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行---大漠诗画(黑独山,胭脂山)

马贝贝

<p class="ql-block">  六月底将要结束新疆的最后两天的行程前,来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的黑独山和胭脂山的独特的景区。它的“独“是区别于沙漠和不同于沙漠的,“特”是几乎没有复制的地理状态。没太多的影像资料,一个多小时的阅观,第一眼就是震,再观就是忒特,再是没有的闲暇的录制和拍照,真的是不能一下子的览全,不容你细想就回了。</p> 黑山子坐落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的巴楚县,虽名为“山”,实则是亿万年地质运动形成的死火山遗迹。如今的地貌如造物主打翻的墨砚——赭黑色砾石碎片层层叠叠覆盖沙丘,在烈日下泛着金属般的冷光,偶有棱角分明的玄武岩柱突兀而立,仿佛凝固的火山熔岩瞬间定格。沙丘肌理随季风变幻,波纹状的沙脊与冷峻砾石交织,形成刚柔相济的视觉奇观,尽显大漠荒寒之美。 黑独山:塔克拉玛干西北缘的火山地貌坐标<br>黑独山(当地亦俗称 “黑山子”,与此前提及的 “黑山子” 为同一地貌单元)的准确地理区位,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境内,地处天山山脉南麓西段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的过渡带,是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典型的火山碎屑岩地貌区。 <p class="ql-block">黑独山与胭脂山,一刚一柔,一墨一赤,构成南疆大地的诗意画卷。黑独山 “墨岩凝露如铁” 的冷峻,与胭脂山 “燕支未染白如琼” 的绚烂形成鲜明对比。当夕阳西下,黑独山 “被夕阳镀上金边”,胭脂山 “粉变成了紫,像谁打翻了调色盘”,这般奇景正应和了古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壮阔意境。</p><p class="ql-block">从 “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的古老记忆,到 “风电塔公路” 的现代景观,两山之间流淌的不仅是风沙,更是穿越千年的诗韵。正如诗中所言,它们是 “大地写的一首对仗诗,每一笔都落在人心尖上”。</p> <p class="ql-block">黑独山:墨色荒原的诗行</p><p class="ql-block">黑独山的苍凉雄奇,在古今诗人笔下化作铿锵诗行。当代诗人高明久在《咏黑独山》中勾勒其神韵:“大漠孤峰墨色深,嶙峋瘦骨对天吟。风吹万载痕留迹,雨蚀千年影坠心。” 诗句精准捕捉了火山遗迹的地质特征 —— 嶙峋的玄武岩柱如 “瘦骨” 擎天,亿万年风蚀雨侵在砾石上留下的痕迹,恰是 “风吹万载痕留迹” 的真实写照。</p> 胭脂山(古称燕支山)作为历史名山大漠孤峰墨色深,嶙峋瘦骨对天吟。,在唐诗中留下无数经典篇章。岑参途经此地时写下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道出了山畔风沙漫卷的边塞风光。王维则在《燕支行》中以 “连旗大旆黄尘没,鸣笳乱动天山月” 描绘了军队行进于山下的壮阔场景。<br>李昂《从军行》中 “汉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间” 的慨叹,揭示了这座山脉的重要战略地位。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的名句,则让草原牧歌的意境在山间回荡。而 “颜如赪玉盘” 的生动描写,恰与胭脂山因盛产红蓝草可制胭脂的民俗相映成趣,更显 “北地胭脂” 的浪漫联想。 <p class="ql-block">黑山子与胭脂山,一者如铁骨铮铮的硬汉,一者似浓妆淡抹的佳人,共同勾勒出南疆地貌的多元魅力。它们沉默却震撼,用砾石与流沙书写着地球的史诗,让每一个踏足者都在自然的伟力前,读懂“天地自悠悠”的真意。若你钟情于荒原的粗犷与色彩的狂欢,这两处隐于大漠的秘境,定能为旅程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p> 瀚海藏幽境,青海卧玄丘。墨岩凝露如铁,光泛冷光流。”