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困难时期的艰难岁月<br><br> 1960年,我国遭遇了历史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前苏联乘人之危逼迫还债,天灾人祸给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凡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对那时的艰难困苦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br> 1958年在大跃进中,将老百姓家中的所有铁器纷纷搜去用以扩充战绩,就连家家户户最基本的生活用具铁锅都统统拔去炼了钢铁。为了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便纷纷兴办起了食堂,将人们家中的存粮都集中到食堂里,大家共伙享用。老百姓的家中既无锅灶又无食物,便都聚集到食堂里,过着集体开伙餐饮的日月。历时年余,延续到1960年,由于粮食紧缺,实行按人定量,每人每天只有几两粮的指标用以安排伙食。在集体食堂伙食难以为继无米之炊时,每天只能吃最低水平的伙食,食堂里吃不饱,允许人们分份领取,打回家里,就着咸菜度命。<br> 食堂停办后,人们重新安锅起灶,各家重燃烟火,过起了自行开伙的生活。生产队按照当时每人全年最低标准的口粮分发给每家各户,由家庭主妇安排着早吃稀,午吃稠,晚上喝糊糊的生活。<br> 为了度过挨饿的日子,早春土地尚未解冻,人们扛着铁锨,到山药地里刨冻山药,由于冻土层未融化,只能在浅土层挖掘,山药与土凝固成冰圪垯,为了撬出一颗完整的山药,人们象挖掘文物一祥小心翼翼一点一滴地将周边的冻土小心费力地锨开,生怕用锨将山药撬碎,就这样,人们在山药地里像沙里掏金般地搜寻着有数的冻山药用以充饥。 <br> 春暖花开,树叶舒展时,妇女们拿着口袋,相随着到离村几里外的树林里掠杨叶,摘榆钱,刷柳穗弥补主食的不足。夏天到野外挖甜苣、车前前、蒲公英、灰灰菜,或凉拌,或做馅,用以充饥食用,还设法挖掘其他从未食用过的野菜尝试着食用。在这样的境况下,边顾当前,还兼顾长远,将多余的野菜晒干储藏,以备冬季度饥。秋收结束后,妇女小孩提着筐拿着扒来回穿梭在茬地里,搂捡丢撒在地里的麦穗,葫麻,颗粒归家,加工拾掇干净,用辣椒钵捣成莜麦箋箋、酱面面。麦箋箋熬糊糊黏稠香甜,焖山药拌酱面面充饥又尝鲜。起完山药,人们利用生产之余,男女老幼组成刨山药的大军,去到地里,锄头刨,铁锨翻,爪子爪,挥汗如雨,搜寻着遗留埋在土地里的山药蛋。那个年代,在主食不足的情况下,一年四季山药充当了食物的生力军。主妇们将山药与莜面相互搭配变换花样做着各种食物,用以调剂改善人们的生活,即使如此,由于份量不足,难将肚子添饱。<br> 春播时,生产队将籽种拌了赛力散,但仍有饥饿的人们偷偷地将拌了农药的莜麦用手简单搓搓不管不顾地吞进肚里。种植杏树时,人们将杏核砸碎生吃杏仁后有的呕吐中毒,软弱无力,仍未停止劳动的脚步。买回葱秧栽种时,人们满嘴摞口的将葱当作食物咽到肚里,用以裹腹。那时候,饲养员可以有福独享喂牛的麻饼,喂羊的料豆等牲畜饲料。铡草的人员铡罢饲草,清理摊场,将麦秸撒下的麦粒,积攒成堆,拾掇干净,补贴家用。牛羊倌偷偷地烧豆子,烧山药,弄得满手灰,满嘴黑,为的是一饱口腹。但这些只是有限的满足,在日常中人们一直处于肌饿的状态,难以扭转困局。<br> 为了增加粮食的份量,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在做莜面时把水的比例加大成稀糊状蒸熟,俗称“增量(料)法"。在最困难的时候,人们将莜麦秸、山药挽、榆树皮、干山药磨成面加工制作成“代食品",这些代食品尽管难吃难咽难以排便,但总能充饥,总比没有强。至于能吃上糠窝窝,玉米面,甜菜圪垯,红暑干,那算是改善伙食了。由于饮食营养上不去,很多人患上了体弱乏力,甚至全身浮肿的症状。在三年困难时期,人们即使在过春节时,能够吃上一顿油炸糕,熬豆腐,管饱的山药鱼和莜面食品就算过了好大年。娶媳妇办婚事,最好的宴席就是饱餐的莜面墩鸡蛋、蘑菇汤,朴素而简单,吃的喜庆香甜,谓予不信,这是当时举办婚礼宴的真实写照。