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历史的丰碑,精神的永恒 2025.9.5.

楊國慶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中山陵,在景区租了辆车,沿着那条浓荫大道缓缓驶去。</p> <p class="ql-block">陵园路是南京梧桐树的代表之一,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地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钟山风景区内,可直达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大道两侧的悬铃木树龄近百年,枝叶交错形成“绿色穹顶”,夏季浓荫蔽日,秋季金黄绚烂。</p> <p class="ql-block">南京的梧桐树与城市紧密相连,无论春夏秋冬,总是散发着不同的魅力。这条路上的树木已经成为了南京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并被赞誉为“世界级绿色都市”。</p> <p class="ql-block">随车司机兼导游带我们来到了中山陵区域的老城墙,该段城墙始建于1366年(明朝),是南京现存最完整的明代砖石结构城墙之一。斑驳的城墙爬滿了绿色植物,其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城墙上布满的日军留下的弹孔,这些弹孔,无声的诉说着那段惨痛的历史,时刻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珍惜和平,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墙城砖一般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重约40斤,长宽高的比例关系为4:2:1,这一比例也成为后世遵循的“黄金比例”。</p> <p class="ql-block">城墙砖上刻有工匠姓名和建造年份(如“洪武四年”),展现了明代“质量追溯制度”。这不仅是南京明城墙独有的特点,也是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极为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廖仲恺、何香凝墓</p> <p class="ql-block">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明孝陵西侧,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廖仲恺迁葬于此,1972年何香凝合葬廖仲恺墓。</p> <p class="ql-block">廖仲恺、何香凝墓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坐北朝南,背依钟山,面对前湖,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廖仲恺、何香凝墓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和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画家何香凝的合葬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京标志神兽貔貅</p> <p class="ql-block">中山门广场,一尊雄伟的貔貅雕塑矗立,瑞兽貔貅在南京被视为标志性神兽,承载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与其他祥瑞兽一起代表繁荣与祥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孝经鼎</p> <p class="ql-block">由青铜铸造,高4.25米,腹径1.21米,重达1万斤。鼎台基座为八角形,高3米,分3层,每一层的四周围有苏州花岗石筑的石栏,石台内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p><p class="ql-block">1933年由广州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先生携全体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鼎的腹部铸有“智、仁、勇”三字,朝南一面铸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鼎口沿上部为一座六柱、三重檐的六角攒尖顶亭子,屋面覆小瓦,亭内竖有六方长方形的铜碑,上刻戴季陶之母黄太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陵园坐北朝南,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整个建筑群依山势层层上升。以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组成的景观序列分布在陵区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每个景观序列之间的平均距离为700米,高差70米,有392级台阶,平台10个。</p> <p class="ql-block">博爱坊位于陵前广场以北,置于广场台阶顶处的长方形石座之上,为一座三阙门花岗岩牌坊,因牌坊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二字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博爱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陵门</p> <p class="ql-block">陵门位于墓道最北端,坐北朝南,为一座三拱形石门,宽27米,高16.5米,进深8.8米,由福建花岗岩建造,屋顶为歇山式,上铺宝蓝色琉璃瓦,门额为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天下之公”的理念,深深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碑亭</p> <p class="ql-block">碑亭位于陵门以北的石阶之上,为一座重檐歇山顶,盖宝蓝色琉璃瓦的方形碑亭。碑亭边长12米,高约17米,由花岗岩建造而成。碑亭四面各有一个拱门,但其北侧的拱门设有石栏亭正中碑高约9定米,用福建花岗岩制成。碑亭内竖立一座福建花岗岩石碑,高8.1米,宽4米,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祭堂</p> <p class="ql-block">祭堂位于碑亭以北,是中山陵陵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仿北京故宫崇楼形式,重檐歇山顶,覆蓝色琉璃瓦。三座拱门分置阳文篆书“民族”“民权”“民生”门额,中门上另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阴刻鎏金匾额,庄严肃穆。堂顶作穹隆状,藻井以瓷砖砌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图案。堂正中有孙中山全身石刻坐像,神情庄重。石座四周刻有孙中山革命故事浮雕。四周的黑色大理石护壁上,阴刻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及蒋介石、胡汉民书《总理遗训》《总理遗嘱》及谭延闿书《总理告诫党员演说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奉安纪念铜鼎</p> <p class="ql-block">铜鼎是1929年民国上海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安葬于中山陵而敬献的。鼎高1.5米,直径1.3米,鼎壁上铸有“奉安大典”篆字。西侧铜鼎腹壁上留有两孔,是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击南京时炮弹所击。</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的华表位于祭堂前面东西两侧,其断面为六角形,六面均饰浮雕卷云纹。这些华表起到标识祭堂位置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祭堂的庄严氛围。</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这座历史的丰碑,它所蕴含的爱国精神、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