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与太白共赴月华约

蒙胤合

文|蒙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檐角的铜铃被晚风拂得轻响时,我正将最后一盏青瓷酒樽摆上庭院里的石桌。案上的桂花糕还冒着温软的香气,瓷碟旁摊开的《李太白全集》泛着微黄的纸光,书页间夹着的那片去年中秋捡的桂花瓣,脉络依旧清晰。抬头望时,一轮圆月已从黛色的山巅缓缓升起,清辉如练,漫过墙头的藤蔓,将整个小院浸在一片银白里 —— 这样的月色,最该邀一位懂月的人共饮,而千百年间,若论与月的缘分,谁能及得上那位 “天子呼来不上船” 的李太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桌上的酒是新酿的桂花酒,澄澈的酒液里浮着几瓣金黄的桂蕊,倒在杯中时,竟似盛了半杯月光。我想起太白在《月下独酌》里写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此刻我虽有花有酒有月,却也如他当年一般,少了个能对饮的知己。正怅然间,忽闻院外传来一阵清朗的笑声,伴着木屐踏在青石板上的 “嗒嗒” 声,那声音不疾不徐,却带着一股洒脱不羁的意气,竟让我心头一跳 —— 莫不是真的有客自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起身推门时,只见月光下立着一位身着白衫的男子,长发用木簪松松挽着,腰间悬着一柄长剑,剑穗上的红丝在风里轻轻摇曳。他见了我,先是拱手一笑,声音如清泉漱石:“在下李白,闻此间月色正好,特来叨扰一杯,不知主人家肯否?” 我愣在原地,半晌才回过神来,忙侧身让他进门:“太白先生驾临,寒舍蓬荜生辉,只是不知先生何以寻到此处?” 他随我走进庭院,目光落在石桌上的酒樽与书卷上,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月色为引,酒香为媒,再加这册《太白集》,便是再好的路标也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待他落座,我为他斟满一杯桂花酒,他接过酒杯,却不急于饮下,而是举着杯子对着月光轻轻晃动。只见杯中月色流转,与酒液交融在一起,竟似有了生命一般。“好月色,好酒!” 他赞叹一声,随即仰头饮尽,酒液顺着他的唇角滑落,沾湿了衣襟,他却毫不在意,只笑着抹了抹嘴,“此酒甘醇,倒让我想起当年在长安的日子。那时玄宗赐我金樽酒,贵妃为我研墨,高力士为我脱靴,何等快意!只是后来才知,那长安的月色虽亮,却不如这乡野间的月色自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起他写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那是他在长安最风光的时刻,可这般风光背后,却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愤懑。便问道:“先生当年离开长安,可有遗憾?” 他闻言,又给自己斟了一杯酒,望着天边的圆月,眼神忽的变得悠远:“遗憾?或许有过吧。毕竟那是我年轻时一心向往的地方,总想着能在那里施展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看,当年我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气去的长安。可后来才明白,有些地方,再繁华也留不住一颗向往自由的心。就像这月亮,它照过长安的宫阙,也照过江南的水乡,从来不会为谁停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说这话时,风恰好吹过庭院里的桂树,细碎的桂花簌簌落下,落在他的白衫上,也落在酒杯里。他伸手接住一瓣桂花,放在鼻尖轻嗅,忽然笑道:“说起江南,我倒想起在扬州的日子。那时我年轻,带着一把剑,一壶酒,游遍了江南的山山水水。有一次在洞庭湖上,月色洒满湖面,我驾着小船,随波飘荡,竟忘了时间。后来兴起,便对着月亮唱了一首《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你看,那时候的月色,多像一面从天上飞下来的镜子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听着他的话,仿佛也跟着他回到了那个月夜的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皎洁的月光,还有他泛舟湖上的身影,那般自在,那般洒脱。正出神时,他忽然问道:“你可知我为何最爱月亮?” 我摇了摇头,他便接着说:“因为月亮是最懂人心的。得意时,它陪你‘会须一饮三百杯’;失意时,它陪你‘举杯邀明月’。无论你在天涯海角,只要抬头,总能看见它。就像我当年被贬夜郎,一路上颠沛流离,可每当夜晚看见月亮,心里的委屈就少了许多。我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其实也是在安慰自己,明月会把我的心事带到远方,也会把远方的思念带回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着,他又饮下一杯酒,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眼神却愈发明亮。“还记得那年在敬亭山,我一个人坐了很久,看着天上的飞鸟渐渐远去,身边的云彩也慢慢飘走,只有那轮月亮,一直陪着我。于是我便写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实那时候,月亮也在陪着我呢,只是我没好意思写出来。” 