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对过去没有后悔,对现在很满意。我随着潮流来,随着潮流去。顺乎自然,心平气和。</p><p class="ql-block"> ——戴泽</p> 前言 <p class="ql-block">戴泽的艺术生命,贯穿了中国现代美术的激荡与嬗(shan )变。作为徐悲鸿亲传弟子,他深植于现实主义的沃土,然而他的现实主义并非凝固的教条,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既承载着时代的洪流,又涌动着个体的隐秘波澜。从求学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到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后经整合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徐悲鸿学派以及更广阔的中西文化艺术资源滋养了戴泽的创作,“师法自然”“有情调”“宁拙毋巧”“宁方毋圆”“致广大而尽精微”等出现在他笔记里的诸多关键词成为其写实语言及造型的某种“指南”。这种写实并不似我们惯常所理解的非此即彼的、与其他现代派对立的单一取向,而是展现出惊人的灵活度。他的写实也不限于视觉真实的再现,而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具体化表达。</p><p class="ql-block">秉承徐悲鸿的艺术家“须忠实其观察所得”的教诲,戴泽坚持画自己之所见。这跨越了一个世纪的目光,所承载的该是怎样宏阔的景象?从师友、家人到平民百姓,从历史与社会事件到风景与自然,我们无不读出这种目光的炽热与深邃。目光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体悟,感知之眼与心灵之眼叠合,塑就那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谱写了感人至深的时代画卷。</p><p class="ql-block">戴泽的独特智慧就凝注于那句“我随着潮流来,随着潮流去”之中。这并非消极的随波逐流,而是对时代脉搏的深刻体察与主动回应。他的画笔记录下了抗战烽烟、新中国曙光、“大革命”激荡以及改革开放的澎湃巨浪,那一幅幅主题性创作便是这种集体叙事的注脚。然而,他的笔端又始终保持着一种奇妙的“疏离感”,这种平和自然的距离,使得他的许多人物、风景以及静物画带有质朴隽永的抒情诗意。他那经由写实主义手法抵达现实主义立场的进路,所折射的是对于世间万物温润平等的现实观照。</p><p class="ql-block">正是基于集体与个体对话的思路,本次展览分为“艺术之源”“历史之思”“目击之象”“自然之叹”“山海之魂”五个篇章通过集体叙事和个体叙事交织平行的线索来展现这样一位跨世纪的大家艺术实践的历程和面向。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戴泽的个案给予 20 世纪中国艺术家于宏大命题中寻找个体坐标的珍贵启示——唯有在时代潮涌中保持清醒的内在距离,艺术才能在历史的夹缝中生长出既属于集体记忆、又烙印个体灵魂的独特年轮。</p><p class="ql-block">过去的几年,戴泽的个展已经走遍了大江南北,每次均有不同侧重,以图发掘新的可供探讨的问题。此次展览除了在学术上的重新梳理之外,还通过艺术经典的活化,拓展作品的多元互动空间。愿这份跨越时空的共振,成为我们此刻心灵的期许,让艺术因相遇而丰盈,历史因对话而鲜活。</p><p class="ql-block"> ——胡斌</p> <p class="ql-block">1948 年,我画的《马车》,属于教学示范。</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想法是中国的希望在有车的农民身上。那时,北平大街上有很多从郊区来的马车,我画过不少速写。卢开祥给了我一块油画布,当时能有这么大的油画布是很难得的,于是我就用它画了这幅《马车》。徐悲鸿看见了非常兴奋,亲笔对画面做了一些修改,尤其在马的部分做了认真的改动。画完成之后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办的“国立艺专教师作品展”上展出。</p> 艺术之源 <p class="ql-block">从中央大学到国立艺专,是戴泽艺术生涯的起点以及早期阶段,本部分主要呈现其求学和任教初期的艺术启蒙与风格探索,聚焦戴泽艺术基因的形成,揭示其创作中“双重性”的源头。这种双重性表现在:一方面严格遵循徐悲鸿写实体系创作方法的训练,另一方面尝试以松动笔触、主观色彩赋予画面诗意。这种艺术萌芽状态,成为其毕生创作的核心张力——在客观技法中融入主观情调在集体话语中保留个人呼吸。</p><p class="ql-block">当然,通过戴泽的视角,我们也可以看到徐悲鸿以及被归入其体系的众多艺术家其实对于“写实”保持着开放而多元的态度,这个宽泛的“艺术共同体”滋养着他的创作和教学之路。