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门口的风波</b></p><p class="ql-block">江苏葑门金某,早上在大门口转悠的时候,吹过来了一点凉风,感觉有一点冷,不一会儿,眼、嘴就歪了,话也说不出来了。家人吓坏了,赶紧把他扶到屋里床上躺下,急忙派人去请当地名医徐灵胎。徐灵胎来了一看,只见金某“身体僵硬,脸红,气喘,目瞪,脉大”。徐灵胎开了祛风清痰清火的方子,家人看了,有点犹豫不决。因为在当时,凡是风症的病,大家都认可以人参、柴桂、附子为主的方子,因为风寒吗,当然要用热药攻之。家人说,徐先生,我们多给你些银子,你能不能在这住几天,等病好了再走。徐灵胎笑了,说我可不是江湖郎中,我不要那么多钱,我只挣我的出诊费就可以了,多一两银子我也不要。徐灵胎也看出了家人的顾虑,说我知道你们的想法,不过如果现在用一些热性的药,那必死无疑,请你们相信我,用我开的药试试,出了事我负责。另外还嘱咐家人,如果病人醒了,不服药也可以,说完就回家了。徐灵胎是当地名医,离葑门也不远,家人虽然有点犹豫,还是按徐灵胎的药方抓药了。一个多月后,金某带着礼物到徐灵胎家表示感谢,果然就是服了徐灵胎开的三副药就好了,没有再服其他药。徐灵胎又问了问病情,金某说胳膊还有点麻,膝关节还不利索,徐灵胎就又给金某开了点膏方调养,后来金某的病就全好了。金某在大门口受风寒,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说的“虚邪贼风”,治这种“虚邪贼风”用辛热的药不对,用滋阴的药更不对,应该用辛凉的药,配以甘温的药,这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说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吃出来的毛病</b></p><p class="ql-block">盐运使王叙揆,在长芦盐场工作,后来罢官,回到了老家闲居。王叙揆每次见到徐灵胎都说,徐大夫啊,我的手啊脚啊有时麻,咳嗽痰也多。徐灵胎给他说,是这样啊,你身体较胖,应酬又多,免不了喝酒吃肉就多,长此下去,会出大问题的,还是节制一点好。王叙揆作为盐运使,虽然罢官了,在当地朋友故旧很多,每天应酬不断,大吃大喝自是家常便饭,早把徐灵胎的话抛到脑后了。有一天,王叙揆忽然晕倒了,小便失禁,口紧不能说话,手指蜷缩不能伸直,喉咙里呼啦呼啦响,症状吓人。家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然后又派人去请徐灵胎,徐灵胎离得稍微有点远。附近来的大夫开出了人参、附子、熟地等药,药都熬好了,正要让病人喝的时候,徐灵胎来了。谢天谢地,幸亏徐灵胎来了。徐灵胎来了一看,“脉洪大有力,面赤气粗”,这是痰火充实,诸窍皆闭,如果此时服用人参、附子,会要命的。徐灵胎开出了小续命汤去桂、附,加生大黄一钱,这个生大黄太生猛,徐灵胎怕家人害怕担心,就假称这是其他药加了进去。就这个药方,王叙揆的亲戚朋友一看,炸锅了,纷纷摇头,说这个方子简直是匪夷所思,怎么能这么开药方。但王叙揆的母亲一直比较相信徐灵胎,这也是徐灵胎在当地积累下的名声,老母亲坚持用徐灵胎的方子。按徐灵胎的方子服了三剂,王叙揆能出声了,服到五剂的时候,王叙揆已经能说话了。徐灵胎又开了消痰养血的药方,一个月后,王叙揆就痊愈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喝出来的毛病</b></p><p class="ql-block">张由巷的刘松岑,40岁出头,喜欢喝酒,有几个酒友,几个人经常在一块喝酒,不用说,喝必喝多。徐灵胎知道后,劝了几次,奈何听不进去,也是有酒瘾了。这年大年三十,今天怎么能不喝点呢,但是一看,家里没酒了,于是就去附近店里沽酒。过去的酒都是散装酒,银子呢大部分都是散碎银子。刘松岑就用店家的称称银子有多少,看能买多少酒。忽然就发现自己的手不灵便了,发抖,进而扑通就摔倒了,不能说话也不认识人了,“口噤不知人”,周围邻居七手八脚把刘松岑抬回了家。大年三十晚上,都在家过年呢,估计也没法请大夫。第二天一早,大年初一,赶紧派人把徐灵胎请了过来。估计是实在是没办法了,哪个大夫也不会在大年初一给人看病的。徐灵胎估计也有这个顾虑,抹不开面子就去了。到了刘家,给他家人了几粒“至宝丹”,并且嘱咐家人,别再服其他药了,说完就走了。一直到初五,徐灵胎想着该去刘松岑家了,不去太说不过去了。去了一问,家人竟然没有给刘松岑服用至宝丹,为什么没有服呢?