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古今师道,一脉相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李凯教授阐释《学记》教育智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月19日上午,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观》讲座中,北师大历史学院李凯副教授从“哲学三问”切入,指出科学精神、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通过对这三种精神的辨析,他引导学员思考教育的“应然”与“实然”,启发大家在古今之间寻找答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凯教授认为,解决教育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需要回到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他以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为核心,带领大家重温古代教育智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育目的上,《学记》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强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建设的统一,揭示了教育塑造社会风尚的基础性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育方法上,李凯教授重点讲解了四大原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预防性原则——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及时施教原则——把握最佳教育时机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循序渐进原则——由浅入深,稳步推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学习观摩原则——互相借鉴,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特别强调,这些原则并非尘封的古训,而是指导现代教学内容、方法与组织形式的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凯教授还深入阐释了《学记》中的“和易以思”教育境界。他引用“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指出优秀教师应善于引导而非强迫、鼓励而非压抑、启发而非包办,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场讲座,李凯教授将《学记》的古老智慧与当代教育问题相结合,让听众深刻感受到中华古代教育思想的生命力——它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历经千年实践检验的行动哲学,对今天的教学改革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今师道,一脉相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这正是教育的永恒之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探寻教育家型教师培育之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海淀区实验小学参访纪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月19日下午,我们走进了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花园村校区。这所创办于1965年的名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办学成果,成为无数教育人心中的学习典范。此次参访,不仅让晋江教育管理者近距离感受其独特魅力,也为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治理带来了深刻启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专题讲座中,宋继东校长以“培育教育家型教师:理念、路径与学校实践”为主题,深入剖析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命题。他强调,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而培育教育家型教师,正是学校发展的战略支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校长从理论高度梳理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演进——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再到“大先生”,清晰勾勒出教师成长的进阶蓝图。在实践层面,海淀区实验小学构建了“系统赋能、双轮驱动、文化浸润”的培养模型,打破校区壁垒,通过集团化运作,为教师打造多路径、多层次的成长“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李凯教授对《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的深刻阐释,到宋继东校长提出的“系统赋能、文化浸润”实践模型,两场讲座虽视角各异,却指向同一个核心——教育既要深深扎根于人文传统,又要敏锐回应时代需求;教师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新的推动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正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学员心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日两场讲座让我深刻意识到,教师成长需根植传统、面向未来。李凯教授诠释的《学记》智慧,强调了教育中“人”的核心地位——教师不仅是知识传递者,更是学生思维的点燃者。而宋继东校长的实践模型则指出,教师发展需要系统支持与多元路径:打破校区壁垒、搭建成长“立交桥”,让教师在协作与文化浸润中从“教书匠”走向“大先生”。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机制创新结合,正是促使教师突破职业瓶颈、实现价值提升的关键。教育的本质终回归于“人”,而教师的成长,恰恰是一场向内扎根、向外生长的修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王亚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聆听李凯教授对《学记》教育智慧的阐释,我深感古代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治理一脉相承。《学记》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统一,这与我们基层小学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在日常管理中,我将把“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落实到教学安排与教师培训中,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又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和易以思”的教育境界提醒我,管理中要多引导、少指令,多鼓励、少批评,为师生营造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古代智慧与现代实践相结合,必将推动学校治理更加科学高效,助力教育质量持续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8px;">钟鹏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聆听李凯教授关于传统文化教育观的讲座,深感《学记》等经典中的教育智慧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育目的上,“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让我明白教育本就肩负育人化俗的社会使命;教育方法里“豫、时、孙、摩”的预防性、及时性、循序渐进与互助原则,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这些传统教育智慧,为现代教育的价值与方法提供了宝贵借鉴,值得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体悟运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陈忠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聆听李凯教授传统文化教育观讲座,我对传统教育智慧与现代教育实践的融合有了深刻感悟。传统文化是国人文化基因,其教育观需批判继承,“大学四法”等理念极具现实意义,预防性、及时施教等原则警示教育要遵循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启发诱导等理念强调师生辩证关系与思维培养。同时,教育应“做减法”,兼顾科学与人文。作为学习者,我认识到要坚定文化自信,将传统教育智慧融入现代教育,助力学生素养提升与觉悟发展,在教育实践中传承创新中华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洪金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减法”管理为教师赋能,宋继东校长的观点,让我深受触动。日常工作中,常因流程繁琐、任务细碎让教师承压:重复的材料报送、零散的会议,挤占了教师备课、研究与反思的时间,导致部分工作流于形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管理的真谛不在于增加任务,而在于精简繁冗;不在于降低标准,而在于删去不必要的负担,专注于事物的核心。教育的高品质发展,依赖于教师们的从容与专注。展望未来,我将以“减法”思维革新教科研管理模式,为教师们减压松绑,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深耕教育教学,切实达成“以教师成长推动学生发展”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吴碧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礼记·学记》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今天有幸聆听了北师大李凯教授《传统文化的教育观》专题讲座,讲座如同一盏明灯,为我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迷雾中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我对传统文化教育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李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要点。传统文化教育绝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让学生在历史典故、文学经典、传统技艺中,感悟古人的智慧,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史料实证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基石,只有引导学生学会搜集、解读史料,才能让他们形成对历史客观正确的认识。教学中关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究中锻炼思维,学会明辨是非,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不能搞“一刀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为他们量身定制教育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张阿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价值观念。李凯教授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境界三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教育有机结合,阐述了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底蕴与素养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足自己办真教育。我们该如何教?我们该教成什么样?作为教育人,要思考清楚,要整个明白。听了李凯教授的报告,我很受启发,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两个字:高、趣。高,李教授的学问之渊博,可见一斑,滔滔不绝,信手拈来;理解之深厚,思维敏捷,脱口而出,旁征博引;自信之态势,洋洋洒洒,妙语连珠,唯我独好。趣,李教授的语言幽默,有意思;声音特别,有味道;表达独特,有感觉。整场报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效结合,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道出了当今时代要响应号召应该办真教育,真办教育,一切从孩子出发,一切为了孩子。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不能一刀切,要引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学相长。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赖晓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期编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碧坤 陈忠良 王亚珍 张阿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赖晓新 钟鹏举 洪金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