</p> <p class="ql-block">1943年韦君</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 1946</p> <p class="ql-block">林淑芬像 1945</p> <p class="ql-block">韦启美像 1943</p> <p class="ql-block">我在中大艺术系的座位 1945</p> <p class="ql-block">中大操场 1944</p> <p class="ql-block">男人体 1945</p> <p class="ql-block">向日葵 1943</p> <p class="ql-block">嘉陵江上 1944</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学的宿舍 1946</p> <p class="ql-block">乐 1943</p> <p class="ql-block">女学生 1946</p> <p class="ql-block">张兰玲像 1946</p> <p class="ql-block">梦中卢开祥 1946</p> <p class="ql-block">艺专工友 1946</p> <p class="ql-block">老佟与列宁 1946</p> <p class="ql-block">韦启美像 1947</p> <p class="ql-block">长辛店二七车辆机车厂车间(一)1948</p> <p class="ql-block">二七车辆机车厂 1949</p> <p class="ql-block">长辛店二七车辆机车厂车间(二)1949</p> <p class="ql-block">长辛店 1949</p> <p class="ql-block">气锤 1949</p> <p class="ql-block">长辛店打铁 1949</p> <p class="ql-block">1946 年,徐悲鸿和艺专教师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宋步云、王临乙、徐悲鸿、齐白石、夏护士、戴泽</p><p class="ql-block">中排左起:王丙照、李可染、卢光照、叶麟趾、齐人</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叶正昌、王静远、黄养辉、(佚名 、高庄、吴作人、宗其香、孙宗慰、李宗津、刘铁华、冯法祀、董希文、艾中信</p><p class="ql-block">(宋步云摄)</p> 历史之思 <p class="ql-block">在求学阶段即建立的现实主义艺术观铸就了戴泽的精神底色,他善于把握社会变迁中人物与事件的细节。及至新中国成立,表现社会主义火热建设,重塑古代、近现代革命斗争史,成为主题性创作的重要母题。</p><p class="ql-block">置身于这一时代浪潮中的戴泽,无疑是这一“集体叙事”的重要参与者。在他的笔下既有正在行进中的社会变革和建设景象;又有历史人物和故事的再叙。他以严谨的写实语言、巧妙的构图设计,将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记忆,让那一幅幅颇具张力的画面成为时代精神的视觉档案。</p><p class="ql-block">他的主题性创作借助了大量的写生,又接续了近代历史画的传统,并在“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中,为中国现实主义艺术注入本土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抢修十三陵水库(一) 1958</p> <p class="ql-block">修建十三陵水库 1958</p> <p class="ql-block">夜战十三陵水库 1958</p> <p class="ql-block">耐火砖厂出转 1958</p> <p class="ql-block">英山工厂 1959</p> <p class="ql-block">鹿寨英山钢铁厂 1959</p> <p class="ql-block">杨靖宇 1958</p> <p class="ql-block">岔沟之战 1977</p> <p class="ql-block">义和团廊坊大捷 1971</p> <p class="ql-block">义和团廊坊大捷,发生于1900年6月18日八国联军之役期间,河北廊坊附近聂士成的武卫军、董福祥部队的 3000 名甘军及 2000 名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一场阻击战,导致联军撤回天津。戴泽于 1959年为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创作《廊坊大捷》《张献忠》(太平军大败洋枪队》(2 幅)。</p><p class="ql-block">1973 年再次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义和团廊坊大捷》</p> <p class="ql-block">农民小组会(草稿)1950</p> <p class="ql-block">1949 年年底到 1950 年一二月,我参加了龙爪树和右安门两次土改工作队,天天和农民们开会讨论。经常是在晚上谈白天所了解到的情况。回到学校以后就画了这张画。构图好了依旧就请模特儿来写生完成。</p><p class="ql-block">这些模特儿也都是京郊农民和城里的贫民,衣服就是他们日常穿的。</p><p class="ql-block">画好以后徐悲鸿非常高兴,同学们也都很喜欢,《人民画报》第二期选作彩色印出,还印成单幅发行。</p> <p class="ql-block">农民小组会 1949~1950</p> <p class="ql-block">朝鲜平壤广场 1954</p> <p class="ql-block">钢铁运输线 1954</p> <p class="ql-block">看书 1953</p> <p class="ql-block">中央美术学院U型楼 1961</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的最后一堂课</p> 目击之像 <p class="ql-block">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写生,在课堂,在郊外,在街头,在行旅中,戴泽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无限激情。