正如《水调歌头·咏黑独山》所吟,黑山子的苍凉中蕴含着雄浑力量。这里没有草木葱茏,唯有长风掠过砾石的呜咽,似在诉说地质变迁的沧桑。当暮色浸染,砾石堆投下狭长阴影,天地间只剩赭黑与金红的碰撞,恰如古人“大漠孤烟直”的壮阔写照,让每一位观者都能触摸到大地最本真的肌理。 该山因岩层富含氧化铁(赤铁矿),在日光下呈现胭脂红、绯红等色彩得名,地貌上属于 “雅丹 - 砂岩丘陵复合体”,南麓与巴楚县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西缘相连,是南疆戈壁中少见的 “红色地貌与荒漠植被共生区”。 <p class="ql-block">胭脂山毗邻黑山子,以 “七彩流沙” 戈壁奇观闻名,其地貌实为风蚀雅丹与沉积岩层的杰作。赭红、明黄、青灰的岩层在岁月雕琢下形成波状丘陵,沟壑间散落着如胭脂粉末的细沙,每逢风起,沙粒腾空如彩色绸带飘舞。尤为震撼的是 “风电塔公路” 景观:白色风车擎天而立,黑色山体横亘如幕,柏油公路蜿蜒其间,构成充满未来感的工业与自然共生画面,被誉为 “末日电影取景地”</p> 胭脂山:丹霞深处的词章<br>胭脂山(古称燕支山)作为历史名山大漠孤峰墨色深,嶙峋瘦骨对天吟。,在唐诗中留下无数经典篇章。岑参途经此地时写下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道出了山畔风沙漫卷的边塞风光。王维则在《燕支行》中以 “连旗大旆黄尘没,鸣笳乱动天山月” 描绘了军队行进于山下的壮阔场景。<br>李昂《从军行》中 “汉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间” 的慨叹,揭示了这座山脉的重要战略地位。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的名句,则让草原牧歌的意境在山间回荡。而 “颜如赪玉盘” 的生动描写,恰与胭脂山因盛产红蓝草可制胭脂的民俗相映成趣,更显 “北地胭脂” 的浪漫联想。 <p class="ql-block">黑独山:墨色荒原的诗行</p><p class="ql-block">黑独山的苍凉雄奇,在古今诗人笔下化作铿锵诗行。当代诗人高明久在《咏黑独山》中勾勒其神韵:“大漠孤峰墨色深,嶙峋瘦骨对天吟。风吹万载痕留迹,雨蚀千年影坠心。” 诗句精准捕捉了火山遗迹的地质特征 —— 嶙峋的玄武岩柱如 “瘦骨” 擎天,亿万年风蚀雨侵在砾石上留下的痕迹,恰是 “风吹万载痕留迹” 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诗人伊凡则以“黑石嶙峋立大荒,孤山独影对苍茫”描绘黑独山孤绝之姿,“风刀蚀骨形犹悍,墨色凝魂气自狂。”更是将风蚀地貌的刚劲与黑独山体的桀骜刻画得入木三分。虽无古人直接题咏,但唐代芩参笔下“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的边塞气象,恰可遥想这座死火山当年的炽烈过往,现代散文家更以“月球落在人间的碎片”形容奇景,与古诗“沧桑阅尽尘嚣远,独向苍穹诉古今”的意境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黑山子与胭脂山,一者如铁骨铮铮的硬汉,一者似浓妆淡抹的佳人,共同勾勒出南疆地貌的多元魅力。它们沉默却震撼,用砾石与流沙书写着地球的史诗,让每一个踏足者都在自然的伟力前,读懂“天地自悠悠”的真意。若你钟情于荒原的粗犷与色彩的狂欢,这两处隐于大漠的秘境,定能为旅程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要结束了,回家前的最后一望。走进了水墨丹青的沙漠,你真的是留下难得的意境,国之广阔,啥奇迹都不可默默然简视,观一路,留满腹,心中装着祖国山河。</p> <p class="ql-block"> 今天这篇文章,即是我的,也不是我的,用心的在网上和求助AI,我从没有想到那么大的寻找量,短短的时间就全解决了。这是我要交代的。另外,我的格局打开了,瞬间工作量也少了,当然我的“文”也提升了极大。观者你怀疑,不确定我都“提升了”,不过我交代了,认可吧!</p><p class="ql-block"> 做完此篇,有好多的朋友给我信息告知此文有趣有含,但又有错有重,我在反复看后甚觉有愧,认真的修改了下,再发。愿满意推出了。在此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