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保定·直隶总督府

枫叶微语🍁

<p class="ql-block">保定直隶总督署,<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span>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省级<span style="font-size:18px;">衙署建筑群。走进衙署,穿越时空长廊,穿越这座以青砖灰瓦写就的立体史书…</span></p> <p class="ql-block">直隶省<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清朝京畿重地,</span>疆域面积极其重要,它囊括着北京、天津及周边地区,皇帝直接对它进行管理。直隶总督自清雍正二年设立在保定之后,就统领了直隶境内的军政要事,更是担负起护卫京畿的职责。</p> <p class="ql-block">进入总督府,两侧有数通珍贵碑刻,官箴碑、记事碑。厚重石碑散发着一股庄严气息,仿佛与天地对话,碑上的文字默默述说着历史,仿佛是刻在时间流转中的永恒瞬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不仅是精湛的书法艺术,更是那段岁月的见证者。</span></p> <p class="ql-block">仪门,是官府中象征礼仪之门,抬头便能看见"威抚畿疆"这块匾额,它完美诠释了直隶总督"首都卫士"和"封疆大吏"的双重角色。"威抚畿疆"是对直隶总督这一职位最精准、最崇高的定义和要求。它远不止是一块匾额,更是清代统治战略的高度浓缩。</p> <p class="ql-block">"公生明"戒石坊,在仪门之后、大堂之前院落正中,是前往大堂处理政务必经之路。它无声地矗立在此,跨越数百年,依然散发着强大的道德力量,提醒每一位掌权者:公正,是权力唯一的明灯;民心,是统治最终的基石。 这正是这座总督署人文价值的精髓所在。</p> <p class="ql-block">戒石坊背面刻有著名十六字官箴:"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语言极其简练,却带着"尖锐的穿透力"直刺内心,试图刻入灵魂深处。站在戒石坊前,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震耳欲聋的寂静之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堂,布瓦顶,</span>小式硬山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显得素雅朴实,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伫立在此,注视着世事变迁。"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是对它最直接的诠释。直隶总督位列"八大总督"之首,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中的首席,直隶总督署,承载"半部清史"。</span></p> <p class="ql-block">科房,在大堂两侧,东西各九间,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房,对应中央六部的基层办事机构。整个建筑色彩以青砖、黑柱、灰瓦为主,它威严、肃穆,但绝不奢华。<span style="font-size:18px;">站在这里,想象当时整个省级行政机器如何像齿轮一样在此精密运转…</span></p> <p class="ql-block">"旟镇冀门"匾,蓝底金字,彰显清代衙署的庄严与权威,<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乾隆帝御赐直隶总督方观承。方观承在乾隆年间担任直隶总督近二十年,政绩卓著。"旟镇冀门"寓意直隶总督如同旗帜一样,镇守京师北方的大门,责任重大。</span></p> <p class="ql-block">方观承,初为雍正年间作为定边大将军福彭的"书记"相从。乾隆七年授为直隶清河道员,<span style="font-size:18px;">短短七年时间,便从四品清河道员成为官居从一品的封疆大吏。他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凡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span>,得到时人很高的评价,可谓政绩斐然。</p> <p class="ql-block">方观承<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生都在为民生而奔波</span>,创办义仓,制定《赈纪》,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而殚精虑。乾隆年间经历一场大灾荒,他在直隶建立留养局,将官员、大户们的捐助资金等作为本金,交给品德好的商人投资,每年投资收益用作开支,用这种方法让留养局得以长期维持。</p> <p class="ql-block">"钧衡笃祜"匾,是光绪皇帝在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御赐。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权倾一时,是晚清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御赐匾额既是对他功绩的褒奖,也反映了他在清廷中举足轻重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此任职时间最长,</span>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最无法回避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是晚清帝国的顶梁柱,也是众多屈辱条约的签订者;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也是旧体制的忠诚维护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称为"晚清裱糊匠"。</span>这座衙门见证了他的荣耀,也见证了他的屈辱。</p> <p class="ql-block">晚清,新疆局势岌岌可危,朝廷分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和以陕甘总督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最终慈禧同意左宗棠建议。宗棠大人抬棺出征,霸气宣言"疆土寸不让" "收不回新疆,我就埋骨他乡",最终收复新疆。而海防一派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p> <p class="ql-block">大堂,又称"正堂"。该堂始建于明朝初年,于雍正八年(1730)改为直隶总督署大堂。堂内装备肃穆,仪卫森严,是封建社会官衙权威的象征。