他说着,自己先笑了起来,那笑声里没有丝毫的落寞,反而满是与自然相融的惬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为他续上酒,轻声问道:“先生一生漂泊,去过那么多地方,见过那么多月色,哪一处的月色最让您难忘?” 他闻言,沉默了片刻,似乎在回忆那些过往的岁月。过了一会儿,他才缓缓说道:“最难忘的,或许是在峨眉山的月色吧。那年我年轻,第一次离开家乡,在峨眉山住了几日。夜晚站在山顶,看着月亮从峨眉山的峰峦间升起,清辉洒满山间的竹林,溪水潺潺,伴着虫鸣,那般宁静,那般美好。后来我离开峨眉山,便写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那时候的月色,就像刻在我心里一样,无论走多远,都忘不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怀念,我仿佛能看见那个年轻的李白,背着行囊,站在峨眉山巅,望着初升的明月,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而如今,坐在我面前的他,虽已历经沧桑,却依旧保留着那份赤子之心,就像那轮明月,无论经历多少阴晴圆缺,始终明亮如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渐渐深了,月光愈发皎洁,将庭院里的一切都照得如同白昼。石桌上的酒已经换了三壶,桂花糕也少了大半,可太白的兴致却丝毫未减。他时而举杯邀月,时而低声吟哦,时而又与我说起他过往的趣事 —— 说他在庐山看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震撼;说他在敬亭山听松涛,“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的清幽;说他在金陵与友人分别,“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的不舍。每一件事,每一首诗,都与月色有关,都带着他独有的洒脱与深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忽然想起他写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此刻,我与他共坐月下,共饮一壶酒,共话千年事,不正是 “共看明月皆如此” 吗?千百年前,他独自对月饮酒,写下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千百年后,我在同样的月色下,与他隔空对谈,感受他的情怀。这月色,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也连接了我与他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饮了几杯酒,太白的眼神渐渐有些迷离,他望着天边的圆月,忽然轻声吟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愣了一下,这是东坡先生的词句,他竟也记得。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道:“东坡也是个懂月的人,他的词句,我喜欢。其实无论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 月亮是思念的寄托,是情感的纽带。无论相隔多远,只要看着同一轮月亮,就像亲人朋友在身边一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风吹过,带来阵阵桂花香,太白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走到庭院中央,对着月亮张开双臂,仿佛要将整个月色拥入怀中。“时间不早了,我也该走了。” 他转过身,对我拱手道别,“今日与君共饮,甚是畅快,这月色,这酒,我都记下了。” 我心中不舍,却也知道,他本是洒脱之人,不会为谁停留。便取出一本崭新的诗集,递到他手中:“先生,这是晚辈手抄的您的诗作,就当是今日的赠礼,望先生笑纳。” 他接过诗集,翻开看了几页,眼中满是欣慰:“好,好!没想到千百年后,还有人记得我的诗,还有人与我共赏这轮明月。足矣,足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说完,便转身向院外走去,木屐踏在青石板上的声音渐渐远去。我站在门口,望着他的身影消失在月光里,仿佛一场梦。可石桌上的酒樽还留着他的温度,书页间的桂花瓣还带着他的气息,天边的圆月依旧明亮,就像他从未离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回到石桌旁,给自己斟了一杯酒,举着杯子对着月亮,轻声说道:“太白先生,今日之约,晚辈毕生难忘。若有来生,还愿与您共赴这月华之约,共饮这桂花之酒。” 月光下,酒液里的月影轻轻晃动,仿佛在回应我的话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渐深,庭院里静悄悄的,只有铜铃偶尔发出几声轻响。我坐在石桌旁,翻看着手抄的诗集,每一首诗里都有月色,每一首诗里都有太白的身影。忽然明白,其实太白从未离开过,他就藏在每一轮明月里,藏在每一句诗里,只要我们抬头望月,只要我们轻声吟哦他的诗句,他就会回到我们身边,与我们共赴这千年不变的月华之约。</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蒙鼎 原名蒙云龙,瑶族,80 后,生于广西巴马长寿之乡,大学文化,第十一届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