<br> 人们的住宅都是土房老屋,有的甚至是祖传窑洞,居住条件简陋,无论家庭人口多少,都围坐在一起吃饭,挤在一盘土炕上睡觉。冬天没有大炭炉子供暖,全凭牛粪柴草的烟火气和一盘热炕温暖全家。尽管居住房舍老旧简陋,人多拥挤,但由于当时困难的环境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对于盖房建屋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没有人家搞新的建筑。即使娶妻添丁,也只得腾房并屋居住生活在一起,艰难苦度着几代同堂的岁月。<br> 那时的生活日用品十分奇缺,买什么东西都得凭票证供应。煤油每月每户定量4两或半斤,凭"购货本"购买。买布凭“布票"。买线凭“线证"。买肉凭"肉票"。买粮凭“粮票"。人们手中有钱还必须附带各种票证(购货本)才能购买一定限量的商品,仅有钱是很难买到日常用品的。商店里的商品严重短缺,有些东西买不到,只好用替代品来补充或应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树叶代茶并非天方夜谭;以草未代旱烟也是司空见惯;缺乏食盐,就以土盐代替;火柴不够使换,就用原始的火链用火石火绒打击取火,用以吸烟做饭点燃。布匹不足,大人替换的衣服改制成小孩衣服,大改小用不了。衣服旧了进行"翻水",将里子做为面子,为的是凸显新色,旧衣变换为"新衣"穿。衣服破了,补上补丁继续穿,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直至破烂不堪时,还要将破布做成鞋衬,用以做鞋底使用。家庭成员的鞋帽衣服都是主妇们自己动手缝制而成,商店里很少出售制成品。商店里经营的食品更是紧缺,只有糖块和伊拉克蜜枣在柜台里畅销。<br> 那时市场关闭,贸易不畅,自由市场不开放,商品流通只有一条渠道,独家经营的国营商场和集体供销社门店,货物商品奇缺断档,人们手中有钱买不到东西是普遍现象。村人贾万福是一个荣退军人,走南闯北经见过世面,他为解决村人们迫切需要而又难以购置的困境,冒着“投机倒把"的风险,去往城市里采购了梳、镜、鞋、帽等几十种日用小商品背回村里出售,很受人们亲睐和欢迎,大家像久旱遇甘露般地争相挑拣购买。由于物资紧缺,即使价格高的离谱毫不在乎,一双雨鞋60元,很快告罄,被抢购一空。只要有现货,人们不吝价格高低,能够买上适用的货物,就有最大的使用价值。<br> 除了粮食供应、生活用品、穿戴布料诸方面的困难外,文化用品也很短缺。当时的办公用品和学生用纸,市场上大量销售的是劣质色纸,有粉红色、浅绿色、淡黄色、灰白色等色纸,用铅笔写上去字迹或影或现很是模糊,用钢笔蓝墨水写吧,写起来看上去很刺眼,很吃力。这还算纸质光滑好使的,更有一种莜麦秸和废旧书纸混合生产的草纸,纸面粗糙不说,上面还有各种印刷品的字迹和秸杆的痕迹,用铅笔一划就破,用钢笔一写就淫,那时我在小学读书,就是使用这样的纸装订成作业本用以完成作业的。<br> 那时的交通工具很是有限,城乡之间,特别是农村,交通工具少得可怜,既没有拖拉机,又没有客车,更谈不上小轿车,大货车,甚至连自行车也很少见到,人们出行能骑匹马,坐上队里的马车就算最大的享受了。一般情况下,全靠两条腿步行。记的有一次,在村当干部的父亲要到当时县城商都去开会,步行背着行李要走150华里的路程,路途遥远,又热又渴,饥饿交加,无力困乏,长途跋涉,那个艰难困苦难以诉说,散会后还得迈开沉重的步伐丈量着回家。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那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br> 1960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是困难的,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是很充实的。没有怨言,没有悔恨,没有失望,没有消沉。一个心眼为国分忧,为家解愁,为生活而奔波。在生产劳动中,大家拧成一股劲,齐心合力度难关,踊跃生产不落后。为了不误春播,首要的问题是解决性畜饲草短缺的问题,为此,生产队组织社员开展搂荒草,挖草根大会战,在人没吃的马没喂的情况下,解决了牲畜饲草的不足,确保了牲畜的膘情,不致使役畜爬场,做到了适时播种。