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篁岭景区

心语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白墙黑瓦的屋檐上,我踏进篁岭的第一步,仿佛走进了一幅水墨画。几位游客在一座古朴的牌坊前合影,笑声清脆,像极了这村落里最自然的背景音。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抬头看那匾额上的字迹——“篁岭”,仿佛在提醒每一个到来的人:此处虽小,却藏着山河的气韵。</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段蜿蜒的小路,一座悬索桥横跨山谷,像一条轻巧的丝带系在青山之间。桥身由木板铺就,脚下传来轻微的晃动,反倒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山风的呼吸。有人快步前行,有人驻足拍照,而我宁愿慢慢走,让目光顺着远处起伏的山峦一路铺展,直到天边那片澄澈的蓝。</p> <p class="ql-block">华为P40pro手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桥中央,一位背着红背包的女子正举着手机对准远方,她的背影专注又自然。我站在她身旁,也举起相机——不是为了拍她,而是她正凝望的那片绿意。山林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像是被精心打理过的绒毯,层层叠叠地铺向天际。这一刻,连风都放轻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一对身影并肩走在桥上,红裙与红衣在绿意中格外醒目。她们没有回头,只是静静地望着前方,仿佛前方有说不完的故事。我忽然觉得,来篁岭的人,不只是来看风景的,更像是来寻找某种久违的宁静——一种能让人放下手机、忘记时间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下了桥,穿过一片树影斑驳的小径,一座石砌的牌坊静静立在路边。“篁岭”二字依旧清晰,两侧的石狮子虽经风霜,却仍显威严。阳光斜照在牌坊上,雕刻的纹路仿佛活了过来,讲述着某个早已被淡忘的家族往事。我轻轻抚过冰凉的石面,竟觉得它比许多现代建筑更有温度。</p> <p class="ql-block">转角便是古街,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的屋檐下挂满了红灯笼,随风轻轻摇晃。几位游客缓步走过,笑声融进阳光里。街边有家小店,门口摆着竹筐,里面堆着刚摘的辣椒,红得耀眼。我买了一小袋,摊主是个和善的大婶,笑着说:“晒足七天,香得很。”</p> <p class="ql-block">这条街不长,却走得格外慢。每一步都像踩在时光的节拍上。有人在屋檐下拍照,有人倚着木门发呆,还有孩子追着一只花猫跑过巷口。红灯笼、灰瓦墙、石板路,这些元素本该是景区的标配,可在这里,它们却显得如此真实,像是生活本来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午后,我爬上半山腰的一处观景台。远处,整个村落依山而建,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像是一群安静歇息的鸟。屋前屋后,晾晒的辣椒、玉米铺满了竹匾,在阳光下拼出一幅幅艳丽的拼图。几棵大树的枝叶伸进画面,为这幅人间烟火添了几分层次。</p> <p class="ql-block">最打动我的,是那些晾晒的竹筐。大大的圆匾里,红辣椒堆得像小山,金黄的玉米粒在阳光下闪着光。它们不是为了拍照而摆设,而是实实在在的收获。一位老人坐在屋前剥着豆子,见我拍照,笑着点头:“都是自家种的,晒干了过年吃。”</p> <p class="ql-block">一栋老屋的阳台上,挂满了金黄的玉米和红辣椒,墙上的红圆装饰像是节日的印记。两个村民在门前闲聊,声音不高,却让整个角落显得格外生动。我忽然明白,篁岭的美,不只是风景,更是这种日复一日、踏实过日子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再次走过那条石板小巷。夕阳把白墙染成暖色,树影斜斜地拉长。有游客在拍照,也有当地人提着菜篮回家。一个孩子从门后探出头,好奇地打量我,又笑着跑开。这一刻,我竟分不清,自己是过客,还是误入了谁家的寻常日子。</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回望,整个村落如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蓝天白云下,青山环抱,屋舍俨然,晾晒的农产品像点缀其上的彩笔。没有喧嚣,没有浮躁,只有山风拂过耳畔,带来一丝秋日的微凉。</p> <p class="ql-block">临走前,我看到一群人正在村口合影。她们笑着,比着大拇指,像是要把这份美好永远留住。我没有打扰,只是默默记下这一刻的温度。篁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丽,却用最朴素的方式,把生活过成了诗。</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的那户人家,屋檐下挂满玉米和辣椒,像挂满了整个秋天。我驻足良久,直到夕阳西沉,才转身离去。回城的车上,窗外风景飞逝,而我心里,却始终停在那片晒满阳光的屋檐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