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为人文景观。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塑造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的佛像,修建了古阳洞等。唐朝时期历经四帝建造佛像,包括潜溪寺、宾阳南洞等。</p> <p class="ql-block">“龙门”之名来自于隋炀帝。龙门石窟曾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有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后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城,因宫殿城门正对着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延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宋代龙门石窟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清代,乾隆帝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97年开展龙门奉先寺遗址考古调查与保护工作。2001年由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看经寺内的罗汉像,送还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 </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时期为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共计35年。北魏塑造出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和谐统一、臻于完美的佛像,这种造像风格被称为“中原风格”。</p> <p class="ql-block">现存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洞和魏字洞等,全部在龙门西山,而且大多是皇家石窟。其中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也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由于常年深藏大山之中,日晒雨淋年份久远,不少佛像已显斑驳。它们依山而凿,有的单独矗立,有的成群成片、大小不一,而有少部分比如观音菩萨还藏在洞窟中。2007年卢舍那大佛结束了面部修缮工程,对大佛除尘除污,封堵大佛自身和周边细缝。</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2800块碑刻题记中,仅古阳洞就占了800多块;著名的魏碑“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追福开凿营建的,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进汉化改革和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功绩。仅有记载可查的用工就达80多万个,前后历时24年。</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2800块碑刻题记中,仅古阳洞就占了800多块;著名的魏碑“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追福开凿营建的,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进汉化改革和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功绩。仅有记载可查的用工就达80多万个,前后历时24年。</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时期是公元636年至746年间,唐代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前后历经四帝,共计110年。其造像约占整个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形成了风靡中国、韩国、日本的寺窟造像风格——“大唐风范”。</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历史上发生过几次灭佛运动,当时青年人都信佛入佛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为战争统治者征兵困难,于是就大势灭佛,将石窟中的佛像头脸敲了。故现在石窟中许多已没有佛像,或头脸被损坏了,非常可惜。</span></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群雕(高17.14米,传为武则天容貌)这里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雕像,除了要走台阶上去观看以外,最好是到对岸去,等到傍晚亮灯后拍摄,效果很好。等到夜晚的游客很多,往往机位都没有。有桥过去,拍摄结束后边上坐景交车出去。</p> <p class="ql-block">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半日游推荐西山石窟-香山寺-白园,深度游可增加东山石窟与文物保护中心。全价90元/人,半价45元/人(适用学生、教师等),60岁以上老人及12岁以下儿童免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你的浏览点赞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