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5日 星期⼀</p><p class="ql-block">今天真是充实又开阔眼界的一天!一整天的学习全部围绕“肠内营养”展开,从基础到前沿,从理论到实践,信息量巨大,大脑直到现在都还处于兴奋状态。</p><p class="ql-block">上午的第一节课是中山一院冯洁贞老师讲的《肠内营养安全输注管理》。冯老师讲得特别细致,重点强调了输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比如速度、温度、浓度的把控,以及如何预防并发症(如腹泻、腹胀、误吸)。这些都是我们临床工作中每天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她把最佳实践方案梳理得清清楚楚,让我对日常操作的很多细节有了更科学的认识。</p><p class="ql-block">紧接着是纪主任的《基于循证的卒中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实践》。卒中患者常常存在吞咽障碍,营养支持至关重要又充满挑战。纪主任用大量循证证据告诉我们,怎么做才是对这类患者真正有益的。如何选择时机、评估营养风险、制定个体化方案,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有证据支持,让我深刻体会到现代护理不再是凭经验,而是要精准地依靠科学证据。</p><p class="ql-block">第三节课是何志捷教授讲的《胃肠道功能损伤的评估》。何教授从生理病理机制入手,教我们如何科学地评估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判断它能否承受、能承受多少营养支持。这就像是给营养支持安上了一双“眼睛”,先评估再行动,才能真正做到安全有效。</p><p class="ql-block">但今天最让我震撼、感觉“长见识”的,是广东药科大学附属一院吴礼浩主任的《肠菌移植的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前瞻》。原来,“粪便”经过严格处理,可以变成救人的“良药”!肠菌移植(FMT)通过重建患者的肠道微生态,来治疗难辨梭菌感染甚至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吴主任还展望了未来“肠菌银行”和标准化胶囊的应用,这简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医学的大门,太神奇了!微生物的世界竟然如此奥妙,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下午的课程非常实用,是聂护长讲的《鼻肠管留置技术及护理策略》。她分享了很多放置鼻肠管的技巧、确认位置的方法以及后期的维护和护理要点,我们所有老师再一起拿模型进行实操,这是我很感兴趣的内容 ,想着到时候可以把这操作带回去,希望给卒中患者更好的营内营养支持。</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p><p class="ql-block">主题:从微观技术到宏观体系:一场关于照护的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学习日程紧凑而充实,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从具体的操作技术到宏观的管理体系,再到细致入微的风险预防,层层递进,让我对“护理”二字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全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上午:技术赋能,重塑尊严</p><p class="ql-block">上午是间歇导尿的专场。第一节课,北京的高丽娟老师为我们梳理了神经源性膀胱管理中的重点与难点。她讲得透彻,不仅聚焦于“如何做”,更深入剖析了“为何做”以及“何时谨慎做”。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强调的“个体化方案”:膀胱管理绝非一成不变的流水线作业,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损伤水平、手功能、生活环境、心理接受度等因素。这让我反思,过去我是否有时过于追求流程的标准化,而稍稍忽略了个体差异的精细化雕琢?护理的真谛,或许正是在标准框架内寻求最优的个性化解。</p><p class="ql-block">紧接着,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杨姣护士长的脑卒中后清洁间歇导尿工作坊则将理论拉回了现实。实操环节,在模型上模拟的那一刻,手感、角度、无菌原则变得无比具体。我体会到,这项技术远不止是一项任务,它更像是赋予患者的一把钥匙,一把能够重启自主生活、捍卫个人尊严与隐私的钥匙。减少长期留置尿管的感染风险,提升生活质量,这其中的价值,远胜于操作本身。</p><p class="ql-block">下午:体系衔接与风险闭环</p><p class="ql-block">下午的课程将视角拉得更广。