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第二站张掖5)

至尊

<p class="ql-block">甘泉公园一座中式园林建筑的公园。红色柱子映衬着飞檐翘角,仿佛从画中走出的楼阁。广场上已有孩子围着游乐设施嬉笑奔跑,而我站在不远处,静静看着这座园林,像是生活本身缓缓展开的一幅画卷。</p> <p class="ql-block">沿着一条蜿蜒的石板小路往里走,两旁绿草如茵,树木高大茂密,阳光穿过叶隙洒下斑驳光影,像碎金铺地。脚步不由放慢,耳边只有风拂过树叶的轻响和远处隐约的鸟鸣。这条路不像是通往某个景点,更像是引人走进一段被遗忘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是一片花坛,红花盛放,热烈得像是要把整个春天点燃。石板小径绕过一块巨岩,绿树成荫,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花草混合的清新气息。我坐在路边的石凳上歇了会儿,看一位老人牵着孙子数着树上的叶子,那一刻,公园不只是风景,更是生活的容器。</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这座雕像是李渔(1611年—1680年),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金华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如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李渔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明崇祯十年(1637年),考入金华府庠,为府学生。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杭州。后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筑“芥子园”别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归杭州,在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病逝。</p> <p class="ql-block">穿过林荫道,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湖水静静铺展,几艘粉蓝绿相间的游船泊在岸边,随波轻晃。湖边绿树成荫,倒影在水中摇曳生姿,远处高楼轮廓清晰,现代与自然在此刻奇妙交融。几个孩子在岸边喂鸭子,笑声惊起一群白鹭,掠过湖面飞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湖畔垂柳依依,木栏微旧却结实,远处那座传统建筑静静立于水边,灰瓦飞檐,倒映在如镜的湖面上。几艘小船停靠着,红漆未褪,像是随时会载人驶入画中。晴空万里,云朵懒散地浮着,我靠在栏杆上,忽然觉得,所谓诗意,不过就是这一刻的无所事事。</p> <p class="ql-block">水边的红檐建筑临水而建,石岸堆叠,柳枝轻点水面,倒影完整得如同另一个世界。远处现代楼宇隐约可见,而近处遮阳伞下的桌椅空着,仿佛在等待一对情侣或一位独坐的写生者。这里有一种奇特的宁静,是古典与现代彼此凝望却不打扰的默契。</p> <p class="ql-block">湖中央平静如镜,清晰映出蓝天、绿树与飞檐。柳条垂入水中,随风轻摆,像在书写无人能懂的诗句。木质栈道蜿蜒湖边,有人散步,有人拍照,还有孩子蹲在栏杆边看鱼。远处高楼静静矗立,游乐设施传来隐约的欢笑声——自然与人间烟火,在这里达成了最温柔的和解。</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处庭院,红木结构的建筑古朴典雅,飞檐下挂着红色灯笼,随风轻轻摇晃。几位食客坐在露天座位用餐,茶香混着食物的香气飘来。我点了一壶茶,坐在檐下,听风铃轻响,看云影移动,忽然明白,所谓“人间烟火气”,原来也可以如此雅致。</p> <p class="ql-block">“雲龍茶楼”四个金字在蓝底招牌上熠熠生辉,红木建筑前摆着黑色桌椅,地面铺着蓝毯,竟有种庄重的仪式感。灯笼高挂,微风拂过,光影交错。我在这里喝了一杯清茶,茶汤澄澈,一如这午后的阳光,不浓不烈,却足以温暖人心。</p> <p class="ql-block">一座红墙灰瓦的建筑前,露天区域摆放着桌椅,几位游客正闲坐聊天。垂柳在右侧轻摆,天空湛蓝,白云如絮。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微风、树影与偶尔传来的笑声。我忽然觉得,张掖的美,不止在丹霞,也藏在这些不经意的角落里。</p> <p class="ql-block">“张掖老街”几个大字醒目地立在街口,旁边是“山丹炒拨拉”的广告牌,还有一家叫“张掖总店”的食肆。建筑是典型的中式风格,飞檐翘角,浅色外墙透着古意。我走进去尝了一碗炒拨拉,热辣香浓,一口下去,整条街的温度都升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朝天门火锅的招牌在阳光下格外显眼,红柱灰墙,飞檐高翘,门前广场开阔整洁。红色灯笼随风轻晃,仿佛在招呼过往行人。