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足迹187 访昌平信奉天主教的宗教村--燕子口 寻燕子口天主教堂

马导

<p class="ql-block">【活动日期】 2025年9月18日 星期四【活动范围】北京市昌平区长陵镇辖区【线路沿线看点、古迹】德胜口、燕子口村、燕子口天主教堂全程步行5.5公里 |。【备选景点】*【活动特点】徒步,一天活动【活动强度】无【道路状况】柏油马路【行进方式】公交+徒步【参观预约】*【美食】*【集合地点】886路德胜门西站,地铁2/19号线积水潭站出B2口【集合时间】7:50【天气预报】星期四昌平区多云15℃~23℃南风1级阵风3级【基本装备要求】1口罩、手套、帽子;2身份证、老年卡、残疾证;3水1.5~2升 【携带衣物】冲锋衣、运动鞋、相机、登山杖、医药包等。【午餐】*【预计费用】免票、餐费40元/人 、住宿费0元/人 、交通费0元/人【注意事项】保证户外活动的严肃、高效,尊重户外运动所具有的危险、不可预知性,如果你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表明你已认同你的一切行动要完全服从组织者的整体安排,重要事项可以商量,但最终决定权在组织者,一旦决定请务必服从.注意安全,有问题或身体不适及早告知组织者。【安全防备】活动期间,强烈建议参加活动者出行前自行购买旅游或意外保险和出发前请先知会家人【免责声明】组织者免责权:本次活动纯是自愿、自由参加性质的!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凡报名参加者,均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参加者必须对自己的安全负责。活动中如出现意外,将由参加者自己承担所有责任。组织者不负任何相关责任!以上规定凡报名者视同默认、遵守!报名启程后,本声明将自动生效并表明你巳接受本声明! </p> <p class="ql-block">十口之一--德胜口,历史上,德胜口作为军事要塞,曾建有许多关隘、垣墙等军事设施,虽大部分已被拆除,但南侧山崖下仍存一段残墙。</p> <p class="ql-block">十三陵总共有两门十口,两门是:大红门、小红门;十口是: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石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它们之间由陵的边墙连接,围括住整个陵区。边墙共有24华里多,墙和陡峭的山势相连,从东、西、北三面对陵区构成了完整的屏障,将山间的平地紧紧地封闭起来。边墙建筑相当宏伟,墙体因地形而异,大体宽2—3米,高至4—6米。南部“山小,地平旷”(《帝陵图说》),为了增险,特在川地和小山脊修筑起高大的城垣,这样南面的边墙和东、西、北三面因山而建的边墙成了合抱之势,中轴便在大红门。但因年久失修,现边墙都成了断壁残垣,有的地方因开荒种田,连墙基都淹没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京昌平十三陵镇燕子口村口的燕子雕塑。燕子口村是北京郊区唯一信奉天主教的宗教村,村内有新建的天主教堂。村口的燕子雕塑结合了村庄名称的意象,既作为村庄的标识,也为周边的芍药花海等景观增添了打卡元素,同时体现了村庄的文化特色,成为游客识别和了解燕子口村的视觉符号之一。</p> <p class="ql-block">燕子口村中心的福字影壁。福字影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在传统建筑中,影壁本身具有遮挡视线、保护隐私的功能,而福字影壁则在此基础上增添了祈福纳祥的寓意。“福”字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福气、平安、顺遂、富足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福文化 。福字影壁不仅是一种建筑装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承载着人们对家庭、生活的美好期许。</p> <p class="ql-block">燕子口天主教堂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燕子口村。- 历史渊源 :其历史可追溯到1736年,清朝宗室苏努的第十六女儿罗莎莉格格将天主教信仰带到这里,成为燕子口村信仰天主教最早的佐证。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签订《北京条约》,允许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租买土地及兴建教堂,恢复了北京地区的天主教墓地和教堂,恭亲王签发了正福寺墓地执照,苏努家族在燕子口村也建起了一座天主教堂。