南方医院张晓梅护士长关于急症后照护转诊与出院准备度的讲座,像为我们展开了一张宏观的“护理地图”。我深刻认识到,患者的康复之旅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线。医院的围墙不应成为照护的终点。“出院计划”和“出院准备度”这两个概念至关重要——它要求我们从患者入院起,就思考他出院后要去哪里、谁能帮他、需要什么支持。这需要护士扮演协调者、沟通者和教育者的角色,与社区、家庭、其他医疗机构建立无缝衔接的桥梁。确保患者安全、平稳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避免再入院,这是我们专业价值的极高体现。</p><p class="ql-block">最后,中山三院李慧娟主任关于吸入性肺炎预防及误吸风险管理的课,如同一记警钟,敲在了所有细节的薄弱处。她用详实的案例和数据告诉我们,一口水、一口饭都可能成为卧床或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隐形杀手”。从评估(如饮水试验)到干预(如进食体位、食物稠度调整、口腔护理),再到健康宣教,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这让我意识到,顶级的管理不仅是处理已发生的问题,更是构建一个预见和预防风险的“安全网”,让并发症无处遁形。</p><p class="ql-block">今日反思与收获:</p><p class="ql-block">1. 技术的温度: 间歇导尿不仅是技术,更是人文关怀。未来在指导患者时,我会更注重他们的心理建设,用共情和鼓励帮助他们接纳这项技术,重拾生活掌控感。</p><p class="ql-block">2. 体系的视野: 我不再仅仅是一名执行医嘱的护士,更应是患者全程健康管理中的一环。我会更有意识地在日常工作中评估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提前为他们的“下一站”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3. 预防的先觉: “防大于治”绝不是一句空话。对于误吸这类高风险问题,我将以更严谨的态度执行筛查和预防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守护患者的安全底线。</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学习,仿佛一次从“树木”到“森林”的巡礼。既打磨了手中的“工具”,更拓宽了心中的“蓝图”。护理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带着今天的收获,明天继续前行,努力成为一名更有力量、更有温度的护理人。</p> <p class="ql-block">2025-9-17 星期三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日记</p><p class="ql-block">今日参加了中医适宜技术专场学习,我身为中医医院的一员,对此倍感亲切。晨起之时,心中便洋溢着期待之情。</p><p class="ql-block">上午是省中医脑病科叶日春总护长主讲,其团队老师亲自示范了多项中医技艺。杵针之术,老师手握铜杵,在我们脊背上点按推拨,手法轻灵而准确,仿佛不是在治疗,而是在演奏一曲无声的乐章。火熨术则见老师将布巾浸药液后拧干,点燃瞬即覆于患处,火舌吞吐间,药力直透肌理。棍针拨筋疗法与温通拨筋罐亦各具特色,虽我院亦有开展,然观顶尖医院老师操作,方知细节处尤见功夫。他们的手指如有了生命般,能感知病患体内的淤结与不通,而后以恰好的力度化解之。我看得入神,不禁暗叹:艺之精者,近乎道矣。</p><p class="ql-block">午后是东莞市中医院王柏善主任团队的讲授。王主任将中医理论知识剖解得明明白白,把那些原本艰深难懂的道理,用浅近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讲解,使人豁然开朗。重点介绍的火龙罐和李氏铜砭刮痧疗法尤令我印象深刻。火龙罐结合了艾灸的温热、罐的负压与刮痧的疏导,三位一体,功效非凡。而李氏铜砭刮痧则以其独特的工具与手法,展现了刮痧疗法的新境界。铜砭触肤,寒凉初觉,旋即引发一串热感,痧象显现而不觉痛苦,真乃妙术也。</p><p class="ql-block">一整日沉浸在这些传统医术之中,我仿佛看见了千百年来先人们摸索积累的智慧结晶。每一件器具,每一种手法,都承载着无数医者的心血与经验。而今人又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使传统医术焕发新的生机,何其幸也。</p><p class="ql-block">反思今日所学,我深感中医适宜技术之博大精深。操作虽可模仿,然其精髓在于“意”——对疾病的洞察、对手法轻重的把握、对患者反应的敏锐感知。此非一日之功,需长期实践与思考方能领悟。我辈当不负前辈所传,潜心钻研,使这些宝贵技艺得以传承发扬,造福更多患者。</p><p class="ql-block">因为课程安排太紧凑,还要练习操作和考核,而我们几个家住的远的老师一合计,回去再来实在太奔波,这几天晚上干脆就在培训地点附近的酒店住下了。每天晚上,我们也没闲着,在酒店房间里互相抽问、看题、复习白天的内容,一起练习考核,讨论哪个流程更优。