为了度荒,不饿死人,生产队发动群众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集体组织开荒垦地,扩大种植面积,並种植蔬菜、荞麦等见效快,生长期短的植物救急。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鼓励社员自己开小片荒,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种植疏菜,弥补粮食的不足。那时的社员,尽管饥饿折磨得有气无力,体质虚弱,但生产自救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起早贪黑不辞劳苦,白天参加完集体组织的生产,早晚抽空还要开垦小片荒,搂柴拾粪,积肥垫圈,还勒紧裤带谋划着挣钱。记的那一年因灾各地牲畜饲草严重短缺,有外地生产队派员到我们村购买饲草,每斤价格竞放到三、五毛。村民们为了增加收入,拼命上山打草,好在我村地处坝沿山区,草场开阔,有着独特的饲草资源的优势,只要卖力气就能打回荒草来。我当时虽然只有十来岁,但也加入到上山割草大军的行列,一天割上百斤,就能卖几十元钱,好劳力一天能收入一百多元,用于日常生活的开销。<br> 再一件事是挖药材,在春播、夏锄间隙,人们为了卖些现钱,都不失时机地到山上挖防风,知母,狼毒,黄芪等药材,人们起早贪黑不辞辛苦,每天挥汗如雨挖掘不止,收获后分拣整理干净,步行肩背到几里外的供销社出售,通过搞副业创收,改善家庭的生活状况。<br> 由于生产队车辆运力不足,春季往地里送粪,发动社员们挑起扁担,排起长队,汗流浃背,多次往返,将粪肥送到很远的地里。秋天,从大山上的地里往场上运庄稼也全靠社员们人背,累得弯腰驼背,中途还不得休息,唯恐造成粮食的损失浪费。在各种艰苦的生产劳动中,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参加,很少有萎糜不振,情绪低落,消极怠工,怨天忧人的现象发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面临那样的经济困难,却保持了社会稳定,秩序井然。很少发生偷盗、抢劫、人心混乱等民事案件。人们一如既往奋力拼搏着,不息地奋斗着,辛勤的劳动着,勒紧裤带忙生产,艰苦奋斗度难关。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不畏艰难。凭着顽强的毅力,依靠不懈地努力奋斗,忍饥挨饿,顽强挣扎,克服饥饿体弱,劳累困乏诸多艰难,度过了最为困难的时期,迎来了形势逐步好转的曙光,表现了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难能可贵的品质。<br> 回忆这段困难时期的艰苦岁月,为的是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在丰富优裕的当今幸福的生活里,仍应发扬艰苦奋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优良传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以史为镜,喻故鉴今,警醒后人在如今吃穿住行优越富裕的生活里,不但要珍惜当今,而且要量力而行,穿戴上不要有过份的奢求,餐饮上不要过度地挑剔,生活上不要过多地攀比,对于农民辛勤生产出的粮食及食品要心存敬畏,不能铺张浪费。只有粮食库存雄厚和物资生活资料丰富,才能不断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幸运感,知足感,优越感。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有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踔历前行,前程似锦。让那段困难时期的艰苦岁月成为不堪回首的记忆,成为抗灾拯济发愤图强的激励,成为永不再现的铬印,深深地镌刻在那一代人的心里。<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