正中有一面屏风,初生的太阳代表皇帝皇恩,底下是无尽的潮水,泱泱众生,黎明百姓,仙鹤是总督身份象征,一品当朝之意。</p> <p class="ql-block">金字黑匾"恪恭首牧",是雍正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康熙南征北战为清朝强盛打下基础,雍正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到乾隆时期清朝国力达到鼎盛。大清帝国对于今天泱泱大国版图的贡献,<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发生在康雍乾三个王朝的历史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唐执玉,雍正帝期间的著名清廉干吏,督建了今天直隶总督署衙署,成为第一任总督。他一生勤政廉洁,病逝后竟家无余财,靠同僚资助才得以下葬,真正做到了"恪恭首牧"。雍正帝借此匾要求总督不仅要忠诚勤勉,更要成为百官楷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维钧,</span>雍正元年(1723)时任直隶巡抚,奏请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次年,擢升总督后正式在直隶推行摊丁入亩,这是中国封建赋税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中国历史上存在千年的户税、人头税基本被废除,减轻了农民负担,直隶成为清代第一个推行摊丁入亩的省份。</p> <p class="ql-block">李卫,雍正十年(1732)实授直隶总督。他是清代一位非常独特的高官,起于捐纳,却成为一代能臣;文化不高,却治绩斐然;清廉与务实作风,深得雍正帝信赖。他的生涯展现了雍正时期用人不拘一格的特点,以及那个时代强化皇权、整顿吏治、推行新政的历史轨迹。</p> <p class="ql-block">大堂是举行重大典礼、公开审理案件、发布政令,<span style="font-size:18px;">完全公开的政务场所,</span>"回避"、"肃静"体现了威严和等级制度的森严。在总督出巡时,这些牌子就是仪仗队的一部分,用以"鸣锣开道",每一件摆设都是这个"权力剧场"中不可或缺的"道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身处大堂</span>回望时,最直观地感受到空间的深邃和建筑的韵律之美<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部的一切如同一个画框,规整的院落、对称的厢房、庄严的戒石坊,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威严的图景,让任何一个从外面走进来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敬畏之心。</span></p> <p class="ql-block">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是总督日常办公和接见外地官员的地方,是半公开的决策场所。"三辅循声"匾额高挂其上,为赞誉直隶总督在京畿要地治理有方,政策得宜,赢得百姓普遍称赞和良好官声之意,为乾隆皇帝对当时直隶总督杨廷璋的褒奖。</p> <p class="ql-block">走进二堂内,看着复原的办公场所,想象当年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人物在此的决策,他们的抉择影响了亿万人的生活和中国近代史的走向,以及其背后的压力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政肃风清"匾额,出自雍正帝为顺天府所提之训词“畿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这四个字概括了古代官署追求的理想状态,政治肃穆、风气清正,它提醒在此办公的总督和官吏要时刻谨记职责,秉持廉洁、公正原则,肩负起保家卫国、治理地方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木雕三扇坐屏,雕刻精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间雕有麒麟,是武一品官衔的象征,代表着直隶总督的高阶官阶。两侧各雕有一只团鹤,是文一品的象征。这体现了直隶总督既管军政又管民政的最高军政长官身份,</span>寓意着总督拥有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权力。</p> <p class="ql-block">二堂匾额"居官八约"为孙嘉淦撰写,他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康乾之际以敢言直谏和清廉著称的名臣。</span>虽然仅有短短的42个字,但却精辟地概括了为官做人的八项基本原则,体现了其崇高的为官操守和处世哲学,至今仍不过时,值得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孙嘉淦,<span style="font-size:18px;">辅佐三代明君,</span>任直隶总督后仍直言上疏、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清实录》记载,雍正评价孙嘉淦"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孙嘉淦乃第一人。"乾隆继位后,他担心皇帝年轻放任自我,便上《三习一弊疏》奏议,成为清代"第一奏议"。</p> <p class="ql-block">"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十六字"官箴"</span>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吏治思想的巅峰总结,最早源于明代,清代多位官员曾刻石立碑以自勉,使其成为影响中国官场数百年的金科玉律。</p> <p class="ql-block">二堂内东侧室是议事厅,<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总督上堂前与幕僚议事、更衣或休息的场所</span>。门框上方是都察院箴:"明目达聪,责在御史。彰善瘅邪,整纲饬纪…",这并非普通的文化装饰,而是告诫和激励官员责任与使命的座右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议事厅陈设相对生活化,</span>"移床避日依松竹,解带当风挂薜萝"这副楹联,描绘一种脱离公务后超脱闲适、恬淡自然的生活场景,其蕴含着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一种理想的为官境界和人生哲学,保留一份退思省过的清静,怀有松竹般正直品格和淡泊超然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二堂内西侧室是启事厅,是署内幕僚和书吏为总督办案时查找或整理案卷的场所,也是为总督处理公务代笔行文的地方。上方的兵部箴,是理解当时主政者思想境界的钥匙。启事厅和议事厅的托檩、廊檐、门楣雕刻精细,使建筑在庄重之中又增添了一份灵秀。