虽未入内,光是站在门口,已能感受到那份热闹与豪气——西北人的热情,从来不需要太多言语。</p> <p class="ql-block">街道宽阔,行人不多,远处一辆红色观光车缓缓驶过。两旁建筑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广告牌与红灯笼并存,像是在讲述一座城的过去与现在。阳光洒在石砖地上,泛着微光,我走着,像走在一段被精心保存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灰色石砖铺就的街道两旁,是清一色的中式建筑,红装饰、飞檐顶,玻璃窗映着蓝天。行人稀少,整条街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抬头看,白云悠悠,仿佛时间也在这条街上放慢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一块巨岩上刻着鲜红的汉字,苍劲有力,周围绿植环绕,金属护栏静静守护。岩上悬着两个钟形装饰,风吹过时发出低沉的嗡鸣,像是从远古传来的回响。我驻足良久,不知那字写了什么,却分明听见了历史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水边的古建筑倒映在湖中,绿树环绕,飞檐翘角在水中清晰可辨。蓝天白云,倒影如画,风过处,水面微漾,整幅画面轻轻颤动,像一首未唱完的诗。我坐在岸边,不想走,也不愿说话,怕惊扰了这份宁静。</p> <p class="ql-block">一座亭台建在水中的木台上,灰瓦飞檐,几个人在里面歇息,谈笑风生。前方一艘红船静静停泊,柳枝垂挂,绿意盎然。这里没有游客如织,只有自然的节奏与人的闲适,恰如古人笔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p> <p class="ql-block">湖上一座石桥横跨,桥心建有亭子,供人歇脚观景。垂柳依依,红船靠岸,远处楼宇若隐若现。我走过桥时,风正好吹起衣角,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成了画中那个撑伞独行的旅人。</p> <p class="ql-block">湖景开阔,垂柳、石桥、亭子、蓝天,一切如诗如画。远处现代建筑静静矗立,却不显突兀,反倒成了这幅画卷的留白。我坐在亭中,看云卷云舒,忽然觉得,旅行最美的部分,从来不是目的地,而是途中那些猝不及防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3日早上第一班车去张掖冰沟丹霞,这里虽然离七彩丹霞仅仅有十多公里,呈现出来的完全不一样的地质地貌。 </p><p class="ql-block">“冰沟丹霞”四个大字刻在红色岩石拱门之上,巨大的丹霞地貌入口如神迹般矗立。台阶宽阔,通向深处。背景是连绵山脉与蓝天,几株黄花在风中摇曳,为这壮丽增添一抹柔情。我踏上台阶,像走向大地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导览图牌清晰标注着景区路线,不同颜色的线条如脉络般延伸,指向“天门洞”“金塔寺”等名字诗意的景点。二维码静静躺在下方,现代与自然在此交汇。我掏出手机扫了一下,耳边仿佛响起大地的低语:来吧,我有故事要讲。</p> <p class="ql-block">“神驼迎宾”的介绍牌讲述着这块象形石的前世今生——红色砂砾经风化剥蚀,竟成了骆驼的模样。抬头望去,那岩石顶部真如驼首昂起,望向天际。一亿年前的地质运动,竟为今日留下如此生动的迎宾礼。</p> <p class="ql-block">一座红色岩石如天然城堡般矗立,顶部平坦,风化痕迹清晰可见。低矮灌木点缀其间,蓝天白云下,它像一位沉默的王者,守望着这片荒野。我站在护栏外,不敢高声,生怕惊扰了它的千年梦境。</p> <p class="ql-block">“玄武门”石城堡高达五十米,由远古河湖沉积岩层构成,经风化剥蚀成城堡状,顶部浑圆,气势非凡。说明牌上的照片与实景重叠,我仿佛看见亿万年前的水流与风沙,正一寸寸雕琢</p> <p class="ql-block">张掖冰沟丹霞景区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张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重要组成部分。景区以“雄险神奇”而著称,素有“赤壁千仞”的美誉,是中国干旱地区最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同时也是中国发育最完整,造型最为奇特的丹霞地貌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先后被《中国地理杂志》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7大丹霞地貌”之一,以及“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全球刻骨铭心的22处风景”之一的殊荣。</p> <p class="ql-block">从冰沟丹霞回到张掖市区已经是中午了,匆匆的吃过午饭,就奔赴下一站—酒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