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阎聚福</p><p class="ql-block">图:荆麟峰</p>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0日,是独兰知青插队五十周年的日子,上午10时,22名独兰知青在豆豆农场附近的稻田公园会合了。</p> <p class="ql-block"> 独兰知青,自2002年起,每年在9月10日左右都要组织起来,或会餐,或郊游,或出游,先后于2002年三十周年和2019年四十四周年,集体回到独兰村,寻访过自己青年时代劳动生活过的那个地方。毕竟五十年前那段特殊的岁里,有太多的让人动情的东西,觉得它不应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沉寂和被遗忘。</p> <p class="ql-block"> 今天,事隔五十年,我们这些往日的插友,再次团聚时,薄酒一杯,开怀畅饮,天南海北,聊个痛快,不知不觉中,又打开了我们的记忆闸门,竟是那样的清晰而鲜活,仿佛就发生在昨天。</p> <p class="ql-block"> 1975年9月10日,我们34位17一20岁的青年,都身不由己地被上山下乡这般不可抗拒的历史大潮裹挟着,自觉不觉得来到古交大山里独兰村插队。开始了2一4年差异的人生蜕变,度过了难忘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要说在独兰插队那几年,印象最深的,除了在砖窑装窑,出窑,一天下来累的浑身都像散了架似的。其次,就属为“吃”而忙碌了。插队知青,前一年因有国拨商品粮供给,吃粮暂且无忧外。第二年土豆、玉米和少量的小米是我们的主粮。小米稀饭里加入土豆、玉米面窝窝,简称“熬三饭”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常态,过着恓惶的日子。难怪,今天聚餐时,仍不时,旧话重提当年“吃”的种种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吃包子比赛</p> <p class="ql-block"> 张路君说:“淑贞,还记得那年,你一顿吃了四个大馒头,憋的弯不下腰,夜里在地下转圈圈吗?王淑贞只是表情痴呆地傻笑着,一脸茫然地看着我们。张路君扭头又对我说:“聚福,还记得你比赛吃包子吗?她这一问,让我忽然想起了,那次耍的个“小聪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是1976年8月的一天,国家拨的一年供应粮将要结束了,灶房给知青们最后一次蒸包子。</p><p class="ql-block"> 劳累了一天的知青们刚刚回到房间,“别洗啦!赶紧的,今天灶房给吃包子”。此刻,下地回来的知青无论男女放下工具,拿上饭盒都快活得向灶房奔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拥挤嘈杂的灶房里满是人,大风箱“忽踏、忽踏”地拉着,直径一米多的大铁锅腾腾的热蒸汽不时从多层笼屉里飘起浓浓的包子味,撩拨得人。</p><p class="ql-block"> 这时,王用提议:“一会儿包子下了锅,咱们比赛吃包子,吃的快的多吃,吃的慢的活该。谁愿参加举手”。呼啦!响应者举手一片。人们饿得急了眼,谁也都想能多吃到一个包子。</p> <p class="ql-block"> 说话间,刚刚出笼包子倒进了直径近二米的簸篓里,抬到了院里。知青们圪蹴着围拢了过来,眼珠子死死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包子,只等着“开始”号令。</p><p class="ql-block"> 这时,司务长张二狗手里拿着个包子凑了过来,准备观战。我突然意识到,他手里这个包子应该是凉的。于是,就在“开始”号令的同一刹间,随手将一热包子递给他,低声说:“二狗,咱俩换一下吃”。张二狗莫名得将手中的凉包子给了我,比赛开始了。不曾想,刚刚出笼滚烫的包子擩到嘴里,烫得一个个呲牙咧嘴,难以下咽。但仍忍着,不肯放慢吞得速度。我则因耍了这么个“小聪明”,抢先拿到了吃第二个包子的权力,心里倒也美滋滋的,却也被在一旁捂着笑的张路君、张燕琴看在眼里。</p> <p class="ql-block"> 转眼间,簸篓里的包子风卷残云地被吃得净光,比赛也该结束了。各自的心里带着滚烫,带着好不容易酣畅吃的满足,自鸣得意地捂着嘴往各家奔去。</p><p class="ql-block"> 观战的人,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也都走了。唯独,囗腔里已被热包子烫起了燎泡的李新民一副沮丧失落的神情不甘离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