</p><p class="ql-block">虽然身体有点疲惫,但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们一起学习、一起拼搏的感觉真好。时间紧迫,但收获满满。希望明天理论,操作一切顺利!晚安,今天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8日护理考核日记:成长中的自省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日周四,考核的日子终究是来了。早晨起来,心内便有些忐忑,像是揣了一只小兔,不住地跳动。</p><p class="ql-block">上午的理论考核倒还算顺利,得了八十五分,比第一天考试时进步了些。数字虽不算顶好,但总算见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心里略微安慰。想当初刚接触这些理论知识时,只觉得如山如海,难以消化,如今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点交代。</p><p class="ql-block">下午的操作考核却令我颇为沮丧。站在模拟操作考核室中,手上做着熟悉的操作,心里却乱如麻。明明平日练习时颇为流畅的动作,考核时却显得生涩了许多。我想,这大约是紧张所致。操作完毕,自觉表现远不如练习时,心中不免涌起一阵失落。唉,人总是这样,明明已经准备得十分充分,临场时却难以发挥全部能力,所以得更加重视起来。</p><p class="ql-block">晚间,南总神内的周友田护长特地加场为我们讲课。周护长经验丰富,讲起课来深入浅出,令人如沐春风。她讲授的是“基于护理论的生活自理能力评估与训练”,内容详实而实用。我尤其记得她讲解的Barthhel指数评定法,如何从进食、洗澡、修饰、穿衣等十个方面全面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她不仅讲了理论,还分享了许多临床中的实际案例,使那些枯燥的标准顿时生动起来。</p><p class="ql-block">周护长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自理能力训练,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又亲自示范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何从进食、洗澡、修饰、穿衣等方面进行锻练训练,心想自己平时忙于护理工作,都忽视了这些细节的重要性</span>。又回想下午的操作考核,我或许太过注重步骤的完美,而忽略了护理最本质的东西——对人的关怀和理解。</p><p class="ql-block">听完课回家路上,我思索日间的得失。理论考试虽有进步,但仍需加强;操作考核虽不理想,但也暴露出我在压力下的应对能力不足。而周护长的课,恰如一场及时雨,让我明白护理工作远不止于技术和分数,更在于对患者整体需求的洞察与回应。</p><p class="ql-block">明天还有两项操作考核,我不应沉湎于今日的遗憾,而当吸取教训,重整旗鼓。愿我能将今晚所学融入实践,不仅为了考核,更为了日后能真正帮助那些需要照顾的人。</p><p class="ql-block">夜色已深,勉励自己:前行之路必有坎坷,唯坚持与反思方能使人成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挫折与启示中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 考核终于落下帷幕。此刻坐在书桌前,身体虽疲惫,心中却有种难以言表的充实感。这一周,如同经历了一场小小的蜕变,有遗憾,有收获,更有思考。</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最后两项操作考核,我尝试将昨晚的领悟融入实践。在操作前,我先静心片刻,想象眼前不是考核的模拟人,而是真实的患者;不再机械地复现步骤,而是思考每个动作对患者的意义。虽然仍不完美,但心态已然不同。</p><p class="ql-block">这一周让我看清了自己的诸多不足:理论知识仍需系统巩固,操作技能需要更加娴熟,临场应变能力有待加强。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真正理解护理工作的深度与温度。护理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如何在与患者的每一次互动中既展现专业能力,又传递关怀尊重,这是我需要持续修习的功课。</p><p class="ql-block">明日是周末,我打算好好休息,也抽出时间整理本周的学习笔记,还有综述也要整出来了,特别是关于自理能力评估与训练的内容,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护理之路漫长,愿我能永远保持这份学习的热忱和反思的习惯,在未来的日子里,既能够胜任技术操作,更能体会护理的真谛。</p><p class="ql-block">星河滚烫,你是人间理想。这句话不仅是给自己的勉励,也是对这份崇高职业的承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