1900年义和团运动,燕子口村天主教信徒未能幸免,信教村民四散逃命,几乎被杀。义和团放火焚毁了燕子口村教堂建筑。在当时的义和团运动中,焚烧教堂是最常见的行为,象征着铲除“洋教”的势力。但这种行为具有强烈的盲目排外和暴力色彩,许多受害者是普通的中国教民,他们因信仰而遭到同胞的迫害,造成了深刻的社会撕裂和人道悲剧。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破坏,也成为八国联军进行残酷报复的借口之一。燕子口教堂被焚毁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并对义和团进行了血腥镇压。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其中包含了对遇害教民和外国传教士的巨额赔款,也包括在义和团活动过的地区“停止文武科举等考试五年”的惩罚性条款。昌平州正在此列,并为此付出天主教案赔银4万两。后来苦修会的老张神父筹得善款,将一所民房小堂院改为天主教祈祷所。- 重建历程:由于民房改建的教堂破旧,2013年开始沟通复建事宜,2014年经与政府协调征地,准备新建教堂,建堂手续和图纸基本就绪,但资金短缺。2016年,老教堂拆除。- 基本信息 :教堂又名路德圣母堂,现任主任司铎是邓剑神父,主日弥撒时间为19:00,联系地址为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燕子口村28号院。 </p> <p class="ql-block">雕塑是圣保禄(圣保罗)。他是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重要的使徒之一,以传播基督教教义、撰写多部书信而闻名,雕塑的形象特征(手持书卷、传教姿态)也符合其在宗教文化中的典型呈现。</p> <p class="ql-block">图中的天使雕像和“圣水”容器是教堂内的宗教元素,体现了其作为天主教宗教场所的属性,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描绘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婴耶稣的宗教题材画像。圣母玛利亚是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中耶稣的母亲,被视为纯洁与母性的象征;圣婴耶稣则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人物,代表着救赎与希望。这类画像在宗教艺术中极为常见,体现了对神圣母子形象的经典塑造,常用于宗教场所或信徒的宗教文化装饰,传递出神圣、慈爱与宁静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是基督教“耶稣诞生”场景的摆件,展现了耶稣诞生时,圣母玛利亚、圣约瑟夫、三位东方博士(也称三王或三智者)以及牲畜等围绕在马槽旁的经典画面,是圣诞节期间常见的宗教主题装饰,体现了基督教关于耶稣诞生的教义和文化传统。</p> <p class="ql-block">耶稣的故事:水变美酒和五饼二鱼。</p> <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就可以看到对面墙上有苦路十四处场景,苦路十四处是指天主教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过程中所经历的十四处场景。以下是对苦路十四处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1. 第一处:耶稣在比拉多衙门内受到鞭笞,被判处死刑。</p><p class="ql-block">2. 第二处:耶稣被迫肩负沉重的木十字架出衙门。</p><p class="ql-block">3. 第三处:耶稣背粗重的十字架,筋疲力尽,加上兵士脚踢手拉,致使他第一次跌倒在地。</p><p class="ql-block">4. 第四处:耶稣背负十字架,路上遇见圣母玛利亚,母子相逢,玛利亚跪着扶住耶稣。</p><p class="ql-block">5. 第五处:行刑的恶人担心耶稣伤势过重到不了刑场,就雇一个名叫西满的人帮助耶稣背十字架。</p><p class="ql-block">6. 第六处:有一妇人见耶稣脸上满是血汗、唾沫、十分污秽,就勇敢地上前用手帕擦净他的脸,手帕上留下了耶稣的圣容。</p><p class="ql-block">7. 第七处:耶稣因心灵的疲惫和身体的折磨第二次跌倒。