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兴之“课”,害莫大焉!

剑胆琴心

<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第一二节,我分别在六6/和六5班各上了一节题为《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主要用多媒体向学生解释“管鲍之交”“刘柳情谊”“高山流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四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内容,是因为“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这四个故事呈现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前两个故事以文言文形式叙述;后两个故事只有题目。学生要么不愿意读或读不懂,要么无材料可读。</p><p class="ql-block"> 但是,两个班的阐述策略和效果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在六班,我让学生单个朗读,并适时写一写生字词,还补充了“小白与公子纠”的故事背景,这样时间就不够用的了,以至于第四个故事只得由我复述—效果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在五班,我滑动屏幕,让学生自由的读,然后让学生概括各故事的主要内容。时间恰到好处,效益也较六班(自我感觉)好一些。</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来,这节课还有很大的改正空间:课前把材料打印出来,并发给学生,同时从时间、人物、故事情节、彰显的“朋友”的内涵等角度设计表格帮学生梳理,效果也许更好!</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