</p><p class="ql-block">他的现实主义表现在对于平民百姓的感同身受以及温暖平等的对待;表现在对于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细腻入微的生动描绘。</p><p class="ql-block">从北平到北京,从商贩、走卒、车夫、乞丐的民国胡同景观到百废待兴、万象更新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新中国首都气象,戴泽以饱含深情的笔调、信手拈来的勾画展现了时代之变和整体语境之变。</p><p class="ql-block">他还注重在文化古迹的勘查与摹写中锤炼自己的艺术表达。他的写实来源于目击手追的捕捉,却又并不拘泥于对形象的实写,显得鲜活而灵动、亲切而平和,体现出浓厚的质朴之美。</p> <p class="ql-block">前门前 1946</p> <p class="ql-block">捡煤核 1947</p> <p class="ql-block">东城墙 1946</p> <p class="ql-block">观音寺东口 1946</p> <p class="ql-block">建国门到通县 1946</p> <p class="ql-block">北京站竣工 1959</p> <p class="ql-block">竣工后的农展馆 1960</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 1952</p> <p class="ql-block">故宫古柏 1989</p> <p class="ql-block">猪圈 1949</p> <p class="ql-block">北京植物园 1981</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后山的雪 1979</p> <p class="ql-block">陆鸿年、戴泽临摹麦积山壁画《狩猎图》 1953</p> <p class="ql-block">这幅临摹作品取材于麦积山石窟西魏时期(535 年-556 年)所建的第 127 窟。此窟整个前披采用中国传统长卷式构图描绘了佛教故事《睒子本生图》,大体可分为右、中、左三段。右段是故事的开始画迦夷国王进山狩猎,场面盛大。中段的狩猎部分尤为精彩:作品中山峦如横向的条状格线,使一组组追猎形同竞赛,风驰电掣,惊心动魄,充满动感与叙事张力。故事的主要矛盾冲突集中在左段:在山林的环境里,紧凑地描绘了国王误射<span style="font-size:18px;">睒</span>子,国王至盲父母住所,父母因<span style="font-size:18px;">睒子</span>遇难而大恸等复杂而连续的情节,以生动自然的戏剧性场面,表现出步步生悲的艺术氛围。然而原作壁画如今残损严重,戴泽先生 1953年临摹的这幅作品成为罕见的存世版本。作品不仅忠实反映了原作风貌,更以高超的技艺,传神再现了北朝石窟壁画中脍炙人口的睒子本生故事,具有极高的历史学、美术学等学术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深圳美术馆馆长 朱建军</p> <p class="ql-block">时光 1964</p> <p class="ql-block">《规划》系列 1957</p> 自然之叹 <p class="ql-block">除了主题性创作,戴泽还画了大量的动植物和自然风景。他以直接而朴素地方式表达着对于自然万物的生命感知,</p><p class="ql-block">面对大自然,他进入一种忘却一切的自我状态,自由地挥洒着自己的画笔。而笔之所至,那跃然而出的形象又蕴含着浓浓的人间温情,以物喻人,借景生情,仿若能够感受到作者渗透其中的欣喜与咏叹。</p><p class="ql-block">戴泽的这种个体叙事并不是某阶段的“突然觉醒”,而是贯穿一生的隐秘线索,呈现出一种内生性的美学自觉,这种自觉也并非源于对外部艺术潮流的被动响应,而是根植于其对艺术本体的持续追问。</p> <p class="ql-block">陈碧茵像(戴泽妻子)1946</p> <p class="ql-block">睡梦中的母与子 1949</p> <p class="ql-block">小熊同他的妈妈 1951(戴泽在欧洲一年多期间,思念家人,根据夫人寄来的照片完成)</p> <p class="ql-block">《语文》课本封面草稿 1953 (1957年小学初级课本《语文》的封面)</p> <p class="ql-block">蛇 1984</p> <p class="ql-block">猪 1991</p> <p class="ql-block">鸡 1959</p> <p class="ql-block">《……》1988</p> <p class="ql-block">兔 1973</p> <p class="ql-block">故乡的猫 2012</p> <p class="ql-block">云阳老家的狗 1944</p> <p class="ql-block">猫 1988</p> <p class="ql-block">福豹系列 2021</p> <p class="ql-block">福豹</p> <p class="ql-block">睡 1984</p> <p class="ql-block">高原之花 1979</p> <p class="ql-block">花-春 1978</p> <p class="ql-block">百合 2008</p> <p class="ql-block">瓶花 </p> <p class="ql-block">兰花 2003</p> <p