</p> <p class="ql-block">驻足于此,品读匾额和楹联,遥想当年历任总督在此办公、<span style="font-size:18px;">决策的情景。它无声地穿越时空,至今仍在诉说着"公正"与"廉洁"的价值。这不仅是古代官员的行为准则,更是"</span>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追求。</p> <p class="ql-block">二堂呈四合院形制,<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朴大方。抄手游廊</span>如巨人舒展双臂,将庭院环抱其中。它并非柔美的曲线,而是带着特有的威仪,展现出一种严谨的秩序感和向内凝聚的气势。它见证了无数封疆大吏、幕僚胥吏在此匆匆走过,它调和了官署的严肃气氛,增添了人文的诗意与遐想…</p> <p class="ql-block">内宅门,绕过二堂眼前灰瓦建筑便是。进此门即为内宅院,平时有内侍(俗称门丁、门包、门二爷)把守,外人有事见总督需给"门卫"送银两(红包),允许后方可入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眼纵深望去,便是官邸和上房,也就是三堂和四堂。</span></p> <p class="ql-block">三堂,又称"官邸",是私密的、非正式的办公与生活空间。东侧<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签押房"是</span>批阅机密文件、与核心幕僚商议最机密决策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侧书房是温经习字、读书作画的地方。曾国藩于同治八年,在此屋为莲池书院学子写过"劝学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是三堂与四堂之间的过厅,也是"前衙后寝"制度在空间上的划分。</span>从庄严肃穆的大堂,走到幽静闲适的过堂,感受到一位封疆大吏如何从一位公共场合的"总督",褪去官袍,回归到一位在私人空间里的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就体现在建筑布局空间的变化之中。</p> <p class="ql-block">过厅"求阙斋"高挂于此。"求阙斋"与曾国藩紧密相连。它是曾国藩生前为自己书斋所取的名字,源自他的处世哲学。"阙"通"缺",意为缺陷、不足。"求阙"体现了曾国藩主动寻求不足、忌满求缺的思想,以此警醒自己保持谦虚谨慎,防止因自满而招致祸患。</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其复杂、重要且争议巨大的人物。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儒家理学标准严苛要求自己与家族,是</span>"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践行者,著有《曾国藩家书》成为后世家教典范。他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他是洋务运动的开启者。</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于同治七年(1868)调任直隶总督,直至同治九年(1870)因"天津教案"处理问题卸任。<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span>大力整顿吏治与清理积案,<span style="font-size:18px;">给自己定了一个"案无存牍,室无私钱"的规矩,解决了大量案件长期积压问题。</span>并着力进行练军改革,奠定了晚清"练军"制度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在处理"天津教案"时,迫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方列强武力威胁</span>,为避免重启战端,最终处决部分涉案民众并赔偿道歉,<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舆论斥为"残民媚外",使其声誉大损,</span>折射出晚清时代面临的内部治理困境和外部挑战。读懂曾国藩,就能读懂晚清那段艰难、复杂而又痛苦的转型历史。</p> <p class="ql-block">四堂又称"上房",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居住的地方。院北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则是晚辈的住处,体现了传统的家族居住伦理观念。并以回廊相连,是署内宴息之所的核心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里花木繁茂,建筑小巧,院落幽雅。虽为内宅建筑,但仍保留了一定的装饰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托檩、廊沿、门楣等处的雕工较为精细,</span>体现了江南建筑的精细风格。</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多为南方籍官员,他们常带来南方的生活习惯与审美,引入回廊、精细木雕,增添了空间的通透感和装饰的精致度,在威严的官式风格基础上,融入了江南园林的灵动与惬意,完美诠释了"北地南相"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客厅内"大勇在安民,运际中兴出名世;小春欣遇闰,天教两度祝延龄。"这副寿联,是清代名臣曾国藩六十大寿时人所赠贺联。它不仅仅是一副普通祝寿对联,更是一份对曾国藩一生功业的高度总结和崇高致敬,悬挂于此,足以让后人想见其当年的威望与荣光。</p> <p class="ql-block">西侧卧室展示李鸿章母亲纺线场景。李鸿章母亲李氏,是一位从底层逆袭的传奇女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即使儿子官至总督,位极人臣,她仍亲自纺线、粗布旧衣,勤劳、俭朴,</span>以警醒家人、传承家风。正是这种言传身教,帮助李氏培养出了多位成才的子女,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屋内布置有具有北方特色的炕桌,桌上摆放着水烟袋等物品,地上则是贵重的靠背椅,整体陈设体现了清代官员内宅的生活气息与一定的奢华感。</p> <p class="ql-block">清代历任直隶总督,多为栋梁之臣,他们位高权重,声名显赫。作为八督之首,直隶总督直言进谏,弹劾官吏;面对西方列强,直隶总督在抵抗侵略和自强运动等方面身先士卒,当仁不让;在清末,直隶总督也在改革浪潮中起到了表率作用。</p> <p class="ql-block">高斌,乾隆六年(1741)升任直隶总督后不久,便上奏《永定河工疏》。清代,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治理是关系到漕运和千万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高斌在此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才能,他将自己的治河经验编纂成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代治河名臣</span>。