</p><p class="ql-block">8. 第八处:耶稣遇见耶路撒冷的妇女,劝告她们不要为自己哭泣,要为自己的孩子和耶路撒冷的未来哭泣。</p><p class="ql-block">9. 第九处:耶稣第三次跌倒。</p><p class="ql-block">10. 第十处:耶稣被人剥去衣服。</p><p class="ql-block">11. 第十一处: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p><p class="ql-block">12. 第十二处:耶稣死在十字架上。</p><p class="ql-block">13. 第十三处:耶稣的尸体从十字架卸下。</p><p class="ql-block">14. 第十四处:圣母等人将耶稣尸体安放在坟墓里,盖上石板。</p><p class="ql-block">苦路十四处的敬礼源于早期基督徒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活动,1731年,教宗克勉十二世确定了这十四处地方为苦路地方和敬礼仪式。天主教徒通常会通过默想、祈祷等方式“拜苦路”,以纪念耶稣的受难,进行灵修反省。</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堂内的灯塔实际作用主要有:</p><p class="ql-block">- 象征基督作为“世界的光”,照亮信徒的信仰之路,指引人远离罪恶、走向真理与救赎,呼应基督教“跟随基督之光”的核心教义;</p><p class="ql-block">- 代表教堂作为信仰社群的精神指引,如同灯塔为航行者指引方向,教堂也为信徒提供心灵寄托与道德指引,凝聚信仰力量</p> <p class="ql-block">燕子口村地处军都山脉,位于明十三陵西侧。该村群山环抱,如拱似屏,地处低山宽谷的台地上。地势北高南低,海拔约200米。该村有一条东北~西南向主街,村民约300人,村民姓氏有刘、王、谢、张、尹等。村北与明康陵隔一道山梁,村东的山后是明昭陵,村南出口是京银路,村西是雁子口沟,沟口北侧为十三陵康陵,沟口南侧通德胜口沟。明代,为了保障十三陵区的安全,在陵区四周建造了陵墙,陵墙周长约120里,陵墙经过的10座山口都设关驻兵把守。明十三陵域的10座山口之一的“雁子口”,即位于该村西侧的燕子口沟的沟口处。雁子口关口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雁子口沟宽约10米,山口东山为白草坡,西山为风水坡,在沟口处的两山之间建有一道城墙,城墙开设一座水门,用以宣泄夏秋季节沟内流水。东侧山巅建有瞭望墩台。陵墙外砌条石,内用碎山石灌灰浆而成。燕子口在清初圈地活动中,被满洲镶红旗宗室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后代苏努贝勒家族圈占,在此地建家族墓地,招徕无地流民在此地耕种逐渐形成燕子口村。清代皇室宗族苏努贝勒家族信奉天主教,燕子口村的天主教,就是苏努家族所传。苏努家族是清代宗室中最著名的天主教家族,祖孙世代传习天主教。其家族祖坟地在昌平燕子口村。 </p> <p class="ql-block">天助勇者。</p> <p class="ql-block">可心小院。</p> <p class="ql-block">爱上昌平</p><p class="ql-block">INTERESTING SPECIAL</p><p class="ql-block">CHANGiNG</p><p class="ql-block">当你一个人踏上征程</p><p class="ql-block">或许。你会感动于风一般的速度执着于对终点的追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爱上昌平</p><p class="ql-block">INTESESTING SPECIAL</p><p class="ql-block">CHANGPING</p><p class="ql-block">前行不再囿于</p><p class="ql-block">对终点的征服</p><p class="ql-block">而是热爱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骑行游遍于山万水</p><p class="ql-block">立志尝天下美食</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这道光叫耶稣光,也被称为丁达尔光(丁达尔效应),还叫云隙光。它是阳光穿过空气中的灰尘、水汽等胶体微粒时,因散射作用形成的可见光束,常给人神圣、静谧的视觉感受,是摄影和自然景观中极具艺术感的光影现象。