可能家人觉得徐灵胎当时也就应付一下,没有开药方,给几粒丹药有什么用,所以就没有服用。徐灵胎这时候再看病人,“脉弦滑洪大,半身不遂,口强流涎,乃湿痰注经传腑之证”,徐灵胎不假思索就开了化痰祛湿的方子。就这样慢慢调理了一个月,除了半边手和脚还不太利索,说话也不太清楚外,其他症状都消失了。这次得病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刘松岑原先没有生育子女,没想到这次病愈之后,小妾接连给他生下一儿一女,你说奇不奇。而且刘松岑寿命也不短,活到了73岁。徐灵胎认为但凡经络筋骨的病,都是形体的病,不能除根,但是不影响寿命。如果非要求治好,那就要用重药猛剂,这又必然会减人的寿命。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相信徐灵胎的这种说法,对这种说法还非常抵触,于是那些普通的大夫就会迎合大家的心理,会开些温补的药,这些人吃了温补的药后,没有不死的,即使吃死了,大家还认为药没错,是这病治不好。正所谓“人参杀人人不知,大黄救人人不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出门靠朋友</b></p><p class="ql-block">西门外汪某,新年正月出门办事情,出门估计没看黄历,路上遇到朋友,双手一举作揖,还没有说出“别来无恙乎”的话,就扑倒在地了。朋友一下子懵了,不用行这么的大礼吧,低头一看,原来汪某已昏倒在地,“口噤目闭,四肢瘫痪,”朋友赶紧找人帮忙抬了回去,汪某此时已经不省人事了。家人赶紧去请大夫,大夫来了一通望闻问切,马上开方子,方子还是以人参、熟地等药为主,喝了药之后,病情却越来越严重了。汪某的母亲前年曾经得了急症,当时请的大夫是徐灵胎,治好了老太太的病,老太太因此比较信任许大夫,所以这次坚持把徐灵胎也请来了。徐灵胎来了一看,说这是“虚邪贼风也,以小续命汤加减”。其他大夫一看徐灵胎开的方子,吃惊不小,说“壮年得此,必大虚之证,岂可用猛剂”,其实这也是医者的普遍心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里虽然佩服徐灵胎,嘴上也不会说。由于老太太对徐灵胎太信任了,所以就坚持用了这个方子。第三天,徐灵胎又来到汪某家,汪某拉着徐灵胎的衣服,两眼泪汪汪的,脚跺着地,看样子是想跪下来叩头感谢,只是不会说话,干着急。徐灵胎就给老太太说,这是“风毒深入,舌本坚硬,病虽愈,言语不能骤出”,现在不能说话不要紧,慢慢就好了,千万别听其他人讲,再用温补的药,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一个多月后,汪某渐渐能说话了,三个多月后,汪某就全好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请客请出来的毛病</b></p><p class="ql-block">徐灵胎的叔叔子静身体一直很好,平时也不怎么生病。有一天,徐灵胎请亲友吃饭,叔叔也在坐。大家自然是先喝酒后吃饭,叔叔吃了一碗,没吃饱,又来一碗饭。第二碗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忽然头一低,筷子啪嗒掉了地上。坐在他旁边的人问“你喝多了”?叔叔没有应声,邻座又问“卡住鱼刺了”?叔叔还是没有回答。邻座仔细一看,只见叔叔闭着眼,嘴角口水已经流了很长了。大家赶快把他扶到一边,这个时候叔叔子静已经“颈已歪,脉已绝,痰声起,不知人矣”。徐灵胎赶快取出他的至宝丹,给叔叔灌进去,叔叔嘴紧闭,好不容易才灌进去。过了好一会儿,叔叔睁开了眼,向周围看了看,“我是在哪?”大家给他说你正在侄子家吃饭呢,“哦——,回去吧,”于是大家把子静扶到肩舆上,抬回了家。回到了家,徐灵胎给叔叔开了祛风消痰安神的方子,到了第二天,叔叔子静已经可以起床了,只是浑身软弱无力。又服了几天徐灵胎开的方药,叔叔子静就痊愈了,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复发过。这种病总称“卒中”,也有叫“食厥”、“痰厥”、“气厥”的,只是病因不同罢了。这种病来得非常急,如果不准备点药,那就很危险了。一旦经络全部闭塞,肯定活不过一个昼夜。得了这种病,如果用人参、附子等热药,则更加生火生痰,会加重病情致死。不过病人吃了这种药即使死了,家人朋友只会说这病就是治不好的病,不会想到是药方的问题,可惜,当时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