</p> <p class="ql-block">胡季堂,嘉庆三年(1798年)授直隶总督,赐孔雀翎。翌年,加封为太子太保,首劾乾隆宠臣大学士和珅二十条大罪;和珅被诛杀抄家,其家储存的米麦杂粮1.16万石被没收,十分之八拨给文安县,十分之二拨给大成县,以救水灾饥民。为政清廉,深得嘉庆赏识。</p> <p class="ql-block">数百年间,有多位廉洁为官、勤于政务的直隶总督,他们的廉政事迹、官德史事成为总督署内一道道独特风景。</p> <p class="ql-block">讷尔经额是清代道光朝后期至咸丰初年的重要疆臣之一。他在直隶总督任上,于鸦片战争期间巩固了京畿海防,编撰的《兵技指掌图说》是研究清代军事训练的重要资料。然在太平天国北伐军迅猛的攻势面前应对迟缓,最终导致惨败革职,其生涯也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p> <p class="ql-block">乾隆末期各种社会问题开始凸显,登基的嘉庆帝没能解决遗留问题,<span style="font-size:18px;">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清政府最终耗资1.2亿两白银将其镇压‌,国库消耗一空。</span>嘉庆帝延续乾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未能跟上世界发展脚步,最终被列强用大炮轰开国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 <p class="ql-block">清朝衰落是多种综合原因所致。军队腐败是一大原因之一。八旗军队是清朝初期军事支柱,但在后期逐渐沦为寄生群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乾隆末期,农民起义不断,前去作战的八旗军队私吞军饷,按兵不动,</span>逐渐失去实战价值。到清朝末年,八旗子弟依赖朝廷月俸过活,丧失斗志。</p> <p class="ql-block">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道光皇帝签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再次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掀起了以"自强" "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至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结束。‌</p> <p class="ql-block">面对西方列强在经济上的步步紧逼,清政府为求自保逐渐放松了对通商和洋务的限制,从官办企业的经营方式着手,向官督商办的创办模式进行转变。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以天津和保定为中心推行洋务运动,创办北洋水师、机器局、电报局等,推动军事和工业近代化。</p> <p class="ql-block">轮船招商局由李鸿章遣盛宣怀在上海创办,这是清政府创办经营的第一家民用企业,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同治十二年(1873),更名"轮船招商局"。在后续时间里,轮船招商局在各地口岸设分局、收购外资公司打破垄断,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航运公司。</p> <p class="ql-block">庚子之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农历庚子年,清廷向11国宣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西逃。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廷赔款4.5亿两白银,直接导致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代理人,加速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也在世人的唾骂声中退出了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直隶总督裕禄先奉命剿灭义和团,后又遵从朝廷政策利用义和团,最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自杀。裕禄之后,廷雍代理直隶总督,八国联军占领保定后,因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扶植义和团被联军逮捕,同年被斩首,是庚子事变中被八国联军处决的最高级别官员。</span></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1年接任</span>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span style="font-size:18px;">编练新军、推行新政、兴办教育实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然个人野心与时代变革复杂交织,后成为"窃国大盗",称帝仅83天。创建的北洋军最终演变为北洋军阀,成为日后中国长期军阀混乱的根源。</span></p> <p class="ql-block">一砖一瓦一碑,皆承载着从清朝雍正至宣统年间,74位直隶总督在此施政的厚重印记,<span style="font-size:18px;">堪称一部"看得见的清史"舞台。</span>一段凝固的时间、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群复杂人物的舞台。在这里,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就在脚下跳动,这就是直隶总督署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p> <p class="ql-block">"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出自清代诗人赵翼,保定直隶总督署的历史恰为这句诗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注脚。每一位坐镇于此的总督,都在此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共同演绎出一个时代复杂而曲折变迁<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历史脉络。行在最美中国,历史厚重就在足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