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创作生涯历经半个世纪,跨越两个时代。承五四新文化传统、师从沈从文,后启寻根文学回归民族传统的思潮。他的创作,小说、散文、戏剧、文论、新旧体诗、绘画等兼备,取得了很高艺术成就。我们就跟随他走读运河文化中的乡土情节吧。</i></p> <p class="ql-block">满脑子阳春白雪,笔下全是人间烟火的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出生在苏北大地里下河的高邮,</p> <p class="ql-block">若是有心,任谁都可以在一食一味与一草一木之中,探寻新颖别致的生活志趣,亲近岁月的美好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温润通透的老头儿面前,困难似草芥,艰苦若泥丸。</p><p class="ql-block">他用温润之心书写了人情之美,是为知人;他用好奇之心发掘了生活之趣,是为知味;他用宽容之心笑对了人生之苦,是为知世……</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他还与江阴有缘</i></p><p class="ql-block">汪曾祺在南菁学业之余如何调剂生活呢?他喜欢逛书摊。“星期天,上午上街,买买东西。吃一碗脆鳝面或辣油面、几只猪油青韭馅饼,到书摊上挑一两本一折八扣书,回校。下午躺在床上吃粉盐豆,喝白开水,看书,把三角函数、化学分子式暂时都忘在脑后。考试、分数于我有何哉,这一天实在过得蛮快活。”(《读廉价书》)</p> <p class="ql-block">偶尔去吃粉盐豆。“江阴出粉盐豆。不知怎么能把黄豆发得那样大,长约半寸,盐炒,豆不收缩,皮色发白,极酥脆,一嚼即成细粉,故名粉盐豆。味甚隽,远胜花生米。吃粉盐豆,喝百花酒,很相配。我那时还不怎么会喝酒,只是喝白开水。星期天,坐在自修室里,喝水,读李清照、辛弃疾词,别是一番滋味。我在江阴南菁中学读过两年,星期天多半是这样消磨过去的。” (《食豆饮水斋闲笔》)</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校友为母校南菁115周年校庆而作的《樱花》许达书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我们跟随书中的世界,探寻笔下的故乡 国庆假期来一次文化特色之旅吧</i></b></p> <p class="ql-block">“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苇飘飘的秋日,赋予了溱湖湿地别样的诗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正如汪曾祺所叙:“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span></p> <p class="ql-block">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拥有大片的湖面和纵横的河道,成片成片的芦苇丛随处可见。来此可在木头栈道上散散步,或者坐上摇橹船行于河道中,吹着清爽的微风,饱览优美的湿地风光,接受一场心灵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 湛蓝的湖泊,交织的河网</p><p class="ql-block"> 星罗棋布的舟滩岛屿</p><p class="ql-block"> 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湿地景观</p> <p class="ql-block"> 金秋时节宽阔的湖面</p><p class="ql-block"> 烟波浩渺河岸 滩涂水草丰茂</p><p class="ql-block"> 白鹭野鸭等鸟类纷纷栖息于此</p> <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是鸟类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还有成群的麋鹿结伴嬉戏</p><p class="ql-block"> 悠闲自得好不自在</p> <p class="ql-block"> 溱潼古镇 水乡明珠</p><p class="ql-block">游走于巷陌瓦房间的院士旧居、民俗风情馆、山茶院、高二适故居、婚俗馆、非遗展示馆等,与老街烟火气融合,自带一股水墨般诗意,如在国画中走来…</p> <p class="ql-block"> 麻石小巷、 古树名木、诉说故事</p> <p class="ql-block">人在三水中,曾经一度临海的泰州,历史上是长江、淮河、黄海的交汇处,所以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南唐时为州治,取“国泰民安”之意。</p> <p class="ql-block">泰州,融合了江苏南北秋日的豪放与婉约…… 凤城河畔、望海楼、感受“ 泰州文脉”的威严。这里百看不厌、美食不断……</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也钟情于写泰州的人,他笔下巷子里的手艺人、河边的摆渡人,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却有着打动人心的“真”。</p><p class="ql-block">比如那个修棕绷的师傅,他总是蹲在巷口,专注地穿棕丝。他的手指虽然粗糙,却异常灵活,线走得又匀又紧。修完棕绷后,他还会细心地帮主顾把床架擦干净。收了钱,他总是笑眯眯地说:“下次坏了还找我。”那笑容里,满是质朴与真诚。</p> <p class="ql-block">还有河边的阿婆,清晨时分,她挎着竹篮卖菱角。那些菱角刚从水里捞上来,带着水汽的清甜。遇到熟客,她会多塞两个菱角,笑着说:“自家种的,不值钱。”这些人,是泰州最寻常的“俗”,却在汪曾祺的笔下,恰恰成为了人文的底色。他没有刻意美化他们,只是以一颗尊重与共情的心,去描绘普通人的生活。他懂得这些“俗”里的善良,也深爱着这份不加修饰的真诚。</p> <p class="ql-block">泰州的水,更是汪曾祺笔下的一抹温柔。他写泰州的河,“水是绿的,映着岸边的柳丝,风一吹,水面皱起来,柳影也跟着晃”。