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游三省

余坚〜老牛

<p class="ql-block">  什么地方?什么景色会让你一天玩了三省?答案:太行山东南麓,这里是冀属邯郸、晋属长治、豫属安阳的三角交汇区,魏巍太行的雄浑浩气、千年回响的古刹钟声、群雄争霸的滚滚硝烟,在这片土地上尽情的展现,自古燕赵多悲歌,部部青史撼山河。我们2025.9.9游历了山西长治的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河南安阳的千年唐塔修定寺塔以及河北邯郸的著名古桥弘济桥,可谓充实并畅快。</p> <p class="ql-block">“昔余涉漳水,驱车行邺西。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出自《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唐代诗人高适描绘了渡过漳河,路过邺城,进入林州地区后,看到连绵的林虑山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景色,诗中的“隘谷”应是太行山大峡谷中的一峡。我们正沿此路到的八泉峡,它是太行山大峡谷最经典的景区,高空电梯、观光缆车、游船使得游人从空中、山谷、湖面三维度浏览太行风光</p> 高空电梯,把人直接送到150米的山腰,玻璃平台 <p class="ql-block">出电梯行走在玻璃平台,恐高的人心存不安</p> <p class="ql-block">坐近20分钟的空中巴士,高空俯瞰魏巍太行的壮美曲线和多彩景色</p> 下空中巴士,顺山下行2公里,这是适合老年人走的B线路,全程很少上坡,先到最高处,一路下山,A线正好相反,喜欢体验爬山乐趣的人可以选择。 “北上太行山,临风阅吹万。长云数千里,倏忽还肤寸。观其微灭时,精意莫能论。百年不容息,是处生意蔓。”这是盛唐诗人王昌龄《悲哉行》中的一段,描绘了诗人北上太行山,迎风观赏那长达数千里的云彩,瞬间又回到眼前的情景,通过对云的描写,烘托出太行山的辽阔与壮美。 此为八泉峡名片也称打卡点,临水而仰望,山体现心形环抱, 原地把手机平拍,就是此景,绝壁中一湖碧水带来阵阵凉意,前面就是游船码头,也是景区最后一段 <p class="ql-block">泛舟峡谷深潭,满眼是绿色、黄色、褐色的分层渐变,机器声唤醒亿年的沉积,也呼应了百鸟儿的鸣唱</p> <p class="ql-block">出景区一路向东南方行进58公里,来到安阳市区北38公里处磊口乡的修定寺塔,2023年我们曾来拜访过,今天再看,沿途公路修筑一新,在省道与村道交汇处立“千年唐塔故里”的拱门,</p> <p class="ql-block">何为天下第一?1,建造年代最早,修定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初名天城寺,东魏时改名城山寺,北齐天保年间改称合水寺,隋代改称修定寺。该寺毁于清末,唯塔幸存。2,砖雕最精美,其塔基为北齐遗作,塔身于唐代重修,现存塔身浮雕砖皆唐代制作,精妙绝伦,故后世又称之为唐塔。</p> <p class="ql-block">修定寺塔发现时抹有白泥,看起来其貌不扬,这是当地村民为了保护塔上的精美砖雕。</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国时期,修定寺塔的砖雕被外国传教士、古玩商人以及土匪强盗等盯上,他们大量盗卖塔身壁面上的菱形浮雕砖,花砖出现在多个欧美博物馆。为了避免修定寺塔继续遭到破坏,当地群众用白灰泥把四周的浮雕覆盖起来。这一做法使得修定寺塔在一定程度上躲过了被盗掠和破坏的命运,直到1973年,中央美术学院王式廓教授发现白灰泥下的精美的雕砖纹饰,修定寺塔的价值才被重新认识,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第一名全国文保,可见其价值</p> 修定寺塔为单层方塔,本身并非供人入内的“楼阁式塔”,无传统意义上的“正门”。其底部设有一个拱券式的假门(或曰“装饰性券门”),仅作为塔身立面的对称装饰元素,不具备实际进出功能,这与它作为“舍利塔”(用于供奉舍利,非登临或居住)的性质相关。拱券门额头有兽面镇守,券伏左为青龙吞云,右为白虎吐雾,两侧侍立四臂金刚,造型勇武强悍。 塔通高约20米。塔基平面呈八角形,下为束腰须弥座。塔身四面均为8.25米宽,外壁用菱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形制约30余种,浮雕砖3775块119种类型嵌砌而成,共达300多平方米 花砖原本遍涂橘红色,但因时间推移,红色已斑驳褪色,现存三分之二原砖呈红褐色,其余青黑色部分多为后期修补。 图案丰富多样,令人目不暇接,有佛像、弟子、菩萨、天王、力士、武士、侍女、飞天、伎乐等人物形象,还有青龙、白虎、猛狮、大象、天马、巨莽等动物图案,以及花卉、彩带、华缨等植物和装饰纹样。<div>花砖为模制而成,砖质细腻、色泽温润,皆用洗过的陶土烧制,硬如石。砖背后有不同形状的背榫,嵌砌时榫入墙内,再用素面砖压在背榫上,使塔身紧密衔接,浑然一体<br></div> 修定寺塔的造型、结构、布局和工艺,为中国古塔中之瑰宝,对中国古代建筑史、艺术史、民族史、宗教史的研究,以及建筑物的抗震防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div>出修定寺向东南行驶120余公里便到河北邯郸永年区广府古城边的弘济桥</div> 弘济桥东西横跨于滏阳河之上 。始建年代不详,有碑刻记载为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因修桥时动用四面八方人力众多,取“其功甚弘,其利甚济”之意,命名为“弘济桥”。相传该桥是赵州桥的姊妹桥,始建隋代,但多方鉴定为明早期建造,第六批国保。 弘济桥是一座单孔双敞肩式石拱桥,桥面长48.9米,宽6.82米,大券跨度24.8米。大券的两旁各有两个小券,这种敞肩式桥形节省原料、减轻桥身自重,还能减小水流对桥身的冲击力。桥由18道单券纵向排列而成,券石与券石之间用铁束腰相连,护拱石之间用石灰或泥浆砌筑,结构牢固。 <p class="ql-block">桥面两侧各有18根方形望柱,17块栏板,上刻狮子、猴、鹿、麒麟、石榴、桃和武松打虎等图案,精工细雕,形象逼真。桥外边券均有精美的浮雕,券顶两侧各雕有一巨大的吸水兽,两端四小券外侧雕有龙、缠枝花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一天纵横三省五县(区),驱车400余里,既有山河壮丽,又有古迹寻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古人的精雕细刻,给你的感觉就是“震撼”“惊叹”“自豪”,山川本属自然,有了人类的建筑和写进文人的诗篇,就有了文化符号,赋予人文的生命。您要想了解它,就要走进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