class="ql-block">繁花似锦 2011</p> <p class="ql-block">蝴蝶兰 1979 水仙 1987</p><p class="ql-block"> 玉簪花 </p><p class="ql-block">白玉兰 1960 校园里的珍珠梅 1962</p> <p class="ql-block">白蔷薇 1992</p> <p class="ql-block">成都河边 1963</p> <p class="ql-block">大青树 1980</p> <p class="ql-block">百合 1987</p> <p class="ql-block">山花</p> <p class="ql-block">睡莲 1978</p> <p class="ql-block">老树 1963</p> <p class="ql-block">罗布林卡 1964</p> <p class="ql-block">《……》 2001</p> <p class="ql-block">心象自观</p> <p class="ql-block">我常以为,画中的狗,便是戴泽先生的自画像这想法虽有大不敬,但我不能欺骗我的直觉,整整四十年后,先生创作的另几幅画,如《睡》和《蓝豹》,再次印证了我的直觉,这让我感到惊讶:相隔如此长久,先生依然在书写着自己的样貌。</p><p class="ql-block">一条写实的狗和一只写意的豹子,就是戴泽先生四十年后的一次再生、一种轮回。</p><p class="ql-block">那位自比于家乡土狗的倔强而朴实的青年,</p><p class="ql-block">幻化成一只蓝色的豹子,在纯粹精神的领域里得到升华:</p><p class="ql-block">世间的一切实像以呼早已弥散消逝,</p><p class="ql-block">惟有那呼之欲出的灵动之我,方为 “妙有”之镜,成为一切的真相。</p><p class="ql-block">——渠敬东《蓝色的豹:戴泽的隐真世界》《中国文化》 2022</p> 山海之魂 <p class="ql-block">一方面,戴泽步履不停,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甚至远赴域外,激情洋溢地描绘着各地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他又常常静立家中,疏离而平淡地书写着那周遭的日常景观。</p><p class="ql-block">“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时代豪情与喟叹时光无常的内心独白并置,一头装载着集体叙事的荣光与重量,一头孕育着个体探索的执着与追求,透示出历史洪流中每一位艺术家的精神困境与超越之道。在戴泽这里,集体与个体从未真正割裂,这种辩证的共生关系,或许正是中国现代艺术最珍贵的遗产。</p><p class="ql-block">为了与作为滨海城市的深圳相应和,本部分特别展出戴泽的系列海景绘画。斯人已逝徒留海波荡漾。云影与霞光,映射出他对人生的深切感悟与无限遐思。</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的小屋 1950</p> <p class="ql-block">戴泽珍藏的梵高 (1950年戴泽随中国艺术展览会赴苏联、德国、波兰交流,带回《圣玛丽的渔船》梵高 复制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0-1951年,戴泽随中国艺术展览会赴苏联、德国、波兰交流,带回梵高《圣玛丽的渔船》的印刷品。在当时的语境下,印象派、后印象派等均被视为应批判的对象,但戴泽却承认其进步性,并受到它们的影响,从而丰富了自身的艺术语言。</p> <p class="ql-block">海边 1981</p> <p class="ql-block">飞来峰 1963</p> <p class="ql-block">乌蒙山雨 1980</p> <p class="ql-block">捕鱼 1961 渔民 1961 川藏公路 1963 嘉陵江 1993</p> <p class="ql-block">泉之二</p> <p class="ql-block">教堂 </p> <p class="ql-block">老树 2012</p> <p class="ql-block">烧船</p> <p class="ql-block">大连码头 1961</p> <p class="ql-block">在海洋上 1961</p> <p class="ql-block">渔获(一)1973</p> <p class="ql-block">水产码头 1962</p> <p class="ql-block">大鱼岛的房子 1981</p> <p class="ql-block">大鱼岛之夜 1962</p> <p class="ql-block">新疆库尔勒车站 1979</p> <p class="ql-block">西陵峡 1973</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 1963</p> <p class="ql-block">山东威海大鱼岛 1981</p> <p class="ql-block">西藏春节 1964</p> <p class="ql-block">香溪 1973</p> <p class="ql-block">混沌 2015</p> <p class="ql-block">一念</p> <p class="ql-block">海 1961</p> <p class="ql-block">海阔天空 2009</p> <p class="ql-block">海 1961</p> 尾声(戴泽语录) <p class="ql-block">艺术是温暖的,</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对过去没有后悔,对现在很满意。