</p> <p class="ql-block">康陵村位于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是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康陵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的合葬墓,康陵村是由当年守灵人的后代发展起来的,村名也因康陵而来。</p><p class="ql-block">- 地理环境:村子四面环山,村南是原始松林,村西是康陵宫,村北是农家菜地,周围果树成片,绿树成荫。</p><p class="ql-block">- 人文景观 :康陵村保留着十三陵地区较为完整的古监墙,村落整体规划布局为“两轴一环五区六景”。村中央有一棵约千年树龄的古银杏树,村口有一对500多年树龄的“夫妻槐”,均为国家一级保护树木。</p><p class="ql-block">- 特色美食 :康陵村以“正德春饼宴”闻名,据说这是由正德皇帝朱厚照发明的,春饼宴讲究一饼三肉,搭配炖菜、炒菜和凉菜,深受游客喜爱。</p><p class="ql-block">- 旅游发展 :康陵村是“北京最美乡村”之一,村内有76户人家,其中民俗接待户45户,一次性可接待游客2500人次,是旅游休闲、观光采摘的理想场所。</p> <p class="ql-block">康陵村村民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明朝好厉害”的童趣海报。一茶,一宫,二人,三餐,四季我都在康陵等着你。</p> <p class="ql-block">康陵前的赑屃驮着“神功圣德碑”,也叫无字碑 。碑首有6条首尾交盘、头部下垂的蛟龙,碑趺是昂首远眺的赑屃,龟下长方形石台上刻有水波漾流 。这种“龟趺螭首”的形制是明十三陵中除长陵和思陵外,其他陵前石碑的常见样式 。</p> <p class="ql-block">康陵是明十三陵之一,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区金岭(莲花山)东麓,是明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陵主生平: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他行事荒诞不羁,曾自封“镇国公”,但也有平定叛乱的军事才能。</p><p class="ql-block">- 陵寝建筑:康陵建筑规制遵循明中期帝陵模式,由神道、陵宫及附属建筑组成。神道较短,设有碑亭(内立“神功圣德碑”,因武宗无重大功德,实际为无字碑)。陵宫的祾恩殿、明楼等建筑虽历经岁月,仍可窥见明代陵寝建筑的规制与风格,其明楼保存相对完好,是十三陵中少数未大规模修缮却风貌古朴的陵寝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文化特色:康陵所在的康陵村以“正德春饼宴”闻名,春饼制作源于武宗时期的饮食文化,游客可在此品尝薄饼卷肘子、时蔬等传统菜肴,感受历史与美食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康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北京最美乡村——康陵,是一处将明皇陵寝古韵与人间烟火气完美融合的秘境。</p><p class="ql-block">这里有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其明楼沧桑古朴,“神功圣德碑”(无字碑)下的赑屃昂首静卧,500年的“夫妻槐”在村口守望,800年的古银杏于村中央洒落四季风华。</p><p class="ql-block">更动人的是烟火温情,源于正德皇帝饮食文化的“正德春饼宴”在此传承,薄如蝉翼的春饼卷着酱肘子、梅菜扣肉等二十余道菜肴,曾登上《舌尖上的中国》,人均50元便可尽享宫廷风味与乡村食趣。</p><p class="ql-block">漫步康陵村,青砖灰瓦间是历史的厚重,春饼宴的香气里是生活的热忱,它既是十三陵文化的鲜活注脚,也是京郊乡村文旅融合的典范,当得起“最美乡村”的称谓。</p> <p class="ql-block">康陵神道桥。</p><p class="ql-block">据清《日下旧闻考》记载,从泰陵至长陵的大道下来,至康陵的神路原路上有两座桥 。其中一座五孔桥被洪水冲毁,仅留一些桥旁护岸矮石墙,另一座三孔石拱桥保留了下来,即康陵神道桥 。该桥为东西走向,建于明嘉靖年间,桥长50米,宽6.1米。桥西地势高,桥东地势低,早年车马过桥需绕“之”字形路,后道路被垫高,形成了桥面一端高的景象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