那画面,宛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p><p class="ql-block">河边的石阶上,总有人淘米、洗衣。棒槌声此起彼伏,与潺潺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和谐的田园乐章。妇女们一边洗衣,一边拉着家常,笑声在水面上荡漾开来。孩子们在河边嬉戏玩耍,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这水,不仅滋养了泰州这片土地,更滋养了泰州人的心灵,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写泰州的吃食,绝非单纯的美食记录,而是将“吃”升华为一种生活的仪式感。</p><p class="ql-block">泰州的早茶,要从一碟烫干丝开启。豆腐干被切成细如发丝的模样,浇上麻油、醋,再撒上虾米、榨菜。入口瞬间,豆制品的清香在舌尖散开。搭配上刚蒸好的蟹黄汤包,轻轻咬开一个小口,吸吮那鲜美的汤汁,鲜得能让人眉毛都掉下来。他感慨“民以食为天,民以食为乐”,在泰州,人们喝早茶,喝的并非仅仅是茶,而是慢下来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瞧那早茶铺子里,老人端着茶碗,慢悠悠地剥着瓜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神情;年轻人一边吃着汤包,一边和老板亲切地搭话,欢声笑语回荡在铺子里。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松弛而温暖的氛围。这种“俗”,并非粗鄙低俗,而是接地气的鲜活,是普通人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认真态度。</p> <p class="ql-block">梅园,走进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在《我是怎样和戏曲结缘的》的一文中讲到:我的家乡是个小县城,没有什么娱乐。除了过节,到亲戚家参加婚丧庆吊,便是看戏。小时候,只要听见哪里锣鼓响,总要钻进去看一会。我父亲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会画画,会刻图章,还会弄乐器……</p> <p class="ql-block">我想把京剧变成“新文学”。更直截了当地说:我想把现代思想和某些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引进到京剧里来。我认为中国的戏曲本来就和西方的现代派有某些相通之处,主要是戏剧观。</p> <p class="ql-block"> 梅兰芳与江阴刘天华</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在《我的家乡》中讲到: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的家乡把运河堤叫作“上河堆”或“上河埫”。“埫”字一般字典上没有,可能是家乡人造出来的字,音淌。</p> <p class="ql-block">我们那里八月中秋兴吃鸭,馈送节礼必有公母鸭成对。大麻鸭很能生蛋。腌制后即为著名的高邮咸蛋。高邮鸭蛋双黄者甚多。江浙一带人见面问起我的籍贯,答云高邮,多肃然起敬,曰:“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好像我们那里就只出咸鸭蛋似的!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县里的名胜古迹最出名的是文游台。这是秦少游、苏东坡、孙莘老、王定国文酒游会之所。台基在东山(一座土山)上,登台四望,眼界空阔,我小时常凭栏看西面运河的船帆露着半截,在密密的杨柳梢头后面,缓缓移过,觉得非常美……</p> <p class="ql-block"> 古秦邮湖山留胜迹</p><p class="ql-block"> 文游台佳话传千秋</p> <p class="ql-block">高邮文游台是古秦邮八景之一,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因苏轼过高邮与当地乡贤秦观、孙觉、王巩会集于此,载酒论文而得名,遂成淮堧名胜之地。</p> <p class="ql-block">秦少游是北宋著名词人,被尊为婉约词宗。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p> <p class="ql-block"> 盂城驿</p><p class="ql-block"> 迄今为止全国最大</p><p class="ql-block"> 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p> <p class="ql-block"> 在烟雨浸润的江淮水乡,汪曾祺纪念馆如一册摊开的散文集,静默地躺卧于高邮古城之中。灰砖素瓦的建筑群错落层叠,仿佛汪老笔下的文字——质朴中藏着灵性,温润里透着筋骨。它既是时光的容器,亦是乡愁的载体,将文学、故土与人间烟火织成一片诗意的网。 </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馆的一个展厅里,展示着汪曾祺与秦少游的对比介绍。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文学风格也截然不同,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却是一脉相承的。秦少游以词抒情,将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融入到婉约的词句之中;汪曾祺则以散文叙事,用平实的文字描绘出家乡的风土人情。他们的作品,都成为了高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并成长着一代又一代。</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次旅途中,我们为每位参加者准备了汪曾祺散文集,一路读、一路记、一路感受笔下的故乡之美!</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