同治八年重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子还是明代遗留。墙上刻有“东晋古刹”四个大字,为赵朴初题写。 清康熙帝虽然御题“江天禅寺”,但千余年来,镇江人仍然习惯称之为“金山寺”。如今寺庙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山门前终日香火缭绕。 我不信佛,但对名胜古建感兴趣。金山寺打破中国传统寺庙坐北朝南、寺分三路的布局模式,建筑群依山势而建,大门西开正对长江。寺内主要建筑如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均散布于山体之上,形成“山裹寺,寺即山”的独特景观,远观只见寺庙不见山。 寺内通过廊、檐、石级等巧妙串联,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的布局。例如大雄宝殿与藏经楼、方丈室等建筑通过廊道相连,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 金山寺中有很多名人古迹,书法石刻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与镇江金山寺有着不解之缘,他多次到访此地,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与故事。玉带亭苏东坡题诗碑刻。 法海洞是镇江金山寺核心景区内的天然石洞,为唐代高僧法海禅师(裴文德)的苦修场所,现存法海禅师跮足端坐的石像。内部保留唐代岩壁肌理,入口处可见明清时期加固的石砌拱门。法海禅师849年出家后至金山寺修行,驱蟒重建寺院,被尊为“开山初祖”。其驱伏白蟒的事迹与《白蛇传》中“水漫金山”情节融合,成为民间传说重要素材。 ‌ 登上金山之巅,高耸的慈寿塔格外引人注目,它是金山风景区以及镇江市的标志性建筑,高36米,为砖木结构的八面七级古塔‌。其历史可追溯至1400多年前的齐梁时期,历经了无数次盛世与战乱的考验,虽多次遭受破坏,但又被人们一次次重建,屹立至今。现存塔体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募资重建‌。 宋代王安石曾以“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描绘其观景之妙‌。在镇江人的心中,慈寿塔已然成为故乡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与回忆。 江天一览亭(又名留云亭、吞海亭)是金山寺最高处的核心景观,亭内的“江天一览”石碑是清代康熙皇帝题写的御碑,碑文为1685年康熙陪同母亲游览金山时当场题写,后由两江总督曾国藩于1871年复建刻碑。这里是长江流域重要观景平台,东望可见焦山、北固山组成的"镇江三山"胜景,西观长江航道百舸争流。 金山湖,毗邻金山寺,由长江170年自然演变形成,属于长江与运粮河交汇处的河漫滩湖泊。站在金山之巅,可以看见长江及与之相连的金山湖美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江南诸多存留下来的寺庙中,名气最大的当数镇江金山寺,历经千年,香火依然旺盛。这里有众多的传说故事和名人古迹,彰显历史的厚重。金山寺的美,不仅在于山,更在于寺。来到这里,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那层层叠叠、飞檐斗拱的庙宇古建筑,诉说着金山寺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