</p><p class="ql-block">我随着潮流来,随着潮流去。顺乎自然,心平气和。</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我在这世上是幸运的,但也是孤独的。</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宁少勿多,宁慢勿快,要求质量。</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真诚与淳朴是艺术的生命力,人刻意为之往往弄巧成拙。</p><p class="ql-block">西方艺术在很长一个阶段都拼命地强调创新,只要是旧的就是过时的,没有意义的。</p><p class="ql-block">但近些年他们开始逐渐走回到写实的旧路上来了,且“走回头路”的人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自然有它的规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什么应是伟大?在天坛、在皇宫、在万里长城。</p><p class="ql-block">荒凉也在那里,几百年的老树,狠命地长着。</p><p class="ql-block">大的描金红柱空空地撑着空虚的大殿,静静地飘着幽灵,帝王的幽灵。</p><p class="ql-block">一切都不安定,像一只野狗到处流浪</p><p class="ql-block">走向哪里它不知道</p><p class="ql-block">唯一希望是一个饱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戴泽 1946年9月24日</p><p class="ql-block">我一生看到许多可怜的景象,从大人到孩子,从小兔子、小猫到大狗。</p><p class="ql-block">小兔子啃着干树皮,受冤屈的小女孩。</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事大事小一过就了。</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50年初期我教学受到同学欢迎,</p><p class="ql-block">后来留苏学习的老师回国教学上课,有人们说:“你原来好,现在变了 ,(意思是不好了)”</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了一窝蜂的学新潮,有人说:“你还是老一套,没有变”</p><p class="ql-block">还是这些人,原来说我变了,现在又说我没变,究竟变没变?</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青年人互相帮助,友爱是很自然的事,并不需要多少思考过程。</p><p class="ql-block">请帮我扶一下吧。</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绘画是一生的事情,要不停地画,不教一日闲。</p><p class="ql-block">绘画是内心的需要,如同呼吸一样,</p><p class="ql-block">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让画面同你一道呼吸。</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我爱画 花,</p><p class="ql-block">因为不管何时的艰难困苦,</p><p class="ql-block">人性不堪,潮起潮落,</p><p class="ql-block">花 一直都在开。</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艺术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爱</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我也喜欢画树,</p><p class="ql-block">也许有一天我不在了</p><p class="ql-block">树在。</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经历这一世,有时得意有时失意</p><p class="ql-block">回头去看,风流人物俱往矣</p><p class="ql-block">只留下一幅幅时代现场的写生,平静地挂在墙上</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大自然从来不会创造出矫揉造作、形态错误的树石花草,</p><p class="ql-block">但常人也许会画出那样做作的东西。</p><p class="ql-block">一个不世出的天才艺术家,有自生自发之力,</p><p class="ql-block">艺术本天成,这可能正是人无法干扰的自然之源。</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达观,乐观,</p><p class="ql-block">退一步想,不要斤斤计较。</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我们终将上岸</p><p class="ql-block"> 戴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